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傍晚,村头留人小店里,同时进来三位客人。可是店里床铺却有高低之分,三人都想睡高铺。店主人无奈,说:‘既然诸位都想睡高铺,我们就以作诗比试吧。’客人说:‘我们都是出力人,要力气有的是,作诗可来不了那一套。’店主人说:‘咬文嚼字的作诗,虽然不会,不妨来几句顺口溜吧。’客人们齐说:‘好吧!’店主人说:‘我店睡铺分高下,不睡低铺忌说怕,谁要说话带出怕,那就叫他睡铺下。’甲说:‘山西山多爱睡炕,看见低铺头发胀。’  相似文献   

2.
正著名画家俞仲林的一幅《牡丹图》被人买走。过了两天,那位买主要求退画。俞仲林问其原因。那人说:"那图上有一朵牡丹花正好画在边沿上,只有半朵。人们都说这叫‘富贵不全’,不吉利;要么退货,要么减价,我总不能把‘富贵不全’挂在家里呀!"俞先生听完后,故作惊讶地说:"哎呀!我可没想到您叫它‘富贵不全’。我在动笔之前,可是按‘富贵无边’来构思的,您愿意退就来退吧。"对方一听:"噢?是‘富贵无边’啊,不退  相似文献   

3.
正铁、风、影子和小鬼坐在一起吃点心,幸福最后一个闯进来,脸色发白,喘着气说:"你、你们快把声音放低点儿,我刚才听到一个吓、吓人的东西,叫‘受伤’!它来的时候,连人类都害怕,车啊、水啊、床啊、药箱啊,哭啊、喊啊、叫啊、吵啊,一齐来。简直把我吓成‘不幸’了,让我挤一挤,喝口茶,稳稳神儿。""什么?你碰到‘受伤’了?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受伤’有小鬼那么可怕吗?不,小鬼有什么可怕的,我们不正围着它在喝茶、吃点心吗?"在几个朋友中,性格  相似文献   

4.
下班刚进屋,楼上王奶奶跟着我进了门,说:“柏医师,天又热了,怎么办?”“怎么办?”我一时弄不清王奶奶的意思,愣住了。“我们家老头子不是有个什么‘障碍’吗?你去年讲,等夏天再来,帮我们想想办法。还记得吧?”王奶奶见我一时不明白,连忙说。  相似文献   

5.
李世峥 《天风》2012,(1):53
"有一回,耶稣在一个城里,有人满身长了大麻风,看见他,就俯伏在地,求他说:‘主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耶稣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大麻风立刻就离了他的身。"这是记载在《路加福音》5章的一个神迹,《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也有记载。近日再读这个神迹时,我被其中的一个细节深深地吸引,这个细节就是大  相似文献   

6.
《天风》2020,(11)
正耶稣说,我就是羊的门,什么意思,我不明白。《三国演义》记有这样一个故事:"孔明三气周公瑾"之后,"瑜马上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此后不久,周瑜不治身亡,年仅36岁。对于周瑜之死,罗贯中如此描述:"(周瑜)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瑜亮二人皆有过人的智慧、出众的才华,但在数次明争暗斗之中,周瑜始终处于下风。周瑜至死不服,所以便有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叹。根据这个故事,后世常用"既生瑜,何生亮"来形容某个领域才能不相上下的两个人物之间的纠缠与争斗。  相似文献   

7.
骆颂恩  吴新望 《天风》2015,(4):10-11
经文:约1:14-16;诗84:5-7;赛35:1-2;林后3:18"从他半满的恩典里,我们都领受了,而且恩上加恩。"一个星期天的早晨,一位父亲初次领着自己最小的儿子,一同上教堂去礼拜。当父子俩刚跨入圣殿大门时,儿子带着奇怪的目光,手指着台上悬挂着的十字架说:"爸爸!一个好大的‘加号’噢!"爸爸弯下腰轻轻地说:"孩子,这不是‘加号’,是十字架。"儿子又接着说:"爸爸,在学校里老师明明教过,‘十’就是算术中的‘加号’。"爸爸刚要回答,突然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是的,的确是一个‘加号’。十字架,在我们基督教的信  相似文献   

8.
正汉语里有"露马脚"一说,此马脚是只什么脚呢?马脚的本意自然是指马的脚,也就是马蹄。《后汉书·班超传》里说:"超还至于阗,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超马脚,不得行。"说的是班超在西域很  相似文献   

9.
《论语·子路》中“南人有言”之“南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在《礼记·缁衣》中有一段基本相同的文字:“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这个“南人”是谁?历代注家都说是南国之人。这自然没有错,但等于不说。来可泓先生说是吴、楚之人来可泓《论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4页。,饶宗颐先生说是楚人饶宗颐《帛书〈系辞传〉"大恒"说》,载《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  相似文献   

10.
罗哲海以"后习俗伦理"解释孔子的伦理思想,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他说:"中国在轴心时期的中后期(公元前600年-公元前200年间),曾经历过一个早期的‘启蒙新纪元’,因为此时的哲学家们不但对先前视为理所当然的规范进行反思,而且具有向‘后习俗’(postconventional)思维的突破性进展。"[1]那么,什么是习俗性的伦理呢?美国的汤姆.L.彼彻姆在他的《哲学的伦理学》中谈到"什么是  相似文献   

11.
《论语·微子篇<荷蓧丈人章>》中,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两句话。句中两个“不”字,汉、唐以后,特别是宋代以来,许多《论语》注疏家,都把它当实词去理解,把“不勤”、“不分”,解释为“不爱劳动”,“分不清五谷”。这种观点,解放后一直沿用。1962年4月出版的《古代散文选》上册63页《荷蓧丈人章》“注解四”说:“‘四体不勤’,四肢不劳动。”“注解五”说:“‘五谷不分’,分,皇侃《论语义疏》作‘播种’解,朱熹作‘辨’解,都讲得通。皇侃说:‘言当今乱世,汝不勤劳四体以播五谷,而周流远走,问谁为汝之夫子而问我索之乎?’朱熹说:‘五谷不分’,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现在一般采用朱说。杨伯峻先生在他的《论语译注》中,对“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一句,是这样译的:“老头道:‘你这个人,四肢不劳动,五谷不认识(冒冒失  相似文献   

12.
“说而不说,不说而说”的说法是钱钟书先生首先提出来的。他说:“李商隐《赠歌妓》第二首:‘只知解道春来瘦,不道春来独自多’;赵汝(艹光)《如梦令》:‘归未!归未!好个瘦人天气!’;此又直言消瘦,不假物示意者,则以李清照《凤凰台上忆以箫》:‘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最为警拔。盖‘独自多’与‘归未’点明‘瘦’之故;李词不言‘瘦’之缘由,而言‘病酒’、‘悲秋’皆非‘瘦’之缘由,如禅宗所谓无‘表言’而只‘遮言’,名学推理所谓‘排除法’(method of difference),以二非逼出一是来,却又不明道是何,说而不说,不说  相似文献   

13.
董仲舒“性三品”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学术界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董仲舒的人性论是主张“性三品”说的: 例如:“与孟子性善说以及荀子性恶说不同,董仲舒提出了自己的性三品说。其所谓‘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即以性三品为前提而发。人性的上中下三品,即《实性》篇所说‘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及‘斗筲之性’。这种三品说的荒谬,在于他把统治阶级的人性划为‘善’,而把贫贱的被统治阶级的人性划为‘恶’……最恶心的是他对万民之性的论述,所谓‘民之为言固犹瞑也’的命题,是古代奴隶定义的中世纪再版,所不同的仅在于农奴须待教化而已。”(《中国思想通史》第2卷,第113—114页)  相似文献   

14.
正陆游《老学庵笔记》记:"郑康成自为书戒子益恩,其末曰:‘若忽忘不识,亦已焉哉。’此正孟子所谓‘父子之间不责善’也。盖不责善,非不示于善也,不责其必从耳。陶渊明《命子》诗曰:‘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用康城语也。"天下做父母的,看了这一段记载怕都不免要感慨的。父子之间,做老子的该说的当然要说,否则"养不教父之过"就真是大大的罪过。但做儿子的听不听得进去,却又是勉强不得的。"亦已焉哉",是通达,也是无奈,用大白话说,就是"也就算了"。不算又能怎么样,说多了,轻则嫌烦,重则生仇。  相似文献   

15.
毕飞宇在其小说《推拿》中写道:"沙复明记忆力出众,至今能背诵相当数量的诗词与成语。……这些诗词与成语他懂吗?不懂。许多都不懂,学舌罢了。慢慢地,随着年岁的增加,似乎又懂了。这个‘懂’是什么意思呢?是他会用。严格地说,盲人一直在‘用’这个世界,而不是‘懂’这个世界。"懂,自然会用,那会用  相似文献   

16.
说有一个人将"泰山"二字错念为"秦山"。另一个人好心指出他念错了。此人偏不认错,并说:"我们找村里最有学问的老先生问个明白,如果是我错,我就请你吃饭;如果是你错,你就请我吃饭。"于是二人找到了老先生。老先生听完事情的来由,便说:"是念‘秦山’。"那念错字的人得意了,说:"该你请吃饭了。"  相似文献   

17.
从前有位私塾先生,学问浅薄,但乡里仍有不少孩子前来向他求学。那时候人们白天一般都不睡觉,那位私塾先生却特别爱在白天睡觉。有一天,他刚想睡午觉,有个学生拿着《论语》来问他“宰予昼寝”是什么意思。先生伸伸懒腰,解释说:“‘宰’就是杀;‘予’就是我;‘昼’就是午昼、白天;‘寝,就是睡觉。‘宰予昼寝’的意思就是:即使杀了我,也要在白天睡一觉。”说完就钻进被窝里去了。这个私塾先生在解释“宰予昼寝”时之所以闹笑话,就是因为没注意到一词多义的现象。一词多义就是一个语词表达了几个概念。这是因为客观事物是无穷的,而词汇是有限的,因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概念和语词不完全对应的情况。上述故事  相似文献   

18.
唐朝有个叫齐己的人,很喜欢写诗,也很虚心求人指教。有一次,他把自己写的《早梅》诗送到当时很有名气的诗人郑谷那里去请教。郑谷仔细看了齐己的诗作,然后十分认真地指着诗中“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两句说:“别的都好,就是这个‘数’字,还得好好推敲。既然是‘数枝开’,怎么能把早梅的意思表达出来呢?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 ”  相似文献   

19.
正一部《法华经》有多少个"阿弥陀佛"清朝有个叫毕秋帆的人,常以为难人为乐。有一次,他问一个老僧:"《法华经》可曾读过?"那老僧微笑答道:"念过的。"毕秋帆又问:"请问方丈,一部《法华经》有多少个‘阿弥陀佛’?"老僧一听,略思忖,笑道:"荒庵老衲,学识浅薄。大人是天上  相似文献   

20.
当前学界常以"音乐"、"乐曲"等概念来解释先秦文献中的"乐",这是有局限性的。其实,先秦时期的"乐"是综合了"诗辞"、"乐曲"、"舞蹈"等艺术元素而近似于"戏剧"的一种社会活动。除去借助"乐曲"之演奏来影响受众之听觉外,"乐"更通过舞台表演对受众之视听感官产生协同作用,影响和塑造受众的德性人格,从而达至"成教"的目的。这种"以‘戏’解‘乐’"的理解方式在诠释相关文献时更具优势。同时,我们应该在"以‘戏’解‘乐’"的基础上,重新认识"‘乐’中之‘音’"、"‘戏’中之‘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