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风》2016,(3)
正有一次笔者在某教会参加主日崇拜,崇拜一开始主领人带领会众一起唱诗,主领人选择了一首迦南诗歌《既然跟从了主》,当会众同声歌唱时,我听了心里不是滋味。为什么?因为歌词的内容。歌词是这样唱的:"既然跟从了主啊,我就不回头,既然认定了主啊,我就不后悔,虽然道路难行,没有一句怨言,虽然泪水满面,我心却甘甜,服侍主不是在那不是在那绿荫下,服侍主不是在那不是在那温室中,要走进那牢房,走过流泪谷,经过玛拉才能到达以琳。"特别最后一句"要走进那牢房"  相似文献   

2.
在咏唱圣歌的过程中,我发现圣歌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神学素养,其涉及神学论域之广泛,几乎触及所有的基督神学命题。而且圣经的一部分,就是由圣歌组成的。圣歌的歌词来源,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其一选自圣经,(包括《天主教经本》)如《圣母赞主曲》(圣歌集《赞主荣》513页)湘泉天主经》(同上22页)、《信经》(同上M页)等。选自圣经的歌词,其本身就是神学的渊源,内含神学质素自然丰富。上述三首圣歌的歌词,深入探讨其中的每一句,都可展开一个神学命题。这三首歌词蕴含的是基督神学的框架及核心,如天主圣三论、天主启示论、圣母论…  相似文献   

3.
正读张晓风老师的《我在》,觉得太温暖了,尤其那一句"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仿佛自心底飘来。我们生活的日常,节奏已然失控。不管做什么事情,总有人在后面催"快点""快点"。小孩子读书是这样,大人们工作也是这样。可是催促有什么用呢?再厉害的人也有失手打盹儿的时候,再舒适的工作也有疲倦乏累的时候。再者,不想快的人,催  相似文献   

4.
有一首外国歌曲唱道:“在那遥远的地方,幸福就住在那里……”这首歌曲是我年少的时候听到的,后来,其他的歌词我都忘记了,唯独记得这两句。那时,每次想起这两句歌词,我总是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幸福为什么一定要住在遥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破镜重圆,也许需要付出比分手更大的勇气和更多的……如果不想在同一个地方摔两次跟头,做出这样的决定,需三思而后行。一个你可能没有想到的调查数字:仅南京一个城市的统计,就有70%的离婚夫妻有复婚意愿或最终选择了复婚。我们难免会感叹,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这倒真应了那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相似文献   

6.
有的存在句用“有”表示存在,如: ①尖古堆旁边有个大王庄。(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 ②旁边还有几十枚铜元。(鲁迅《伤逝》) ③仔细一看时,屋角上还有两个人。(鲁迅《阿Q正传》) 这种存在句的格式: 方位词+有+名词  相似文献   

7.
正翻开《易经》,乾卦《文言传》里有两句有关"真诚"的话,值得我们参考。一是"闲邪存其诚",二是"修辞立其诚"。合而观之,或许颇有深意。为了避免断章取义,我把上下文一并列出,再作清楚的白话语译。先谈第一句。原文是"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白话为:"平常说话都能守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研究《易经》,对于"六"这个数字觉得特别亲切。翻开任何一本介绍《易经》的书,都可以看到六十四个卦象,每一个卦象都是由六条横线(六爻)所组成的。横线有两种:中间没断开的是阳爻,中间断开的是阴爻。这样的阴阳二爻,组成了六十四卦,描绘了天地万物的变化,也写尽了人生处境的百态。以大家最为熟悉的"乾卦"为例,六爻皆阳,但是由下往上的六个位置却各有特色。我们依序念到的六句爻辞,可以简化为:"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  相似文献   

9.
水到渠成     
见心 《法音》1990,(10)
《景德传灯录》卷十二,僧问仰州南塔光涌禅师:"如何是妙用一句?"师曰:"水到渠成."宋代苏轼《东坡续集》卷十一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主题设定我的油画创作的创作主题是《希望与美好》。"希望与美好"是我的生活理想,或者说是我们的生活理想。借用《读书》里面的一句话:"人生有太多的不平等……"又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会总是那么如我们的意,但是我们还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上,那怎么办呢,唯有"希望与美好",它既是我们的人生信条,也是我们前进的方向。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的最后一位大师桑德罗·波提切利  相似文献   

11.
通行本第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句在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中分别写作"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和"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对此,有学者认为,帛书甲、乙本均为误写,《老子》原文当从通行本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亦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帛书《老子》并非误写,乙本中的"争"字乃甲本中"静"字的假借,《老子》原文当如帛书甲本作"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关于此一问题,新近发布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以下简称北大《老子》)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以北大《老子》为参考,并参照其他《老子》版本,对此句作出了新的探讨。通过对比与分析,文章认为,此句本应作"水善利万物而有争"。但因其在字面意义上似与《老子》思想相抵牾,在文本流传过程中,最终被改作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另外,通过考察《老子》第八章在文本流传过程中的变化,文章亦将《老子》文本的发展与演变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12.
佛教中有"四句百非"学说,也有"离四句绝百非"学说,这是两个不同层次之境界。学界普遍以佛教"中观学说"为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之释读格式,太过笼统。实际上成《疏》释读庄子,有两个层次:在较低层次,其格式确为狭义的"中观学说"或"四句百非"学说;然在较高层次,其格式却是"离四句绝百非"学说。狭义的"中观"或"四句百非"对应"玄","离四句绝百非"对应"重玄"。成玄英"重玄学"之核心,是以"离四句绝百非"为格式"化庄"与"化道",是中华哲学批评史上"佛禅兴盛期"之早期代表。  相似文献   

13.
有一古话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就是说,害人的心不可以有,但是,防人之心不能没有。害人的心不能有,这是为什么呢?有句歌词唱得好:"算来算去算自己。"这就是说明人害别人、算计别人,到头来还是把  相似文献   

14.
知识本身往往枯燥乏味。但它一旦被巧妙入联,便会别具情趣,耐人寻味。数学知识联相传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皇帝在乾清宫设"千叟宴",应邀赴宴者达3000余人,其中有一老叟141岁。乾隆皇帝便以此为题,与大学士纪晓岚对句。乾隆皇帝出上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纪晓岚思索片刻,当即对出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上联说的是:按我国古代历法,60年为一花甲。"花甲重逢",即两个花甲,为120岁,"三七岁月",即三七为21岁。这样,120  相似文献   

15.
<正>《老子》首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一句,通常有两种断句方法,即"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和"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其实汉唐时期的《老子》注疏,都是"无欲、有欲"断句,到了宋代,王安石、司马光、苏辙等人注解《老子》,则提出了"无、有"断句的新见,影响很大。由于马王堆帛书本此句作"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说明以"无欲、有欲"断句更加符合老子的原旨,这样,老学史上这个著名的句读问题似乎顺理成章地得以解决了。然而现实的  相似文献   

16.
《五灯会元》拘留孙佛偈"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前两句文献有误,应作"见身无实是见佛,了心如幻是了佛"。应释读为:懂得了身体由四大和合而成,并不实在,就明白了什么是佛;懂得了心如梦幻,就明白了佛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五灯会元》拘留孙佛偈"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前两句文献有误,应作"见身无实是见佛,了心如幻是了佛"。应释读为:懂得了身体由四大和合而成,并不实在,就明白了什么是佛;懂得了心如梦幻,就明白了佛的含义。  相似文献   

18.
《逻辑与语言学习》去年第四、五期合刊发表了汪柏树同志的《“没有一棵活杨树”的充分条件是什么?》一文。该文从1981年高考作文试题中抽出了这样一句:十个人种杨树,只要有一个人毁它,就没有一棵活杨树了。作者反复强调这种讲法不对,因为“有一个人去毁它”并不是“没有一棵活杨树”的充分条件。我认为这种批评是不对的。汉语的数词有实指和虚指两种不同涵义。就虚指而言,如“九牛一毛”的“一”极言少,十、百、千、万则极言多,如“白发三千丈”。另外,汉语还有这种习惯:为了  相似文献   

19.
计文 《天风》2016,(12)
正写下这一期"卷首语"时,掐指一数,我任《天风》主编也快九个年头了。时光荏苒,岁月无痕,我内心难免有些感慨!而当你打开这期《天风》,我猜想,在你耳边估计也已响起了圣诞的音乐!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此刻自然也有你别样的心情!在上主充满恩典的岁月里,编者与读者借着这本杂志相遇,一阵"天上来的清风"把我们彼此遥远的距离融为了一体。透过文字,我们感受着彼此的心情。在一起仰望湛蓝的天空时,许下由衷的承诺:我们准备在这光明的时代里携手同行!  相似文献   

20.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就借用《渴望》里的这句歌词作为述说心事的引子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