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93年8月27——28日,在南海市沙头镇召开的“广东省南海市文明村镇建设理论研讨会”很有特色,充分体现当代改革精神。这次研讨会是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和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委托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中心具体组织举办的。与会的有广州地区专家学者以及全省各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负责人共60多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精神文明办主任蓝红和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梁钊到会讲了话。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是直接生产力是个条件命题。从总体上来说,它是在现代工业社会才真正成立的命题。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般社会生产力,通常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着。但是,在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条件下,科学已经转化成社会劳动生产力,即直接生产力。(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47卷)我们要补充的仅仅是,这种转化机制正是现代工业社会中体制化的科学技术所固有的。  相似文献   

3.
1991年8月初,在东北地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哲学研讨会”上,来自40个大专院校、党校、科研所以及其它教学和宣传部门的80余位理论工作者,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现将研讨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如何理解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学术界尽管存在不同看法,但对这一思想所包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巨大的新科技革命,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已被人们公认为新科技革命的先导。信息技术推动下的科技在认识、改造自然,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开始将自身的思维方式、操作方法变成包括人文科学在内的一切精神领域的楷模和...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是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在当代中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倡导科学精神,包括科学无神论思想。抵制愚昧迷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无神论的唯物世界观和积极人生观.占有重要的地位。加强科学无神论的研究和宣传教育。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1988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围绕着这一论断提出的根据、基本含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9.
对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仅仅以感性事实来论证,或者完全自然主义地以既成的理论来应用,都是肤浅和片面的,而必须对其作深层理论探索和挖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形似普适的全称肯定判断.但究其实,这一判断的主词“科学技术”,实指“现代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一个历史概念,它表征着人类认识自然的深化程度和改造自然的功能尺度.“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的确立,其基本前提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必须一体化,并且科学、技术要走在生产的前面.而事实上,萌芽式的古代科学技术根本不够这个“格”,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到后期也仅初露端倪,只有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过程中诞生的现代科学技术,才成为“第一生产力”.这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就演变为“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因此,认为“第一生产力”是科学技术本来就固有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因而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0.
郭安沁:也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人的因素第一”之关系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人的因素第一”之关系的讨论中,有人认为科学技术与人共处于生产力之中,只能有一个第一。更有二种“发展论”者,力图人人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或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在现代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论证用前者取代后者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否定“人的因素第一”的现实意义。这实质上是把科学技术与人完全对立起来去研究这两个命题的关系。笔者认为,必须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从马克思本人对“人”与“科学技术”关系的理解入手力口以研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把科学技术看作人在生产力的客体化和对象化,科学技术构成了人的社会现实体,成为社会化和历史化了的人,它以人的本质力量的面貌出现在自然界面前。而现实中活动着的人,只不过是历史化了的人的过程,社会化了的人的局部,系统化了的人的元素。因此,在自然界面前,人的社会现实体──科学技术与具体的人是一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指在一般生产劳动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全部人类改造自然界能力的主要部分,它在现实财富的创造和增长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科学技术活动在人们直接面向自然的斗争中越来越  相似文献   

11.
这篇文章指出,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理论,其宗旨和归宿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并着眼于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教训,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科学技术,不是单纯的技术或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荣辱的重大政治问题;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作为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的变革作用,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防止“和平演交”,并不是互不相干或可以互相取代的两件事,而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可分割的侧面。应当说,这是发人深省的。全面而坚定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要求我们不断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为此,还需要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及其矛盾运动的客观趋势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如所周知,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基石。但这两个方面都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加以展开。马克思在为《资本论》所写的几大手稿中,对这两个方面都有所展开,作了一系列原则论述和预测。可惜在我们过去的研究中,这些思想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造成对科学社会主义简单化理解、甚至划不清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界限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特别需要结合新的情况来发掘、发挥马克思的这些富有远见的思想。同时,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新特点,社会主义实践的宝贵经验,也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可供总结和概括的丰富材料。着手做这项工作,必然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的紧迫课题,例如,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当代的具体表现和发展前景;怎样从世界普遍交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观点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究竟需要怎样的物质技术基础,怎样理解经济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在激烈的国际交往和竞争中卓有成效地吸取新技术革命的最新成果的现实可能性和有效途径;世界普遍交往条件下的民族问题同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社会主义实践同发展问题、全球性问题的关系,如何从科学社会主义作为学说、运动和制度的统一中理解社会主义的价值和价值观;科技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历史观统一的高度,结合政治经济学、政治学和文化学等学科在当代的发展,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和创造性的探索,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哲学基础。我们相信,在这个历史关头,本刊开设“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哲学探讨”这个专栏,一定会得到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12.
13.
实施“科技兴市”的发展战略,大规模吸收采用国内外先进的适用技术,努力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是驱动一个地区经济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关键之举。最近,我们对苏州市“科技兴市”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并着重对当前苏州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如何加速“科技兴市”的战略实施进行了初步探讨,形成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15.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学”探要黄明理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①他强调要“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②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便不难明白,发展生产力问题,在邓小平理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6.
经济概念不是纯物质或物质活动概念,它与道德有着必然的联系。作为理解经济的基础或切入点的产权、经济活动的核心或前提的生产劳动、经济持续运行的分配与交换行为和最佳经济状态的帕累托佳境等,均与道德有着不可分离的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真正的经济是内涵道德的经济。  相似文献   

17.
伍德、米勒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由于马克思主义遵循历史唯物主义 的立场,无法确立什么是“真正的道德规定”,最终必定会走向“道德相对主义”,进而否 定对社会形态或生产方式进行道德评价的合法性。实际上,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描述了 道德相对性现象,并且反对道德普遍主义,但马克思、恩格斯在实践的语境中,非常明确地 给出了各式各样的道德判断,且把生产力作为道德标准的共同尺度,并内含着一种“道德进 步”的信念。因而马克思主义既不是“规范性的道德相对主义”,也不是“元道德的相对主 义”,更不能因此否定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批判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8.
一、科技社会化整合结构:中心视界1988年,邓小平同志在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十年之后,又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包含着深刻的理论内涵:现代科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  相似文献   

19.
这篇文章针对我国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矛盾和实践难题做了严肃、认真的探讨,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在指导这方面研究工作中的重大意义,以及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我们认为,由经济学工作者提出的这些问题,会给广大哲学工作者以许多有益的启迪。改革是一项极其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所出现的难题、矛盾也不限于文章中列举的这些。探索实践难题,揭示矛盾,需要我们发扬马克思当年用辩证法分析经济问题的理论勇气和科学态度,切实有效地加强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盟。我们热诚欢迎经济学界及其他学科部门的人士向哲学研究提问题,同时,殷切希望哲学工作者关注改革实践的深刻变化,面向经济建设这个主战场,发挥哲学所特有的优势,善于揭示、回答经济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社会矛盾、难题,将人民群众在改革实践中所创造的宝贵经验及其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予以理论上升华;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实际变化中提炼出哲学研究的课题,从唯物史观中真理观和价值观统一的方法论高度,给以科学的回答。  相似文献   

20.
自从关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以来,“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问题就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不同的学者依据于各自的学术资源和经验感受,对于问题作出了各自不同的阐述。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它不仅扩展着人们的思维,也必将有益于实践。以学术的维度关注现实重大理论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应尽的职责。有鉴于此,本期刊发了这组笔谈,并期待着学界朋友的进一步参与,共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完善与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