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焦桂美 《管子学刊》2006,(2):97-100
全面考察蜀汉经学家及其著作是研究蜀汉经学走向的重要依据。通过考察,蜀汉经学的特点可综括为三:从理论形态上看,以古文经为基础的兼容今古文是蜀汉经学发展大势;从学术传承上看,师承之外兼重家学;从著述讲授上看,由重阴阳灾异转为较少以谶纬灾异解经。蜀汉经学是在渐变中求发展,但与魏吴尤其是曹魏相比仍有一定的滞后性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正> 一、隋与唐初统一形势对经学的推动和要求儒家经学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变,从现象上看,最显著的变化如皮锡瑞所说,经学从分立的时代进入了统一的时代,以孔颖达《五经正义》为标志,开始了经学统一最长的新时期。这种情况是经学自身演变的结果,更受到中国政治上重新统一的决定性  相似文献   

3.
南北朝经学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北朝经学上承汉魏两晋,南朝重魏晋传统,北朝重汉末传统,但南朝亦习郑学,北朝亦有王弼《易》学与杜预《左氏》。刘宋最重礼学,萧齐因之。南朝经学最盛于梁代,武帝会通三教,尤重经术,学风自由,尚慕玄风。皇侃《论语义疏》是南朝流传至今的最完满的经学义疏体作品,表现出南朝学风。陈代经师多喜老庄。总括南朝经学,可称为开放型经学,不拘守一家一教,层次丰富,不仅仅是玄学的影响。传世的十三经,从内容上可分为六类:文字训诂学、典章制度学、政治历史学、政治文学、政治伦理学和哲学;从政治方式上又可将经学分为训诂、义理、实用三种。在南朝,这三种经学都较发达。北朝经学与河西文化、关陇文化血缘密切,又得力于北方世家大族,保存汉末经学传统较多。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热心提倡训诂经学与典章制度学,力图按照汉族既有纲常名教,加速社会封建化进程,实行自上而下的儒家文化洗礼。其中以徐遵明所传郑学影响最大,后之经师多出其门下。北周熊安生《礼》疏,已有综合南北经学倾向。  相似文献   

4.
《经学通诰》作为叶德辉在经学方面的代表作,是研究晚清民初经学演变史的重要文献。《经学通诰》纵论清代经学的源流,总结了乾嘉学者治经的方法,从经学史的角度反击廖平、康有为的学说,同时也开列治经书目以回应《书目答问》。  相似文献   

5.
经学,是自汉代至清末中国学术的主要形式。所谓经学,从形式上说,是指给经典作注解和通过注经发挥自己思想的学问;从内容上说,这经典又专指儒家经典,如《诗》、《书》、《易》、《礼》、《春秋》等。今天,传统的经学,作为学术形式,无疑早已过时,大约已没有人还在做这种学问。但是,积两千年形成的经学传统,恐怕不能说已完全没有影响,没有价值了。其实,每一个对传统的经学有所了解的人,只要略为留意就能察觉到经学传统在现实中的存在,其影响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因此笔者以为,很有必要对经学传统进行一番研究和清理,从而使…  相似文献   

6.
<正>陕西是经堂教育的倡兴地,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陕西学派。经学兴盛,经师辈出,诸大经师亦设帐任教,涌现出不少经学世家,其中马道真经师及其经学世家就是其中之一。一、心真教真马道真马道真是其家族中已知最早的经师姓名,在家族文献中被尊称为始祖,因而以"马道真经学世家"称其家族较为恰当。据《大皮院清真寺始建碑》(以下简称《始建碑》)可知,马道真为明朝初期人士,  相似文献   

7.
两汉学术标帜经学。经有数经,各经异解;学分个古,二派异说。今文经学,内存数家;古文经学,亦有歧义。而汉代经学独尊,设立学官,诱以利禄,经学纷争,自然而生。汉代经学之争,依纷争的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汉武帝到汉元帝时,主要是今文经学内部之争;其二是从汉哀帝到东汉末年,主要是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争。今文经学的内部之争既刺激了今文经学的发展,又给古文经学的兴起提供了条件;而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则促进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融合。因此,从汉代经学纷争中,可以探寻到汉代经学演进的某种轨迹。…  相似文献   

8.
廖平与经学的终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以某种形式开端,也往往以某种形式结束。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用春秋公羊学开创了经学,两千年后,近代经学大师廖平又用公羊学的素王改制说,建立了一个具有内在矛盾的尊孔尊经的经学理论,从反面宣告了经学的终结。在近代中国,廖平不但是著名的经学家,而且是一位奇特的思想家,以思想多变和怪诞闻名于世。他一生学经六变,一变平分今古,二变尊今抑古,三变大统小统,四变天学人学,五变天人大小,六变以五运六气解《诗》、《易》。他的经学六变,愈往后就愈是玄虚怪  相似文献   

9.
汉代经学的基本特征是经学与阴阳家说的结合 ,即经学的阴阳五行化。任何有效的政治统治 ,都必须建立在对该统治合法性的信念上 ,并通过某种经典的确立或援引来完成 ;汉代政治信仰的重建为经学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董仲舒精研“五经” ,吸纳阴阳五行说 ,以《春秋》公羊学重构天人之道 ,促成了汉代经学的大变化。汉代经学吸纳阴阳五行说 ,不但是经学发展史上的一次新变 ,而且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对于汉代及其以后的思想文化发展都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 ,对此我们应当有较为充分的估计并作出适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蔡方鹿先生的《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一书,2004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洋洋洒洒,有49万字之巨,是作者花费数载对朱熹经学思想及其影响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的又一部力作。本书作者立足于朱熹著作的“文本”,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在充分吸取国内外学术界有关成果和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以朱熹经学为点,以宋学为面,以整个中国儒家经学发展史为线,通过点、面、线三者相结合,将朱熹经学置于中国经学发展史和宋学思潮的大背景视域来加以审视,着重厘清和诠释朱熹的“四书”学、易学、《诗经》学、《尚书》学、《礼》学、《春秋》学、《…  相似文献   

11.
董仲舒是两汉公羊春秋学的宗师,其所撰《春秋繁露》则较早提出,并探讨了儒经排列顺序、托古改制、孔子为素王、张三世与存三统、常义与应变等经学的基本问题,对经学的治经方法也多有阐述,确立了经学的重要范式和框架,是经学史上当之无愧的开山之作。  相似文献   

12.
《潜夫论》与汉代经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汉王符的《潜夫伦》,是一部政论性的古典名著。严格说来,王符本人并非专注一经或几经的经学家,《潜夫论》亦不属于说经解经的经学著作。但由于这部名著是在汉代经学统治时代完成的,其人其书同其时代有密切的联系,我们今天从中亦可“观见”当时经学的情况,包括经学统治所造成的思想影响、经学两派在后来的融合、经学复杂的社会作用以及经学的衰落和经学向玄学的过渡,等等。汉代经学的统治,从政治思想开始,遍及整个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我们从王符《潜夫论》中可以看到,这在当时的思想界和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汉…  相似文献   

13.
与汉魏相比 ,东吴的经学发展确实处于式微时期 ,然而东吴并没有割断两汉学术传统 ,经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形态 ,仍然在挣扎中向前发展 ,出现了一批较有成就的经学家 ,也产生了一批在当时乃至于后世都产生一定影响的经学著作。由于三国的经学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故本文着重从钩稽东吴经学史料入手 ,考镜学术渊流 ,试图揭示东吴经学自身的发展概貌、学术渊源、学风特点及其成因 ,昭示一代学术与时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一、经学经学,包括信仰、功修和善行,这三部分构成完整的伊斯兰教教义、教法和宗教制度,核心是"认主学"。中国伊斯兰教经学,其概念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胡登洲创办的经堂教育。当时,通过筛选经典著作来学习宗教知识,也就是通常称的"十三本经"。这"十三本经"成了内地经学的固定课本,为中国伊斯兰教经学奠定了教材基础。近代,穆斯林先贤不断发展经学,达到了"经汉双精、中西贯通"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正> 以章太炎、刘师培为首的晚清国粹派,既是革命派的一翼,又是一个以古文经学为中坚的学术派别。此种一身二任的特性,决定了其经学思想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倡大古文,以与康有为立宪派的经学根据即今文抗衡,反映了革命与改良在经学领域的斗争;一是主张“夷六艺于古史”,将治经归入单纯的学术研究的范畴,体现了传统经学向近代的转换。要害之,国粹派的经学思想体现了革命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即在更加完整的意义上,体现了传统经学的终结。  相似文献   

16.
近代经学以复古的形式表达创新的内容。形式和内容的矛盾与统一,尤其突出了它的时代特征。仅就形式而言,近代经学继乾嘉时期复东汉之古以后,先是复西汉今文之古,继而复先秦诸子之古,最终又转向金石之学而复殷商之古。此时的经学大师又多承乾嘉请老之遗韵,也以考据、小学为治经之途。因此,近代经学在形式上表现为各种学派并存、交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大致说包括有:今文经学的崛起,乾嘉考据之学的发展。诸子之学的复活与优劣异同的比较;理学趋于汉家兼容而从旁路摸入以及考古学的勃兴。一、今文经学的崛起近代经学从形式到内容最显…  相似文献   

17.
晚清广东学者的经学研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潮 《现代哲学》2005,2(2):58-63
梁启超曾将清代学术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而将康有为和他本人归入第三期。然而广东学术的发展并不符合这一轨迹。广东学术在道光以前,宋学占主导地位;随着学海堂的创建,汉学成为广东显学,并成为晚清中国经学研究的重镇。道光以前,广东虽治经学的不乏其人,但以《四书》为主,兼及《五经》。学海堂创建后,广东学者以《十三经》为其治经范围,且颇具乾嘉遗风。学海堂创建后,在晚清广东学坛上出现了东塾学派和九江学派.两者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九江学派后来又分化出康有为一系和简朝亮一系。康有为走向今文经学,简朝亮则与朱次琦的治学精神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8.
最近,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印行了大陆学者王葆先生的《西汉经学源流》一书,读后颇感欣喜,因为这部书以富于索的精神和续密的考辨方法,打破了多年来经学研究的沉寂,堪称近年来中国经学史研究的一部力作。王葆先生的牺汉经学源流》一书虽涉及到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迁与经学发展的关系,研究经学范围内所展开的派别斗争与社会政治斗争的关系,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经学思想发展的规律等问题,但该书的重点,是从经学史的早期阶段──西汉著手,重新流理中国经学的源头、流派、著述形式、历史分期,以及此时期经学的发展与社会、…  相似文献   

19.
<正>今年是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开创者、传统经学的奠基人胡登洲太师诞辰500周年。胡登洲创立的经堂教育逐渐形塑了中国伊斯兰教,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伊斯兰教经学,在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数百年来,经堂教育培养了一代代本土经学人才,也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学派,  相似文献   

20.
关于汉代今古文经合流的原因,过去论者多认为因经学大师郑玄兼治今古文家法,并以之遍注群经,遂使今、古文经合流。本文则一反这一传统说法。认为今古文经合流绝非某位经师大儒所可一蹴而就,而是有学术上、政治上等多方面的复杂原因,特别是与博士职任性质密切相关。博士职任之一是“晓古文尔雅”,即通古文训诂之学,此为后来的今古文经合流之果先播下其因。由于王莽曾立古文经学博士,东汉虽木将古文经学立于学官,但朝廷始终对其采取优容奖掖的支持态度,从而使古文经学日益发展,并起而与今文博士争教席,在东汉时表现为屡因争立古文经而在今古两派间发生剧烈争议。今文经学面对古文经学的挑战,为确保自己独占学官的地位,被迫去研究古文经学以批驳之。今古文经学争议辨难的直接结果是使二者相互渗透,尤其是古文经学向今文经学的渗透,而最终导致了今、古文经学的合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