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批判理论的新近发展中,对批判方法的反思重新成为一项重要议题。该理论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把内在批判视为其核心方法。近年来,该方法的可能性越发遭到广泛质疑。对该方法的质疑,既涉及其基本的理论预设,也涉及其运用问题。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是该方法的自洽问题,即具有超越潜力的内在批判如何可能。针对该问题,有两种可能的解决路径,即形式人类学的解决路径和规范的矛盾的解决路径。一种有关规范的矛盾思想能够更好地解决内在批判的自洽问题。它既不否定规范研究的重要性,也不否认否定性经验的建构作用,它能够同时融合两者,充分发挥批判理论的批判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联营 《现代哲学》2017,(2):100-107
晚期阿伦特在现象学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显象世界理论。在对《纯粹理性批判》的解释中,她强调显象概念对康德的重要意义,认为批判哲学在形而上学领域最根本的贡献就是摧毁传统形而上学中感性世界与超感性世界的二分。对康德来说,人类生活的唯一一个现实领域就是显象世界。显象世界是认识活动的对象,同时也是实践发生的场域。而理智世界根本不同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它只是思想自身构建的世界,运用于感知世界的认识能力及其法则不能运用于理智世界。可以说,阿伦特对康德显象概念的阐释为其政治存在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从2000年至今,在短短的十余年间,积极心理学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收获了丰硕研究成果和产生广泛影响之外,也遭到了很多批评。这些批评主要集中在心胸狭窄、价值纬度单一、研究结果与现实的差距、特定价值取向与价值中立原则之间的矛盾及美德理论等方面。积极心理学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只有正视这些问题,不断完善其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其构建人类幸福生活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4.
5.
谭芝灵 《学海》2012,(4):210-212
在当前西方政治哲学研究中,翻译、评介、批判西方政治哲学各流派的基本思想是当前政治哲学研究的主流。王岩教授等著的《批判与启示:西方近现代政治哲学流派研究》不是满足于对西方政治哲学的简单批判与汲取,而是立足于时代与实践,从理论深层与历史发展维度全方位把握西方近现代政治哲学的演进路径、内在本质、理论框架、思想精华及其理论困境与实践缺陷,其研究目的是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理论启示与实践参考,从而使该书具有深沉的理论底蕴与历史向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当今西方强势政治意识  相似文献   

6.
批判与建设:人文精神的哲学反思张曙光“人文精神”是一些人文学者在滚滚而来的市场大潮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世俗化这个背景下率先提出的,其矛头所指,是社会现实中愈演愈烈的金钱至上、物欲横流、重物轻人、重理轻文,以及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趣味的平庸化、粗鄙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9,(4)
在关于审议民主的讨论中,情感被认为:有损于认知,影响人们的判断;是主观的、个体的,难以形成普遍性的道德规范;会阻碍共识的达成。但关于情感的新的理解,为我们重新看待情感在政治生活中的意义提供了契机。本文关注的是同情在审议民主中的意义,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将同情视为一个过程和一种实践,而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机制。同情能够影响个体的判断,是健全理性的必要构成部分。情感有助于"角色承担",形成普遍化的立场和规范。同情也为我们重新设想"多元公众"提供了视角。但不平等的社会结构、距离、心理机制等因素都有可能阻碍同情的发生。"他者"的问题是政治实践所处理的重要议题。随着"他者"问题的凸显,作为政治实践的同情在未来的政治生活中将会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本文深入分析了拉克劳意识形态理论的得与失。首先,作者充分肯定了拉克劳对意识形态争论的贡献:关于被终结的意识的虚假意识的描述;关于同一性的否定性论题;有关主观动机涵盖了虚假意识的解释。其次,作者指出了拉克劳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弱点:没有在无害的形而上学终结与有害的意识形态终结之间做出区分,从而无法深入解释社会压迫关系的永存性原因。  相似文献   

9.
何宝申 《世界哲学》2016,(3):121-129
"神秘主义"泛指人与超越本体结合之神秘经验的学问和实践,普遍见于世界各大宗教传统。本文首先批判神秘主义的三种研究路径(神学、心理学和哲学),进而针对其哲学问题和研究方法提出两个论点。第一,实在,语言和心灵是神秘经验的构成性要素,因此在解读个别神秘主义文本时,要注意这三者间的特殊关联方式。第二,否定神学是用来获取神秘经验的特殊策略,但不同的神秘家运用了不同的否定神学,这导致以下悖论:诸多神秘经验彼此既相同又不同。因此采用否定神学的神秘主义,其合理性取决于此悖论能否被解决,而神秘主义哲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探讨该悖论之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笛卡尔的情感理论进行了重构,尤其着眼于"慷慨"美德。笛卡尔将"慷慨"视为主要美德,认为它可以帮助人类掌控其欲望,从而超越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和任意性,实现最高层次的幸福。文章首先分析了笛卡尔的"神意"、"徒劳欲望"及"遗憾"等概念,然后对作为情感和美德的"慷慨"进行了探究,最后对作为掌握情感工具的"慷慨"进行了审视。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与政治运动理论:框架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鼎新 《学海》2006,(2):20-25
本文在与美国主流社会与政治运动理论进行对话和点评的基础上,全面而简要地介绍了西方社会与政治运动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理论要点、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尤其是西方社会运动理论和革命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作者本人基于多年学术研究实践基础上的反思。只有面对中国自己的真问题,才能发展出一套与西方既有理论既能对话,又有所超越的、中国学者自己的社会与政治运动理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蔽而不明的。无论是第二国际的理论家,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领袖都严重地误解了这一基础,并使之局限于现代形而上学的总体框架之中。为了从这种粗疏混乱中摆脱出来,有必要思及马克思在同一方向上(亦即对现代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批判上)有决定性开展的"同时代人",而这样的同时代人将特别包括海德格尔。现代形而上学的本质性在于"意识"的存在特性,这种存在特性是通过主体性被规定的,从而现代形而上学作为"我思"哲学或主体性哲学是以意识的内在性(Immanenz)来作为基本建制的。因此,对于意识或一般主体之内在性所持的本体论立场,便成为决定某种哲学是否从属于现代形而上学的基本尺度。在这一主题上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积极"对话",将开启出一个从根本上超越现代形而上学的批判性视域,而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只有通过这样的视域才能得到真正深入的阐明。  相似文献   

13.
王钰 《现代哲学》2017,(1):91-97
叔本华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他的论文《道德的基础》当中,大多国内研究者仅仅立足于叔本华的文本来考察评价他的观点,这一做法其实很难达及公允地评论批判者和被批判者的思想。或许我们应当转换视角,从康德是如何构建其道德哲学的先验基础,即从考察定言命令的内在结构入手来看叔本华针对性展开的相关批判,最后需要探讨的问题是将道德基础从康德的先验世界拉回经验世界的叔本华,为何也与康德一样认为道德需要形而上学的奠基。  相似文献   

14.
史华慈从阿伦特的诸多著作中得出结论,认为阿伦特哲学思考的终极关怀旨在探究现代危机的社会根源,这个危机根源可以概括为源自于古代城邦的追求政治行动、公共福祉和政治自由的高贵生活的缺失。史华慈基于思想史发展脉络及其犹太人身份,批判性地指出阿伦特的愿景所具有乌托邦式的民粹主义面向,受到古典崇拜的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并背离了犹太教传统。史华慈通过对阿伦特整体思想的反思,一方面捍卫着犹太人的身份,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了对解决现代社会危机之路径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5.
休谟的正义理论一方面坚持"互利原则",把功利视为正义的动机;另一方面,又主张"同情原则",认为同情是正义感的来源,正义来自人们对公益的关心.休谟正义理论中的这个矛盾,表明正义本身所包含的两层要素:正义既具有有利于当事双方的互利性,又要求当事双方有着互相认同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阿多诺的克尔凯郭尔批判兼具哲学分析与社会批判双重蕴涵,核心是对生存辩证法之"无对象的内在性"的揭示。阿多诺的批判主要有两点:其一是指出"内在"个体具有保守主义的政治蕴涵;其二是指出概念的无对象性或抽象性可能遭到意识形态滥用。本文接受后者拒绝前者,因前者忽略了抽象内在性被赋予的现实用意:抽象使得个体能够与任何社会政治都拉开距离,正因其抽象,从而避免被现实运动化约,反而使得其批判潜力无法被现实消解。结尾由此探讨了基于历史语境的变化赋予"寂寞个体"以正面建构意义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刘敬东 《现代哲学》2003,(3):113-121
本文从理性、自由、国家观、理性-非理性动力结构、两个世界的历史理念等方面解读了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意义或启示;阐述了它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由此受到的批判或挑战。本文从批判与建构的双重维度出发,重新审视、反思了在批判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教训。  相似文献   

18.
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在圣经诠释历史上堪称是里程碑式的著作.他通过质疑作为真理之标准与公众法律之来源的圣经,倡导思想、言说与著述的自由.他对圣经研究最具原创性的贡献,并不在于其探求真理所坚持的理性主义标准,而在于对圣经文本自身及其内容所进行的历史理解.本文将简介斯宾诺莎对圣经诠释的历史批判方法,并兼及述评.  相似文献   

19.
王柯平 《哲学研究》2012,(5):62-70,112,129
<正>在《诗学》第六章里,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通过怜悯与恐惧(di eleou kai phobou)使这些情感得以疏泄或净化(pathēma tōn katharsin)"。(Aristotle,1911,VI,1449b27-28;参见亚里士多德,l999年,第63页)对于涉及"疏泄或净化"的katharsis问题,他在《诗学》里一笔带过,语焉不  相似文献   

20.
审美与伦理是人类把握对象性世界的两种不同实践方式,具有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作为审美与伦理的共同存在,服饰一直沿着"共同价值的满足"这一尺度来实现审美与伦理的矛盾统一。近代以来,因为伦理的变易,审美与伦理的关系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服饰迎来个性审美的春天。针对当前服饰审美中所出现的极端个性化倾向,本文从伦理的角度对极端个人主义展开了批判与反思,以期为当前服饰伦理建设提供借鉴参考,为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