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童庆炳在中国新时期以来的美学研究领域自成一家。在美学本质论研究方面,他刷新了"美在关系"这个古老的美学命题,赋予新的内涵;在心理美学研究方面,他更新了理论视野和方法,以审美体验为中心,以审美心理机制为基本框架,开辟了中国心理美学研究的新局面,尤其是在审美体验论、审美知觉论、心理美学与古典文学的互动阐释、矛盾分析与中介思维的方法论方面独具特色;同时,他以他的美学研究确立了一种质朴晓畅的诗性文风。"美学的童庆炳"以其诗性的美学、诗性的体验、诗性的文风、诗性的人格为我们的时代昭示了一个诗性的理想。  相似文献   

2.
音乐的本质属性就是其时间属性.此属性与音乐素材本身所能够产生出的时间展现方式,同审美主体的感知也就是审美者的心理接受方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审美心理时间的客观性,意味着音乐基本组织形式构成中的音阶、调式和旋律都具有时间属性,在曲式中音乐审美心理时间存在着客观性,在音乐体裁上以及在音乐的变革中也存在着音乐审美心理时间的客观性.音乐审美的最终目的是主体在审美状态上体验到音乐所具有的艺术性,从而带给人们艺术美的享受.因此,音乐审美者在审美过程中不只是机械和刻板地传达出音乐的符号,更主要的是要体验到这些音乐符号中所包含的信息的意义,并使之融合到音乐审美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3.
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并不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从人的自我实现角度确认"审美实践",从"审美实践"出发解释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才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来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美学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彭立勋教授的新著《审美学现代建构论》是“深圳学派建设丛书”中很有分量的一部学术著作,也是我国美学研究的重要创获.此著具有开创性在于:第一,科学界定了审美学的定位、对象、内容;第二,科学地阐明了审美经验研究的科学方法论;第三,深入分析了审美心理系统及结构;第四,深入探索了美感发生的心理机制;第五,对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审美心理学提出了前瞻性、建设性的意见.除此之外,彭立勋教授还对中西审美学资源作了介绍.这部著作立意高远、眼界开阔、内容丰富、论述精湛,是一部带有开拓性的美学著作.  相似文献   

5.
《美与时代》杂志为综合性审美文化半月刊,郑州大学美学研究所和河南省美学学会主办,著名美学家于友先、汝信、刘纲纪、童庆炳、朱立元等为顾问,铜版纸全彩印。1986年创刊,荣获国家出版总署双效期刊称号,进入国家期刊方阵(即骨干期刊)。  相似文献   

6.
广告美学是广告学和美学相结合的边缘性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广告活动中的审美现象和审美规律。对于广告美学的研究,国内方面将美纳入实践活动领域予以考察,抓住广告及广告审美的行为性、行为关联性和互动性;在国外,则将广告美学当成商品美学或营销美学来进行研究,主要是研究商品、人与商品的关系,尤其是人对商品的审美关系,提高广告的美学功能,使广告在沟通产销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审美理念"是康德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中的重要概念,它关涉到艺术创作与欣赏的重要问题,也是理解康德美学主要命题的关节点。但对"审美理念"的理解,除了从康德对这个概念的直接规定入手外,还应辨明"理性理念"、"美的理想"、典型等概念与"审美理念"的关系,以此廓清它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虽说理性和非理性倾向是有了绘画以后一直存在的类型区别,却恰恰反映了艺术家在明显的倾向中追寻自己的精神世界.现当代中国铜版画语言中的非理性因素的兴起,正是中国艺术家的精神、情感和审美心理在铜版画语言中的体现.现代西方美学的影响、中国人观照字宙万物的哲学态度和审美心理以及铜版画特有的材质和腐蚀技术,是现当代中国铜版画语言中的非理性因素的产生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钢琴演奏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审美教育特性,任何一部音乐作品的旋律、调式、风格等都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钢琴演奏与音乐审美心理学所研究的各个要素如审美心理感知、审美心理想象、审美心理理解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审美心理的研究为钢琴演奏教学提供了必要和有针对性的理论基础,并为钢琴演奏教学提供了开放的研究视野及多视角的思维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10.
作为格式塔心理美学的代表人物,阿恩海姆将格式塔理论应用于美学从而为美学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此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于其诸如审美共鸣等理论的误读。故有必要还原阿恩海姆的理论初衷与审美共鸣的发生机制,并指出其中本就包含而为人所忽视的情感因素,而这也正是造成审美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陈涛 《美与时代》2014,(8):47-48
交互设计作为一门集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学科,致力于用户使用与用户体验的完美结合,用户能否舒适、安全、简易、有效的使用产品与我们人类的认知心理与审美心理有着必然的联系。掌握和正确判断用户的认知心理与使用心理,亦是交互设计产品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简要探讨了交互设计的审美心理与认知心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河南淮阳泥塑艺术与审美有着难解的渊源。它作为一种原始图腾,见证着审美意识的起源;富有象征性的奇特造型,饱含着人性的真善美;浓墨重彩,表达着独特的审美心理。淮阳泥塑不仅是民俗文化的符号和载体,也是美学研究的活标本。  相似文献   

13.
艺术设计就是按照人的生理与心理的需要对生活用品、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进行研究和设计,是与人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创作活动。人类在对美进行思考和探索时,发现对称性能够引起自我内心的欢快愉悦,能够与大众的审美习惯产生共鸣。这也是人的自然属性对"对称"的无意识选择。当我们在艺术、生活中大量使用对称思维时,就客观上形成了艺术中的"对称美"意识。  相似文献   

14.
情感体验是审美主体用美的标准来评价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审美观而引起的态度体验.音乐审美情感体验主要有三个层次,即审美主体层面的情感体验、审美客体层面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超越与升华阶段的情感体验.在音乐审美心理制约下,钢琴演奏者的审美情感体验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审美情感缺失性体验、审美情感的丰富性体验、审美情感的崇高体验、审美情感的孤独体验、审美情感的神秘体验以及审美情感的皈依体验.  相似文献   

15.
邢庆华 《美与时代》2015,(2):9-18,1
当代设计遵循自身的美学规律,首先从构思创意进入富于变化的秩序过程,并将变动的美学思想纳入新的视觉冲突,再经过变幻的假定、预想和抽象的精神凝聚,将深藏在艺术观念中的美学潜质逐步体现于律动美的现实之中,使充满隐性特点的"动态因素"在设计过程的深层状态下有机会为作品带来创造性的审美活力。正是这些充满内在审美活力的动态因素在当代设计中的审美显现,才得以保证千千万万的个体设计在自身逻辑运动中朝着新时代审美设计风格的大方向行进,也才能真正获得当代设计整体意义上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明代冯梦龙评辑的《情史》,集中体现出传统爱情观念中男女对理想异性及理想两性关系的审美心理,对我们今天的美学研究不无启示。《情史》中的传统性别审美模式:郎才女貌,相配为偶。美不仅在于样貌,也在于心智。无色无艺,也可以德才服人。《情史》中的爱情艺术表现形式:人以情传,情以人蔽。爱情的艺术表现始终是他关注的焦点。对文人情事、才女妙语更津津乐道。《情史》中的传统爱情理想:千秋为偶,千古佳话。爱情是艺术表现的主题,爱情本身也可成审美对象。冯梦龙最为推崇的爱情模式,也是中国文人的传统爱情理想,那就是文君相如型的知遇型爱情,激情浪漫;易安德甫型的朋友型爱情,温馨美丽。  相似文献   

17.
"审美主体"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的生成是一个历史的、现实的过程.在美学史上不乏美学家对审美主体作出理论上的诠释和规定,但直到康德为止,其理论内涵才被真正确立下来.本文试通过对康德美学的四个契机进行的具体分析,从中得出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必须恪守的原则,即非功利性、无概念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共通感,这些原则为审美主体的确立以及审美主体的自律具有理论上的奠基意义和实践上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60年代环境美学诞生以来,关于自然审美是否需要科学知识的议题引起了持续而热烈的争论,这一议题是当代人文领域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在环境美学中的集中体现,由于该议题聚焦在自然审美需不需要科学知识这个问题上,因此可称之为环境美学中的科学主义之争。在持续的辩诘和理解中走向更具包容性的观点,构成了环境美学自诞生之后的某种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9.
周鑫 《美与时代》2014,(10):106-106
自然审美是美学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黑格尔关于“自然美”的理论中有不少有价值和具有启发性的思想,他指出了主体的审美意识在自然审美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审美主体与自然展开的心理交流运动过程,还指出了“自然美”发生的深层原因和自然审美创造活动对于主体的价值。这对我们今天研究自然审美问题仍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美学"的学名应当叫什么、它的内涵指什么,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新时期以来,伴随着美学研究的对象从"美"向"审美"的转移,"美学"的学科名称遭到了"审美学"的挑战。王建疆在《是美学还是审美学?》一文中指出:"美学表面上看起来研究的是美,而非审美,但实际上却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