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外SST研究述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峰 《哲学动态》2001,(7):26-30
SST (TheSocialShapingofTechnology)是 80年代在欧美兴起并逐渐形成的一种强劲的“技术的社会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对于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不像通常的视野只是考察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而是侧重于研究社会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对我们认识中国的技术发展问题可以提供一定的启示。一、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的SST1 982年欧洲科学技术研究协会的一次会议上 ,特勒弗·品奇 (TreverPinch)和韦伯·比杰克 (WiebeBijker)等人倡导用建构主义的方法研究技术 ,1 9…  相似文献   

2.
论技术实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技术是我们今天须臾不离的现象 ,我们每天“真实地”、“直接地”使用和享受它 ,其实在性似乎是不容置疑的 ,“技术实在”似乎也不会像“科学实在”那样引起种种争议。然而 ,一旦我们深入思考 ,一旦将技术的多重属性加以分析 ,“技术实在”就会引发出一系列值得进行哲学追思的问题 ,比如 :应在何种意义上把技术看作是一种实在以及是一种什么实在 ?技术的功能是一种实在吗 ?技术实在与科学实在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这些问题无论对于技术的本质 (本体论 )研究 ,还是对于技术的现实发展 ,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一、技术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实在 ?如…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东亚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所谓“东亚价值”,其核心被认为是(政治)权威主义的价值观,是与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分不开的。本文通过对孔子和孟子的相关思想和实践,尤其是孟子政治思想核心的王道观念进行一些梳理,来认识儒家是怎样看待政治权威主义的。一一般认为,政治权威主义是介于王权(皇权)专制主义与现代民主之间的一种政治模式,这种政治模式既不像传统专制主义那样对于社会臣民采取专断的权力统治,也不像民主政治那样强调民众的政治参与和个人自由的价值。权威主义政治强调的是服从、秩序与纪律。权威主义的价值观把国家…  相似文献   

4.
"哲学"译名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启伟 《世界哲学》2001,1(3):60-68
中国之有哲学与西方同古。但是在历史上 ,中国人并不曾创造出一个可以统括上下古今各家各派哲学的总的哲学名称 ,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远自希腊以来 ,两千余年间 ,无论各家各派哲学学说如何不同 ,也无论各个哲学家对哲学的界说如何歧异 ,却始终以“哲学”(西方诸文字的“哲学”一词皆源出希腊文φιλοσοφι′α ,字义为爱智 )为其总称或通名。诚然 ,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些名称如“玄学”、“理学”、“道学”等等 ,其思想内容确属哲学 ,与西方所谓哲学或哲学的某些方面是相近的。但是 ,如果说理学与道学或可谓同指而异名 ,而玄学与理学或道学…  相似文献   

5.
怀特海思想与当代中国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宗教与哲学传统充满了当代世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所急需的一些根本洞见。尽管它们在不同的时代获得了其最充分的发展,但科学并不是其文化生活和理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技术也没有得到高度的发展。它们不像西方哲学那样和数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们也没有表达一种精制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技术哲学家JosephC .Pitt于 2 0 0 0年出版专著《技术的反思 :论技术哲学的基础》之后 ,在美国哲学协会的地方性会议上展开过多次争论 ,并在今年初出版的《技术哲学社会期刊》第 5卷第 2期 (作为专集 )上刊登了两种不同观点的文章。争论的焦点是技术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技术认识论”、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技术哲学的学科地位和发展前景等问题。这些问题引起强烈的关注 ,反映了当今人类社会进入技术时代的要求 ,反映了哲学研究中的“技术转向”与技术研究中的“哲学转向”的要求 ,也与包括我国在内的技术哲学界目前普遍…  相似文献   

7.
从表达问题看默会知识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自从M.波兰尼于1958年提出“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的术语以来,围绕这个概念已经产生大量的文献,并汇聚了不同的哲学传统,如现象学传统、解释学传统、后期维特根斯坦传统和波兰尼传统。默会知识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可以在多维的理论视野中加以考察。但是,正如“默会”(tacit)这个词所表明的那样,这类知识首先牵涉到的是与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西方哲学面临从意识哲学向后意识的身体哲学的理论转型之际,其也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范式提供了契机。一种对中西传统哲学的深入比较将使我们发现,与传统西方哲学不同,中国传统哲学与其说是坚持一种“反思”的取向,不如说是坚持一种“反身”的取向;与其说是具有一种“祛性”的特征,不如说是具有一种“尊性”的特征;与其说是以“还原论”为其原则,不如说是以“系谱学”为其原则。凡此种种,都使中国传统哲学在其理论范式上,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身体性哲学而非意识性哲学。故我们看到,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古人不仅坚持“即身而道在”把身体提升到“道”的高度,而且还使该“身道”一以贯之地贯彻在诸如宇宙论、伦理学以及宗教观等中国古代的理论之中,使之成为通向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精神的真正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市场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与此同时,反映在“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之中,是“社会哲学”的兴起与成长。“社会哲学”在中国的引人注目,当以“社会哲学研究丛书”第一批著作的出版及社会哲学两次大型的学术研讨会为标志。现在,“社会哲学研究丛书”第二批著作又出版了(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二批著作其鲜明的特征,是由第一批著作所相对侧重的“观念”向具体“问题”深入,其中引人注目的是荆学民博士撰著的《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我们不妨以其为典型,在评介这本书的同时,品察一…  相似文献   

10.
意向对象与摹状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哲学史可以看作为两个相互对立的哲学运动:现象学传统和分析哲学传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学术形态的现象学与分析哲学的分裂程度远没有想象的那样广泛,或者远没有其社会学形态(两大哲学运动)所显示的那样广泛。它们经历了早期的相互启发、中期的相互对立(真正的时间不过20年)以及后期的相互融合,而分析的心灵哲学研究导致了后期融合的广泛和深入,这种新的学术形态有时被称为“分析现象学”,一个胡塞尔在其《逻辑研究》中使用过但意义十分不同的名称(Husserl,p.92)。在这里,我们打算对两个运动之奠基性的概念———胡塞尔的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