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出于对近代中国民族文化自信失坠的关切,杭辛斋走上了一条与同时期其他易学家不同的易学研究道路。他希望通过阐明易道重树民族文化信念。为实现这一理想,杭辛斋整合了传统易学的诸流派与传统文化的诸派别,并积极引入近代西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新知识,试图构建一个涵摄范围极广的大易学体系。在整合传统易学方面,他主张破除汉宋易学的门户之见,以"讲《易》"替代"诂经",并提出"辞、象、数、气、占"五位并重的易道观。这种努力客观上成为了对传统治《易》方法以及传统象数易学的总结与革新。此外,他对《周易》"象辞相应之理"的过分探求,以及将近代西方学说与易学两相附会的做法,大体可以归因于历史观念和历史方法的欠缺。  相似文献   

2.
作为清代乾嘉学派的开山人物,顾炎武博通群经,兼采众长,遥于经义.在易学领域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他充分发挥文献考证的优势和特点,对汉代象数易学、宋代"图"书"易学以及<周易>经、传和古韵都做过深人思考和系统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学术见解,同时又借助<周易>和易学来表达经世的思想主张,体现了义理与致用并重的治<易>倾向,与先秦儒家<易传>一脉相承,研究中国易学史,应充分重视顾炎武的易学成就.  相似文献   

3.
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兴起了研究周易文化的热潮,取得了不少可嘻的成果。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 如混淆易学同占卜方术的界限;将某些近现代的科技成果与《周易》相比附,对研究易学思维方式对科技的影响不感兴趣,动辄把自已的主观臆测说成是破译了“千古之迷”,缺乏历史的分析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今发表《朱伯崑先生的易学观》一文,以示我们对易学研究的关注,并为朱先生寿。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11月26至27日,"东亚易学国际研讨会"在山东大学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周易研究》编辑部、中国周易学会主办。"东亚易学国际研讨会"为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继2015年12月举办"中韩易学高端论坛"之后关于海外易学研究的又一盛会,该会议旨在反思东亚易学已有研究成果,探索东亚易学的发展轨迹和特点,阐明东亚易学与儒学之关系,发挥易学在推动东亚文化走向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文分"崇尚汉易家法"、"融通汉易师法"、"批评图书易学"种"学术价值与思想意义"四部分,论述了乾嘉著名易学大师惠栋的易学研究。论文指出:一、惠栋研究《周易》,重视汉易的家法,融通汉易师法,提倡复归汉代的象数易学,体现了他对传统易学的继承与超越;二、作为经学大师,惠栋企图借鉴汉代象数易学理论来指导易学研究,既是他诠释易学当代价值的认真尝试,也是他以独特的方式延续了象数易学的生命;三、惠栋梳理汉易各家源流、勾勒其象数学特点,祛除宋儒图书易学中的臆说的流弊,成为清代易学研究的一个成功典范,具有转变当时学风与确立十八世纪经学研究方向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综观易学文化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当代易学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强调把易学作为独立学科加以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明确提出一系列观点:应该合理界定易学的名称范畴,密切关注易学文化的传承问题,逐步拟定易学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7.
易学研究方法是传承和创新易学思想理论的必要手段,是实现易学研究目标的关键途径。本文结合易学研究的实际情况,以探讨问题的方式,深入思考和总结与易学研究方法论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试图构筑一个探讨易学研究方法论的崭新平台,为研究易学提供新思路、新思维、新方法、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易学发展史上的汉代象数易学,就其理论形态、思维方式、思想特征而言,具有鲜明、典型的时代性与范导性.作为汉代经学核心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汉代象数易学,对汉代哲学与文化、社会与政治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与深远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汉代象数易学在易学与哲学史上的理论价值与历史地位的认识,或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缺乏客观公允的评判.本文从"立足《周易》象数系统,确立天人之学新形态"、"深化儒家社会政治思想,强化政治指导功能"、"深化整体性和谐理念,凸显和谐价值理想终极诉求"等方面,深入地分析并揭示了汉代象数易学的理论价值与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北宋大儒程颐易学中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程颐最重要的著作是其<易传>一书.通过阐发<周易>的思想,程颐对社会历史发展动力、历史价值和评判标准、历史本体与历史现象等历史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程颐的历史哲学是其整个易学思想体系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是他以自己易学观为指导对社会历史问题进行考察的理论结晶.  相似文献   

10.
李大钊易学思想及其早期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大钊作为中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其早期对易学有着独特体认和理解,并运用这种体认和理解建立起自己的宇宙观与人生观。他认为周与易体现着体与用、常与变之"宇宙二相",吾人只要"以其不变应其变",就能"以宇宙之生涯为自我之生涯",实现宇宙无尽,即"青春无尽"的人生理想。他用太极、阴阳、变易等易学原理解释、说明进化论,并力图为进化论寻求形上学根据,使之更加合乎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他用进化论来说明易学之阴阳、变易、生生、日新等观念,从而升进了易学的变易观,使大易哲学由传统活转于近代。在他那里,实现了中学与西学、哲学与科学的有机对接。本文认为,在注重易学本身的发展、演化研究的同时,也应注意像李大钊这种对易学援引、运用的研究,进而全面评估易学对中国近代社会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宋代是易学史上的重要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易学著作,易学成为经学研究中的显学.宋代理学家几乎都是借易学建立自己的理学体系,经学研究因而呈现出子学的特征.同时,在易学研究的象数与义理的两大方向中,义理之学成为宋代易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12.
易学是清代词学重要的理论源泉,在清代词学理论的构建中,无论是词的创作心态、技法,还是词学审美观、词学诠释学,乃至词学的发展史论等,均受到易学不同程度的影响.易学中的“修辞立其诚”、取“象”、“阴阳刚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色自然、变通发展的理论均渗透到词学领域,滋润灌溉了清代词学.  相似文献   

13.
卦象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是象数易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爻象、卦象是解易的重要工具之一.卦象不仅是理解<周易>卦爻辞的根本,也是春秋筮法占断的主要依据.从春秋时期<左传>、<国语>简单的卦象,到战国时期<易传>稍具形态的卦象说,再到汉代繁杂的逸象说,卦象说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并在不同时期对易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焦循通过“旁通”、“当位失道”、“时行”、“八卦相错”、“比例”五图,编织了一套表现为象数形式的逻辑类比推理的思想构架。并将自己的道德理想尽数纳入构架之中。这样。焦循一方面确立了研究易学的方法论,另一方面也具有以“旁通”为主体的哲学意义。焦循易学的方法论,标志着清代中期易学的重要转向,它已迈出象数与义理诠释易学的旧轨。然而将易学的探求严格限定在各种法则的框架之内,因而也就混淆了易学的象数系统与义理系统的各自独立性。因此,易学的哲学意义也就被逻辑推理的工具价值所取代。  相似文献   

15.
张涛 《周易研究》2003,(5):66-71
在杨向奎先生博大精深的学术体系中,易学研究是一个重要内容。关于《周易》的来源和性质,关于《周易》和易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影响,关于中国易学的发展等问题,杨先生都有所探究、有所创获。杨先生的易学研究是多视角、全方位的,既有对《周易》和易学文本及其相关材料的具体而微的开掘、考证和阐释,又有对易学史及其相关问题的宏观认识和总体把握。杨先生没有拘泥于传统的象数与义理之分。而是将二者熔为一炉,融会贯通,综合超越,始终注意将易学问题置于宏大的思想文化背景和流变中来系统考察,将易学研究建立在文化史、社会史研究的基础上,从而更好地展示了易学演变的脉络和规律。  相似文献   

16.
山东古代易学史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1)上古至先秦易文化阶段。“易历三古人更三圣”中有二圣即伏羲、孔子是山东人,这个时期的易文化有东夷文化、邹鲁文化背景。(2)经学阶段。作为经学一部分的易学从汉到清出现了汉易、晋易、宋易三大系统,产生了郑玄、王弼这样的大家。这三大系统都源于山东,有齐鲁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7.
北宋时期,《易》学在学术界和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解说与评价《易》成为儒学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北宋诸儒有关《易》学的总体评价很多,内容涉及《易》道总评、作者辨正、学派论衡、通经致用等各个层面,对汉唐《易》学的一些基本观点提出了怀疑与修正,同时也结合时代思潮对《易》做出了新诠释,从中可以透视出北宋《易》学的内在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8.
房审权在宋代易学空前繁荣的背景下,反用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之法,汇集汉代以来解《易》诸家,坚持以义理解《易》为主,切实地推动了义理易学的发展,在易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李衡继承房审权的易学思想,在删补《周易义海》的基础上,编撰完成《周易义海撮要》.《周易义海》、《周易义海撮要》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易学资料,也客观地折射出了南宋以前义理易学的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9.
易哲学发展史之一嬗变--陆王心学的易哲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王心学的易哲学思想的出现,伴随了一定的时代特点,可谓是易哲学史上继王弼义理易之后的一次深刻嬗变.这表现为其以心释易统易、工夫简易直截的鲜明特征,其中蕴涵了心学派易学对象数易及程朱义理易的解构以及为一般易学研究所忽略的易佛沟通问题.从陆王心学的易哲学思想里面,我们可以发现,心学在宋时的诞生以及它最终的衰微,同样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在解构"传统"易学的同时也解构了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