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研究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测量的标准化问卷,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呈波浪式的发展趋势,二年级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最好,并且在人际领域和意识领域的发展形态略不同。(2)相比男生,女生更容易形成同一性前闭状态,并且更容易在人际领域处于同一性混乱状态。文科学生较理科学生更多处于同一性前闭状态。(3)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获得和自我同一性混乱状态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2.
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采用马锡亚的《自我同一性量表》对360名杭州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水平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杭州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水平较高,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的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其职业自我同一性和价值观自我同一性同步发展。研究结合大学生身心特征和社会现状,进一步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进行成因分析。  相似文献   

3.
对文科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文科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地位在年级间存在差异,大一阶段均数高于其他各年级,到大二阶段程度在不断降低,大三阶段逐渐回升,大四阶段又开始降低;自我同一性地位的性别差异研究显示,大一、大三女生自我同一性总体上高于男生;大二、大四男女生的三项指标均数差异不显著;从自我同一性地位频数分布数据上看,A-F地位与D-M地位居多。  相似文献   

4.
采用自我同一性地位测定量表与自编中国大学生存在焦虑量表,以730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中国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存在焦虑关系。结果发现:(1)自我同一性中现在投入、将来投入愿望维度与存在焦虑显著正相关,过去危机与存在焦虑无显著相关。(2)不同类型的自我同一性地位大学生存在焦虑差异显著,其中自我同一性扩散型大学生的存在焦虑最高,自我同一性早闭型大学生存在焦虑最低。(3)自我同一性中过去危机、现在投入和将来投入愿望都能对存在焦虑产生显著预测力,但现在投入的负向预测力最为明显。相对于存在焦虑其他维度,自我同一性各因子对无意义与空虚焦虑的预测力最大。  相似文献   

5.
生涯发展辅导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按随机和匹配的原则,将235名大学生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实验组大学生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生涯发展辅导,对照组大学生在自然状态下发展。采用加藤厚编制的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测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观察生涯发展辅导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水平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人际适应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同一性测试量表》及《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对280名高师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大学生的同一性地位主要分布在同一性扩散—积极的延缓的中间地位(D-M地位)(2)人际适应量表总平均分为3.52,人际适应性总体上呈正向趋势;(3)大学生人际适应与自我同一性显著正相关。结论自我同一性形成的越好,人际适应也就越好,同时人际适应能力的增强对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也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安秋玲 《心理科学》2007,30(4):895-899
本研究以小学至高中阶段的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使用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测量的标准化问卷,对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其中,初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同时,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在不同领域问表现出发展不同步的现象,人际关系领域发展比意识形态领域较早;另外,自我同一性发展受地区、性别角色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团体辅导对提高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干预效果。方法:采取团体辅导的方法对大连理工大学的30名大学生进行干预,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研究的实验设计,使用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和青少年同一性危机量表进行测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被试训练前后各项目、总分得分差异。结果:团体辅导后,实验组被试干预后自我同一性地位均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改变,多于63%的成员的同一性定位呈现了提升趋势,自我同一性危机的七个维度,经深入研究,团体辅导对时间透视、自我意识、角色尝试、自我确信及了解、价值定向五个维度能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对照组心理健康状态前后测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团体辅导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水平。  相似文献   

9.
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是青少年的重要课题。本文在综合中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认知发展、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问卷法对59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人数分布中,延缓状态占67.5%,其余三种同一性状态各占10%左右;大学生在四种同一性状态的人数分布上不存在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与其他同一性状态相比,获得状态的大学生在信息风格上得分最高,早闭状态的大学生在规范风格上得分最高,扩散状态的大学生在扩散风格上得分最高;亲子沟通中的开放性和问题既对同一性状态有直接预测作用,又以三种同一性风格为中介间接影响同一性状态。  相似文献   

11.
采用修订的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同一性风格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1233名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考察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发展特点以及父母教养权威性、同一性风格和自我同一性状态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从初中到高中,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状态表现出前进的发展趋势,高中和大学阶段处于四种同一性状态的人数比例不存在明显差异;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多地处于同一性获得状态;父母教养权威性既对同一性状态有直接预测作用,又以同一性风格为中介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536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考察了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与亲子依恋、因果取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良好的亲子依恋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形成,使大学生更可能处于同一性获得状态,避免同一性扩散。除直接影响外,亲子依恋以因果取向中的自主取向和非个人取向为中介对同一性状态产生重要的间接影响,从而揭示了亲子依恋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挥影响的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536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大五"人格、因果取向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五"人格和因果取向均是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重要预测因素,能在较大程度上解释大学生所处自我同一性状态(特别是同一性获得状态和扩散状态)上的差异;(2)因果取向在"大五"人格对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影响中起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The present study focused on the conflict of Asian immigrant students preserving their connections to the Asian ethnic culture, adapting to American cultural orientation, and redefining their ethnic identity during their first two years of college. Our findings revealed a complex interaction of six soci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emergence of three ethnic identity patterns: bicultural identity, ethnicized identity, and transcultural identity.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articulate the need for college educators to avoid viewing Asian immigrants as an ethnically homogenous group, and acknowledge the nuanced variations in Asian ethnic identity. Moreover, it is incumbent upon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ors to persevere in promoting a campus environment that minimizes the generational divide between Asian American and Asian immigrant students.  相似文献   

15.
自我同一性理论与经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ErikErikson首先提出自我同一性的问题,并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描述,但没有对其进行实证研究。而Marcia则从复杂的自我同一性概念中析出两个维度,从而对自我同一性进行实证研究成为可能。随后的很多研究都把同一性发展归于个人因素,但这很难解释倒退现象,于是情境因素就被引入到同一性发展中来,现在许多研究者对于影响同一性发展的因素既有情境因素又有个人因素这一点已达成共识,并提出一些理论模型。与此同时,另有一些研究者希望探求到自我同一性这一构念与其它构念间的关系。同一性构念效度及其发展机制以及同一性构念与其它构念之间的关系仍是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同一性风格: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自我同一性问题的研究由关注同一性状态转向关注同一性风格。同一性风格是指个体在建立与维持同一性时表现出的社会认知策略方面的偏好,包括信息风格、规范风格和扩散/逃避风格。研究者围绕同一性风格与社会认知加工策略、人格、家庭环境、心理健康、学业表现等方面关系展开了丰富的研究。未来的研究方法和被试样本应该更加多样化,跨文化比较研究及干预性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17.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serial mediating effects of self-compassion and social suppor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itive identity 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CDMSE) among lesbian, gay, and bisexual (LGB) college students. A total of 222 LGB (109 bisexual, 113 lesbian/gay)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Results supported the mediating roles of self-compassion and social support. Specifically, self-compassion and social support sequential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itive identity and CDMSE, and the patterns of the sequence of the mediators were different between the bisexual and lesbian/gay groups. Implications for career counselors and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Using a mixed-methods approach, we explored how college women’s lifetime experiences of physical or sexual gender-based violence (GBV) were associated with appraisals of GBV and their feminist beliefs or identity (N = 32). Women commented on their increased awareness of the prevalence of GBV, their desire to help other women, and their beliefs about the trustworthiness of men and the current state of gender equality. Women who perceived no or minimal influence of sexism on GBV attributed their GBV experiences to a flaw in themselves or the perpetrators (i.e., self-blame, poor vigilance) or as a reasonable disciplinary measure for their ‘misbehavior.’ We also found that some women reported agreement with pro-feminist beliefs, yet rejected a feminist identity. Our findings illustrate how feminist stigma and sexism might prevent women who endorse core feminist beliefs from characterizing GBV as a sexist event. Given the potential harmful consequences of GBV and other forms of sexism, connecting women with meaningful resources, such as empowering educational programs, nurturing peer-to-peer women’s support groups, and awareness campaigns, may help to facilitate sisterhood and alleviate distress. Our findings also support the need for clinical assessment of how GBV may have affected beliefs about gender, self, world, and oth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