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国外对罪犯心理矫治研究的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元分析方法在心理学界产生背景的回顾,并结合罪犯心理矫治这一领域的实际情况,介绍了元分析方法在罪犯心理矫治研究的应用方式和步骤,指出了元分析方法在应用于罪犯心理矫治研究时应注意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
罪犯心理矫治是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监狱制度同国际司法行刑制度接轨的重要举措.因此研究如何在教育改造罪犯的过程中推行这一工作很有必要.罪犯心理矫治法就是采取心理测验和咨询的原理与技术,促进罪犯的思想改造和心理健康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犯抢劫罪服刑人员心理特点及矫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目的:通过心理测试发现犯抢劫罪服刑人员的心理特征,并针对此类服刑人员的心理特征探讨相应矫治对策。2、方法:采用司法部监狱管理局“中国罪犯心理测试”课题组研制的《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COPA-PI)》试用版进行测试。3、结果:经测试发现抢劫罪服刑人员的心理特征具有明显特点。4、结论:应根据相应心理特点采用对应的矫治对策,以提高改造服刑人员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我过去的成长经历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对自己不同的生活阶段进行了深层次的自我剖析,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取向进行了展望;通过两年的监狱一线教育管理经验,让我深刻体会到监狱心理矫治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坚定了我的从业决心,本文第二部分我重点阐述了自己从事心理矫治工作的优势以及不足,也希望通过不断学习做好罪犯心理矫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自我控制是个体为了达成具有长远利益的目标而有意识控制自身冲动行为的能力。双系统模型提出自我控制系统包含冲动系统与控制系统, 该理论适用于分析罪犯低自我控制的内部结构。罪犯冲动系统中充满极易激活的犯罪相关行为图式, 而控制系统却不足以生成抑制冲动行为的策略。未来可基于双系统模型, 整合已有研究深入考察罪犯自我控制系统的内部运作机制, 以及该模型在罪犯心理矫治中的实际应用, 而犯罪易感青少年群体则需要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未成年重危罪犯心理健康水平和应付方式的干预效果,本研究针对未成年重危罪犯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团体心理辅导,并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应付方式问卷(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CSQ),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显示:1、SCL-90总分前后测平均减分率为17.35%,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和偏执等维度的前后测差异显著(p.05),后测分数显著低于前测;2、应付方式的退避维度(t=2.88,p=.02)前后测差异显著,后测分数显著低于前测,自责维度(t=1.95,p=.08)前后测差异临界显著,后测分数低于前测。启示:团体心理辅导能够促进未成年重危罪犯掌握积极的应付方式,是提升未成年重危罪犯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方式之一,值得在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做法和效果两方面总结了黑龙江省的罪犯心理矫正工作的实践.从中得出,监狱仅仅改造罪犯思想是不够的,其它心理障碍也能导致犯罪,也应该矫正;仅仅以政治思想教育方法改造罪犯思想是不够的,还要铺以心理矫正方法;仅仅应用心理学技术于教育罪犯是不够的,要在狱政管理各环节中全面应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提出了罪犯心理矫正工作制度的设想,以便适应罪犯成分与心理日趋复杂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长期型罪犯的需要特征及行为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晓钧 《心理科学》1998,21(4):324-328
本文研究了长期型罪犯的心理需要特征及行为预测模型。采用爱德华个人偏好问卷(EPPS),分别对191名长期型罪犯、194名正常人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EPPS的16个指标的考验值均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其中8种需要反映出长期型罪犯不同于正常人的行为特点。在此基础上,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长期型罪犯心理需要的数学模型,预测其行为的变化和发展,为劳教及劳改工作者管理和教育长期型罪犯提供尝试性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乔波 《社会心理科学》2002,17(4):53-55,4
所谓“APD三步法”,就是运用对自身认识(acquaintance—ship)——完善(perfect)——发展(develop)的手段,帮助罪犯培养健康心理,形成正常人格的方法。罪犯这个特殊的人类群体中的各个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格偏离。对他们实施改造的过程,就是进行再社会化的过程。在再社会化过程中,要从基础做起,逐渐内化,即帮助罪犯从新完成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人。认真研究、探索对罪犯的再社会化方法,有效促使其形成适应社会与文化的人格,使其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国家法律,成为摆在监管改造场所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试图在个体的“认识——完善——发展”方面作以探讨,以期对罪犯的教育矫治短短工作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0.
合理情绪疗法是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辩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在应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矫治时,咨询师应把咨询重心放在求助者目前的问题上,而不要过多关注求助者过去的经历。要让求助者确信,自己问题的根源在于他对事物的看法和信念,由此使咨询工作顺利进行。本文结合一例伤害罪罪犯的咨询个案对该理论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在服刑人员心理矫治领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也表现出心理矫治的理论和技术未能对服刑人员的特殊心理环境进行针对性分析与缺乏普遍适用性等问题。本文针对以上不足,结合绘画治疗的特点着重分析了绘画治疗在服刑人员心理矫治中应用的优势及作用,希望能为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工作提供新的矫治方法,弥补现存的不足,同时扩大和丰富绘画治疗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2.
心理动力学疗法强调在矫治中咨询师和求助者之间心理动力的相互作用。根据求助者早年成长经历和求助者投注在咨询师身上的情感之间的联系来理解求助者“症状”的意义。文章通过运用心理动力学疗法,对一名激情犯罪的嫌疑人进行了心理矫治,使求助者通过对矫治关系的理解领悟了早年冲突对现实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COPA-P)I测量罪犯的人格特征,并对初犯和重复犯罪罪犯的人格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攻击性、报复性、犯罪思维模式这三个因子上,重复犯罪的罪犯明显高于初犯。并具体分析了其人格特点,针对重复犯罪罪犯人格的特殊性,提出了在改造过程中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采用问卷法{中国罪犯个性分测验量表(COPA—PI)、自评抑郁量表(SDS)},对在押的200名男性犯人的人格和抑郁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人格和抑郁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关系。2)混合型罪犯在人格因子“同情”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暴力型罪犯,在“暴力倾向”上的得分显著高于财产型罪犯,在“变态心理”和抑郁上的得分显著高于财产型和暴力型罪犯。3)有前科罪犯的抑郁分数显著高于无前科罪犯。4)“焦虑”、“聪敏”、“波动”、“同情”四个人格因子对罪犯的抑郁情绪有显著预测力。为罪犯矫治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社会成员之间的心理状态的变化,也反映到生活在一个特殊环境中——监狱内罪犯的心理状态。本文仅就本人长期从事狱中管教工作,对狱中罪犯的心理状态进行了研究,并针对其心理特点提出了对策性意见。  相似文献   

16.
罪犯自杀案件的发生不仅严重破坏监狱正常的监管改造秩序,还会造成严重的不良社会影响,给监狱工作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从工作实践中看来,近年来受社会发展、罪犯构成成分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罪犯自杀事件有增加的趋势,对监管安全造成强烈的冲击,为了有效实施罪犯心理危机干预,减少罪犯因为情绪失控引发自杀等极端行为,确保监管安全,如何有效进行罪犯自杀心理危机干预显得重要而迫切。循证矫正理念是在教育改造罪犯工作中得到引进的,是指矫正工作者在矫正罪犯时,针对罪犯的具体问题,寻找并按照现有的最佳证据(方法、措施等),结合罪犯的特点和意愿来实施矫正活动的总称1,它为创新罪犯自杀危机干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笔者结合具体工作实践,就循证矫正理论指导下如何开展罪犯自杀危机干预工作谈谈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一个刑期十年的罪犯,已服刑六年余,一向表现良好,因一次减刑不如所愿,自觉近期心情特别烦闷,经常情绪反复无常,睡眠不好,胡思乱想,焦虑不安,因此提出申请咨询。本人通过查阅该犯的档案,了解其心理档案、成长史、犯罪生涯、警察的情况反映和在后来与当事人建立了较好咨询关系基础上其个人的陈诉、以及其心理测验的结果等资料,对该犯的心理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诊断,认为该犯为严重心理问题。并以此制定了咨询的目标和方案,通过倾听、尊重、合理情绪疗法等技术有效地实施了该方案,改变求助者的绝对化要求和过分概括化的非理性的观念,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相似文献   

18.
功能思维障碍是学习不恰当思维模式的结果,主要是通过经典条件化获得的,在罪犯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这种现象,主要有绝对化思想、过于普遍化、精神过滤、自我轻视、自我中心化等特征表现,通过认知治疗,在揭示被治疗者思维障碍的基础上,促进其改变错误认知,最终达到改善不良情绪的目的,因而对罪犯功能思维障碍最具有针对性,而且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青年罪犯的人格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俊梅 《心理科学》2005,28(1):217-219
采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问卷,分析比较了青年罪犯与青年学生的人格特质、次元人格因素、应用人格因素。结果表明:青年罪犯与青年学生在8种人格特质(C、F、G、H、L、Q1、Q2、q)、1种次元人格因素(X2)、1种应用人格因素(Y4)上存在显著差异,提示青年罪犯确有异于同龄人的人格特征,这对青年犯罪的预防与矫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宋平  杨波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1):1822-1833
注意缺陷多动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是一种常见于儿童期的精神障碍, 也可能持续到青少年及成年阶段, 其症状表现为难于集中注意力、难于控制其行为及活动过度等, 这些缺陷可能会增加患者犯罪的几率。轻微脑功能障碍、自我调节学说、强化敏感性理论、相关人格特质等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释ADHD与犯罪的关系。ADHD作用于犯罪存在三种不同的可能路径, 即独立作用、间接作用和无作用。文中特别指出ADHD患者在刑事司法过程中表现的特点及其司法启示。未来研究应从基因、神经心理机制及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上进一步探讨ADHD与犯罪的关系, 并提示在犯罪预防、审讯、法庭审判以及罪犯矫治中需要考量ADHD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