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敌意性别偏见是一种出于对女性敌对情感的性别偏见;善意的性别偏见则是指一种主观上出于爱护女性的正面情感,通过特定角色限制而对女性形成的一种性别偏见态度。二者的具体心理结构分别包括两性权力、性别间能力差异和异性性行为等三个维度。不同类型性别偏见对人们有关女性群体和个体的社会认知及其态度存在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社会认知研究的基本趋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沛  林崇德 《心理科学》2003,26(3):536-537
1 社会认知的内隐研究观社会认知,一般是指“人对各种社会刺激的综合加工过程,是人的社会动机系统和社会情感系统形成变化的基础,它包括社会知觉、归因评价和社会态度形成三个主要方面”。但这仅仅涉及到传统的有意识的信息加工。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焦点则是Greenwald等人所提出的内隐社会认知。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认知理论框架下的偏见研究及其走向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沛 《心理科学》1998,21(5):445-448
0引言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都纷纷描述或解释影响偏见(prejudice)形成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因素,其中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最为集中且卓有成效。社会心理学领域内的偏见研究最早始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关民族态度及种族偏见的问卷调查;四、五十年代则集中探讨偏见以及歧视的改变;从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其间的工作主要是设计各种有关偏见起源的个体或社会水平的理论模型;随着认知加工范式的勃兴,偏见社会认知理论开始出现并得到了持续发展。迄今为止,偏见领域的一般研究都非常强调认…  相似文献   

4.
EEG相干反映了EEG信号在各个脑区之间的信息传递,可以揭示各种认知加工过程中不同功能网络的协同工作方式。首先介绍了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然后从词语和句子两个水平上阐述了EEG相干分析在语言理解研究中的应用。在词语水平上涉及一般认知加工过程、语法加工和语义加工三个方面;在句子水平上,从句子的语义整合角度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了这一方法的优缺点,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自然物体分类的ERP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能力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功能。该文主要就近年来自然物体分类的事件相关电位(ERP)研究情况进行综述。首先介绍与自然物体分类有关的ERP早晚期成分;接着讨论了快速视觉分类的加工机制,认为前馈机制在这种复杂分类任务的视觉加工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最后详细介绍了两个分离的视觉加工机制,认为自然物体的视觉分类在不同时程涉及不同机制:即首先是任务无关的早期知觉加工过程,其次是任务相关的、类别无关的加工机制,与被试的决策有关。也讨论了这两个分离的加工过程涉及的神经基础。  相似文献   

6.
认知过程及其脑机制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社会认知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他人行为的意图及情感的认识,是人际互动的重要方面,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全面深入地对社会认知和基础认知中自动加工过程进行了研究综述,对基础认知与社会认知的研究方式进行了比较。自动加工过程是社会认知和基础认知中都存在的重要过程,从脑机制研究角度,相关的电生理学指标(如N400等)都可以作为研究的指标来考察社会认知中的自动加工过程。本文从社会认知与基础认知的比较入手,介绍了各种领域的研究方法,特别是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等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有关婴幼儿词语习得的研究主要有三种理论假设:联想学习理论、制约限制理论和社会语用理论.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着重介绍社会语用理论的相关研究:婴幼儿词语习得过程涉及哪些社会性认知加工过程,社会语用理论如何应对来自前两种理论的质疑和挑战,社会性认知加工过程的相对权重如何以及自闲症儿童词语习得存在怎样的社会性认知加工障碍.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性认知加工过程在婴幼儿词语习得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最后对今后在该领域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
内隐社会认知作为一个崭新的心理学构想,旨在揭示无意识成分参与了有意识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是内隐认知理论和社会心理学原理相互整合的结果。内隐测量作为内隐社会认知领域最为重要的研究方法,将人们的策略性回避和对内省的需求降至最低,以求评价储存在人们记忆中的联想的自动激活程度。多年来,内隐测量在探索人类内隐态度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不仅被运用在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领域,甚至在医学和药物治疗领域也有广泛应用。但近年来,内隐态度是联想加工的产物这一假设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质疑。基于四分模型的大量证据揭示了非联想加工过程对内隐操作绩效的影响,并指出了内隐态度中存在的非态度成分。该文章通过回顾这些研究,重新审视了内隐测量的有效性以及内隐态度的实质,并提出基于四分模型分离出的联想加工不仅具有自动化的特征,同时包含了态度成分,值得未来的研究去进一步探索和验证。  相似文献   

9.
个体建构研究探讨分类的低水平知觉过程及其机制, 涉及诸多自动化加工。基于手的运动可以实时地反映大脑内的信息加工过程这一原理, 鼠标追踪技术通过对被试移动电脑鼠标反应时鼠标运动轨迹的跟踪记录与分析, 对心理加工过程进行实时测量, 是实时测量心理加工过程的新技术。基于鼠标追踪技术的最新操作软件—— MouseTracker的个体建构过程实时测量研究发现, 社会类别和刻板印象遵循动态连续激活原则; 动态激活过程中, 基于面孔肤色的分类加工优先于基于面部轮廓的分类加工; 不同通道间的社会类别遵循动态整合激活原则; 个体建构过程是一个对他人的动态知觉系统, 该系统中社会类别、刻板印象、高水平认知状态以及对面孔、声音等的低水平加工之间可连续、动态地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莫伦  胡祥恩  杨芳 《心理科学》2006,29(5):1194-1198
来源监测实验既涉及到研究项目探测、来源甄别两种不同的认知加工过程,又涉及到研究反应倾向。当研究目的着眼于测量或比较不同来源源记忆或不同控制变量组在同一来源上的源记忆效果时,把来源甄别和项目探测两种认知过程及反应倾向分解开是十分必要的。通常的测量和分析方法对此收效甚微,多项式加工树模型旨在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1.
内隐社会认知的无意识和自动化研究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隐社会认知作为认知心理学中一个崭新的理论命题,是当今内隐认知研究和社会心理学研究交织、孕育的成果。这一理论沿袭无意识维度向传统的社会认知——“主体在显意识操纵下对社会性客体的认知加工过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旨在揭示无意识成分参与了有意识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其中之无意识和自动化的研究深化了对社会心理机制和本质的认识。本拟从内隐社会认知的无意识和自动化两个方面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光照的非视觉功效之一,光照对社会心理和行为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方兴未艾。光照对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具有不同影响,目前提出的加工机制涉及情绪、相依型自我建构、匿名感、道德自我和具身认知。未来研究需要从光照维度和模式、自然光的实验室研究、心理加工机制、神经生化机制、群体差异、调节变量、重复性研究和本土化研究等方面做努力。  相似文献   

13.
交流是以语言为核心媒介的一种社会人际互动方式, 与个人语言认知过程不同, 交流互动性决定了交流语言认知过程的复杂性、灵活性。重点归纳和述评:交流语言内容特征、交流语言加工理论、交流语言与非语言因素的关系。未来对于交流语言认知特征的探讨应持一个相对开放的态度; 尝试采用多因素依次叠加的实验设计, 考虑交流实验情境的自然性, 以多种子加工过程为基础全面理解语言认知特征。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需要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心理建设。它可以简单理解为对民意民心的描述,对偏见歧视的理解,对社会心态和社会舆论的监测,对志愿者行为的引导。从其服务对象与范围看,包括个体层面上正确的社会态度和健康的社会情绪服务,人际层面上客观的社会认知和健全的社会影响服务,群体层面上积极的社会行为和公平的公共服务。微环境、中环境和宏观环境系统是不同层面上社会心理服务的主要路径。社会心理服务是社会心理建设的基础,社会心理建设是社会心理服务的产物,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其实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建设。它包括社会态度、社会情绪调查系统,形成民意监测与社会情绪预警机制;社会认知、社会影响测量系统,形成社会心理疏导与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社会行为、社会绩效评价系统,形成社会力量干预与国家力量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5.
人类在社会互动中通过他人的行为对他人特质、意图及特定情境下的社会规范进行学习, 是优化决策、维护积极社会互动的重要条件。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通过结合计算模型与神经影像技术对社会学习的认知计算机制及其神经基础进行了深入考察。已有研究发现, 人类的社会学习过程能够较好地被强化学习模型与贝叶斯模型刻画, 主要涉及的认知计算过程包括主观期望、预期误差和不确定性的表征以及信息整合的过程。大脑对这些计算过程的执行主要涉及奖惩加工相关脑区(如腹侧纹状体与腹内侧前额叶)、社会认知加工相关脑区(如背内侧前额叶和颞顶联合区)及认知控制相关脑区(如背外侧前额叶)。需要指出的是, 计算过程与大脑区域之间并不是一一映射的关系, 提示未来研究可借助多变量分析与脑网络分析等技术从系统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考察大尺度脑网络如何执行不同计算过程。此外, 将来研究应注重生态效度, 利用超扫描技术考察真实互动下的社会学习过程, 并更多地关注内隐社会学习的计算与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6.
多项式加工树(multinomial processing tree, MPT)从理论模型出发,使用多项式模型来拟合行为数据并估计理论模型中各个加工过程发生的可能性。该模型能够有效分离和量化不同心理过程,被广泛应用于社会认知研究之中,如态度、刻板印象等。本文首先介绍该模型的基本原理及其实现,并以道德判断为例说明其在社会心理学中的最新应用。最后,总结其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即可以作为一种方法提高研究的效度和精度,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并指出其潜在不足。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个别交谈和口语分析技术,对100名4─8岁儿童解决合并题的认知加工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儿童解决合并题的认知加工过程可以划分出三个水平,其认知加工图式有两种:合并图式和部总关系推理图式;两种图式对问题的加工方式不同,反映出儿童对加减法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关于自尊与认知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加工偏向效应的探讨上。认知加工偏向效应的探索为自尊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该文以认知加工过程为脉络,重点介绍自尊的注意、记忆、解释加工偏向研究的实验范式和研究结果,并对其进行评价,以期为后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社会认知的神经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的社会技能高于其它任何动物,能够形成对社会环境的高级表征,并能利用这些表征进行十分灵活的推理判断。但是社会认知的神经基础目前仍不十分明了。来自于人类和其它灵长类动物的研究已经发现有一些脑结构(如杏仁核、前额叶、颞上沟、扣带前回等)在社会认知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它一些脑区结构(如右侧躯体体感区、岛叶、基底节、白质等)也共同参与社会认知加工过程。文章对近年来关于社会认知的神经基础研究做了较为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20.
聂晶  郭秀艳 《心理科学》2004,27(1):130-133
在无意识研究的热潮中,无觉察知觉、内隐学习相继得到很大发展。这两种认知过程都涉及到无意识加工,相互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本文介绍了这两种无意识加工过程,并对其联系、区别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