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理解也就是对幸福的理解.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在自由意志发展的整个精神过程中理解幸福,认为幸福是"满足的总和",并把自由意志理解为幸福的内在价值和规定性,反对把幸福归结为欲望的满足,同时也反对把自由理解为"任性".与黑格尔不同,马克思是从人的生命活动即劳动中确立人的自由本质,同样确认自由是幸福的内在价值,由此形成了劳动幸福观.这种幸福观是以确认自主自由的劳动是人的自我实现方式为核心的.现代社会贯彻资本逻辑的生产方式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刺激、扩张人们的消费欲望,导致消费异化,把幸福等同于欲望的满足,从而扭曲了人们对幸福或美好生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杨君 《中国宗教》2012,(1):67-70,84
2011岁末的广州,"幸福"是一个绕不开的字眼,从公交广告到大厦霓虹,随处可见"建设幸福广东"的宣示。就连12月10日至12日在这里举行的2011广东道教文化节,在弘扬道教优秀文化、打造道教文化品牌的同时,仍有着"建设和谐幸福广东"的诉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人们对生活经验的主观感受,当然也是一种生活价值的评价.人们对幸福的感受与人们时幸福的追求和心理欲望是相辅相成的.从社会或人际的角度看,幸福是一种可以观察、可以评价的生活状态.创造幸福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同时享受创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体验,要学会创造幸福,学会享受幸福,这种享受不是独享而需要分享.分享有两个好处,就个人来说,与人分享不仅更安全,也更有幸福感.就社会的角度来说,幸福的分享程度越广泛,说明这个社会越公平,秩序越好.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目标要与公民的幸福目的一致.  相似文献   

4.
正也许在无法前进的时候,心灵能够宁静即是幸福。有些事情也许的确在我们的想象之外,然而我们安于我们此刻的境遇,不去做无谓的幻想,无论收获多少,脚踏实地地走着,也许才是最大的幸福。有些理想在我们的仰望之中,然而这些理想却只能够是梦想,而且这些梦想,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抵达。把心降落到最低之处,人们便不能够把我再降低,然而无论  相似文献   

5.
我们应该拒斥"道德相对主义"这一称号,但必须承认道德具有相对性。道德总是特定文化中的道德。全球化不可能消弭多种文化的差异而发展出一种全球同质的文化。道德源自共同生活的需要和对理想生活的需要,而非源自任何逻辑。在文化多样化和价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既有相对统一的公共道德,又有无法统一的、多样化的个人道德。良好社会秩序只能建立在公共道德和法制的基础上。公共道德的权威与法律的权威是互相依赖的。一个社会的道德与法律是否有权威,依赖于该社会有多少人有公德。  相似文献   

6.
"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儒家传统哲学的重要主题.在当代视阈中,儒家幸福观不仅展现了对"孔颜之乐"的价值选择、对君子圣人的人格向往、对"与天地参"的境界追求,而且也蕴含着融合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幸福实现与幸福享受、幸福生活与幸福境界等方面的致思.这种统一与融合的幸福致思为提升和改善现代文明中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富有启示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作品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需要,正如福柯所言,任何话语/实践实际上都必须以非话语/实践为前提并受它的制约.著作(话语/实践)必然在非著作(非话语/实践)的背景下才能获得其成功的机遇.在被吉登斯誉为社会学界"经典的三雄"中,马克思最为国人推崇与熟知,但我们不可忘记,马克思主义理论登陆中国,与当时革命救亡的实践不无关系;时代迁移,韦伯凭借他对民族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理性化吊诡现象的精辟诊断以及对中国问题的直接切入,一度在中国燃起了"韦伯热";现在该是对"涂尔干遗产"进行清理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8.
傣族是中国云南的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较高文明程度的少数民族.在傣族传统社会,幸福主要被界定为现实生活中的无病无灾状态以及对"涅榘"境界的期待和追求;傣族群众相信幸福是辛勤耕耘和奉持佛法的结果;傣族认为道德与幸福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道德生活与幸福生活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沈天慧 《天风》2007,(13):15-17
亚伯拉罕和撒拉在年纪老迈的时候,得了一个儿子;多年在美门口乞求周济的瘸腿人意外地可以正常地行走——你能想象他们的心情吗?撒拉说“神使我喜笑,凡听见的必与我一同喜笑。”(创21:6)美门口的瘸腿人在痊愈之后,“走着,跳着,赞美神”(徒3:8)。得子的亚伯拉罕和撒拉,得了痊愈的瘸腿的人,在他们遗憾得以补足的那一刻,顽疾得以痊愈的那一刻,我们说他们是快乐的,是幸福的。撒拉和美门口的瘸腿人看似毫无关联,但是却享受了同样的心情,当他们的企盼达到或是超越企盼的时候,他们是幸福的,他们的幸福  相似文献   

10.
《天风》2020,(4)
正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付出就是减少,收获才是增加。于是我们不愿意舍弃,认为舍弃意味着减少、意味着牺牲、意味着失去。甚至在信仰上,我们也与神斤斤计较一我为主奉献了多少时间?奉献了多少精力?奉献了多少财力和物力?但是其实有些事情不是数学,不只是加减乘除而已。特别是在信仰上,我们若想要从神那里有所得着,首先我们要学会有所舍弃。"舍"永远在"得"的前面,这不但是非常重要的顺序,更是蒙福的秘  相似文献   

11.
*西藏的文化保护必须与整个藏民族的发展、进步、团结、幸福相适应,而不是作为"活化石"在固化了历史的同时窒息自身的生命与活力。*无论什么人,打什么旗号,第一,要搞分裂不可能;第二,要搞倒退行不通。历史发展进步的潮流不会答应,包括藏族在内的中国56个民族不会答应,中国西藏这片"香格里拉"的神圣土地也不会答应。*美国人最近喜欢说,"我们需要变革"。不变的"香格里拉"在保持不变的特色的同时,同样需要变革。  相似文献   

12.
当我们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时候,如何对社会进行科学管理,便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不难看出,解决这个问题的现实需要,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现实的需要,一定会比任何主观的兴趣和意愿都更有力地推动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广东是伊斯兰教最早传入中国的地区之一,在这里,伊斯兰教的传承和发展打上了深刻的中国烙印,具有鲜明的中国化属性、本土化特征。近年来,广东伊斯兰教界在广东省委统战部和省民宗委的引导下,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重要论述,发扬埋头苦干、敢为人先的广东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幸福是对个人具有重大意义的欲求得到实现后的一种美好的心理体验,国民幸福则是社会成员个人正当利益获得满足后的幸福感受的总和.由于幸福本身所具有的主观性、比较性、衰减性和非评价性特征,决定了国民幸福不可能被他人给予或创造,也决定了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下国民必然具有期盼特续提升幸福的需要.政府虽然不能直接为国民创造幸福或给予国民幸福,但国民幸福与否却与政府直接关联.从根本上讲,政府存在的基本理由就是满足国民的幸福需要.为实现和不断提升国民幸福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既是政府的天职,也是政府德性的直接体现.  相似文献   

15.
12月10日至12日,由中国道教协会、广东省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广东省道教协会主办,广东圆玄道观、广州纯阳观承办的2011广东道教文化节在羊城广州隆重举办.去年11月,广东省道教界在惠州市举办了以“和谐道教、祈福亚运”为主题的首届广东道教文化节,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道教文化活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国家宗教局称赞这是一次高品位的弘扬道教优秀文化、服务广州亚运的文化活动.海内外新闻媒体也争相报道了这一广东道教界的盛事.今年的广东道教文化节围绕广东省政府提出的“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核心任务,将主题定为“弘扬道教优秀文化、建设和谐幸福广东”.  相似文献   

16.
在稀缺医疗资源的分配问题上,公正原则要求我们对同等者应同等对待,即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应平等地获得满足其自身生命健康基本需求的医疗保障,这一点不受当事人的种族、肤色、性别、年龄、生活方式、社会地位、经济能力、家庭状况、贡献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公正原则也要求我们对不同等者应不同对待,即当医疗资源极度匮乏时,便只能依照医学指征上的紧迫性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效果预期分配给最有需求的伤病患者,在这里当事人的年龄时段、种族差异、家庭责任、社会贡献、支付能力等均不起任何作用.另外,医学指征中的"紧迫性"与"效果预期",仅针对某一当事患者自己,与竞争着的他人在生命质量与寿命长度上的比较无关.当紧迫性与效果预期两项标准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之时,紧迫性因素要让位于效果预期.而在战争、灾难等极为特殊的紧急情况下,人们对稀缺医疗资源的分配,就需要诉诸能救多少就救多少的直觉性的瞬间计算,即着眼于功利主义所倡导的当事人生命利益总量的极大化.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在<辛白林>中说:"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热情洋溢,生机勃勃,但同样充满暴力和诱惑.以那种和我们年龄相当的漫不经心和无忧无虑的态度,审视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给予我们最大的幸福就是不必在别人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欲望诚实地显露.  相似文献   

18.
明尧 《法音》2003,(1):28-33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大多数人不想与自己接触,我们只想与其他事物接触,如宗教、体育、政治、书籍等等,我们想把自己忘掉。任何时候只要我们有空闲,我们就想邀请其他事物进入我们的心灵世界,让自己对电视开放,让电视来对我们进行殖民统治。”“在《局外人》这篇小说中,阿尔伯特·加缪描写了一个几天以后将被处以死刑的人。他独自坐在单人牢房里,顺着日光,他注意到一小方蓝天。他平生第一次看见了蓝天。一个成年人怎么可能是第一次看见蓝天呢?事实上,很多人就是这样活着的,他们被囚禁于愤怒、沮丧和相信幸福与安宁只存在于未来的…  相似文献   

19.
<正> 人的生命跟朝露没有什么两样,看起来不乏美丽,甚至有的时候是如此的凄美壮观,若逢阳光照射,瞬间即可蒸发消逝在这个空间。同样,任何人所拥有的一切,不管我们拥有什么,拥有多少,拥有多久,与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相比,与大美而不言的天地相比,与浩瀚无际的宇宙相比,都不如沧海一粟,只不过是拥有极其渺小的瞬间,实在是微不足道。  相似文献   

20.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证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里的eudaimonia概念是"在两种意义上说的",而非只具有一种意思.它既是"活得好"也是"做得好".这一区分构成了亚氏伦理学主要论证的基础.它是一条贯穿许多主要论争的单一线索.对于这两种用法的区分将能够提供对这些争辩的一种统一性的解决.尤为重要的是,它将使我们得以用一种不十分费劲的方式去阅读那荆棘丛生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十卷的第六到第八章.幸福是"活得好"还是"做得好"这一问题是一个比涵盖论-理智论的论争更为基本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涵盖论-理智论的论争之所以会发生,正是由于争论双方都没能在作为"活得好"的幸福与作为"做得好"的幸福之间进行区分.他们共同地设定幸福的意思在于"活得好",然后开始争论它到底是各种善的复合、还是专注于思辨.本文将首先表明对于活动的讨论在亚里士多德幸福论之中有着何种位置;然后,我将论述"做得好"和"活得好",并将讨论下面一些争论主题:(a)幸福的两种标准;(b)思辨生活的非实用性;(c)首要幸福与第二等级幸福这一层级的性质,以及(d)道德与思辨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