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放寺院藏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寺院藏书是我国佛教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在为数众多的佛教寺院中,一般都建有藏经楼(阁),其主要功能是收藏管理佛教经典及佛教方面图书文献、字画、佛像、法器等重要文物。在当前形势下,如果能够适度开放寺院藏书,加强规范和管理,不仅有利于发挥寺院藏书的社会效益,也有利于弘扬包括佛教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服务。一、佛教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无可置疑,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从我国文学发展史的角度看: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其中很大…  相似文献   

2.
正在当今拥抱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大数据的新时代,江苏省佛教信息化大数据中心的成功建设,不仅是江苏佛教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史上的大事,对于全国佛教界的管理、佛教文化的传承传播也均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值得当代佛教界和专家学者推广研究。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便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佛教寺院的管理模式、佛教文化的传承传播方式随着时  相似文献   

3.
张涛 《中国宗教》2022,(4):54-55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佛教园林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佛教寺院除了殿堂建筑(宗教空间)之外,通常都有园林部分,包括寺院的庭院绿化、独立的园林以及寺院周围的园林环境。佛教园林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特色,又彰显佛教文化的内涵,形成独特的园林景观文化。中国佛教园林受禅宗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4.
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人类文明交往的重要通道,见证了各类宗教文化的传播,并沉淀为具有一定地理格局的文化传统。被视为丝绸之路黄金通道的河西走廊,在千余年的历史中既支撑了佛教的东传,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河西佛教文化带。这种地域性极强的佛教文化得益于丝路孔道的交通区位优势,奠基于多民族和多政权的彼此激荡,塑成于印度佛教、西域佛教、中原佛教、吐蕃佛教、西夏佛教、回鹘佛教、漠北佛教等各区域佛教的彼此融会,传承于东来西往的高僧和当地信众的世代相守,并以寺院和石窟寺的星罗棋布为主要空间表现形式,成为丝绸之路沿线佛教地理的一种典型样态。  相似文献   

5.
能超 《中国宗教》2018,(3):48-50
在当今拥抱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大数据的新时代,江苏省佛教信息化大数据中心的成功建设,不仅是江苏佛教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史上的大事,对于全国佛教界的管理、佛教文化的传承传播也均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值得当代佛教界和专家学者推广研究。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便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佛教寺院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佛教寺院园林是佛教建筑、佛教文化、自然美景与人工山水的综合体,是佛教建筑在园林化过程中呈现的成熟的文化形态。佛教寺院园林,既是中国古典园林与佛教建筑在空间布局和审美情趣上的渗透组合,又是中国宗教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互相交流中的自我发展。中国佛教自印度传入后,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经历初期形成、全盛发展、成熟定型等时期,不断变化与自我完善,呈现出寺院中国化、园林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苏宗 《法音》2005,(3):43-46
从首届佛教书画展到首个佛教音乐团,从首届佛教寺院素食比赛到首届寺院住持论坛,从佛教史料的收集整理到佛学院学僧演讲比赛……众多的首届,展示出江苏佛教文化建设的活力。佛教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世界性宗教,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产生、发展、存续,与社会有着多种形式的结合,形成了特点鲜明、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促进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新世纪初开始,江苏省佛教协会确定了加强佛教文化建设的目标,从佛教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到结合时代要求进行积极探索,江苏佛教文化建设正在逐渐加快其步伐,不断开展一…  相似文献   

8.
从首届佛教书画展到首个佛教音乐团的成立,从首届佛教寺院素食比赛到首届寺院住持论坛的举办,从首次佛学院学僧演讲比赛到当代江苏佛教史料的首卷出版……众多的首届,展示出江苏佛教文化建设的活力。从新世纪初开始,江苏省佛教界为实现加强宗教文化建设的目标,从佛教传统发掘与扬弃,到结合时代要求进行积极的探索,江苏佛教文化建设正在逐渐加快其步伐,不断前进。江苏佛教文化建设汇集了全省佛教界的力量与智慧,赢得了四众弟子的欢喜与赞叹,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与肯定,结出了累累硕果。契理契机的开展佛教文化建设的实践,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佛教…  相似文献   

9.
正七塔禅寺,开山于唐代,中兴于清末,是浙东四大丛林之一,中国近现代临济宗中兴祖庭,汉传佛教重点开放寺院,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中的重要佛教地标。近年来,七塔禅寺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努力适应时代进步要求、创新寺院管理和发展方式,实现由香火兴寺向文化兴寺转变,有效开展弘法利生事业,营造图书借阅空间,创办佛教文化研究机构,和兄弟寺院一起为浙江推动佛教中国化进程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心澄 《法音》2012,(8):38-43
佛教发源于古代印度,自两汉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外历代高僧大德锐志翻译佛教原典,精心研究,创建宗派,大力弘扬佛教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佛教典籍,源远流长,卷帙浩繁,对佛教传承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本文结合教内实际和参学过程中的见闻,就佛典的诠释、整理和保护问题,谈一些粗浅的感受和思考。一、佛典的传统翻译诠释方法及其现代语体的转换尝试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16,(4)
正寺院,作为佛教和佛教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它是僧众的修行道场,也是对外的弘法平台。所以,个人认为寺院发展的重心应该放在"内修外弘"的正务上。因为,"自利利他"是大乘菩萨必备的精神;"内修外弘"是每个僧众的本分与使命,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学者展开了对佛教音乐的研究,为保护和传承佛教音乐奠定了基础。多年来,佛教音乐传承保护的理念逐渐由坚持“原生态”向适应社会潮流转变。目前,佛教音乐已经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各佛教寺院也在竭尽所能为保护传承佛教类非遗项目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3.
罗甸民族古籍是罗甸各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用勤劳、智慧创造出来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罗甸的民族古籍分布在全县各地,铭刻在各族人民群众的心坎上。它是黔南、贵州乃至中华民族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古籍的存在形式主要有三种。其一是石碑古籍,它出现在历史上政治、经济和文化相对进步的城镇和村庄;二是书籍古籍,它传承在道教、佛教等宗教界人士手中;其三是口碑古籍,它流传在各地民间艺人当中。此外还有许多匠人所创制的诸如织布机以及靛染、腊染、刺绣等也是各族人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6,(9)
正本刊讯9月2日,由文化部、国家宗教事务局指导,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国佛教协会主办的"第一期全国佛教古籍保护管理研修班"开班仪式在北京灵光寺隆重举行。值此"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十周年之际,来自佛教三大语系、全国50余座寺院的法师共聚一堂,组班研修学习佛教古籍保护管理,可谓盛况空前,意义深远。开班仪式由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刘威主持,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韩永进和中  相似文献   

15.
能超 《中国宗教》2018,(1):52-54
大数据能够加强寺院监督,净化寺院道风,帮助树立寺院良好的社会形象。大数据还将加强对乡村寺院佛教文化的挖掘、整理、管理,将更多的佛教信息通过网络形式推送给广大信众,发挥佛教文化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云居寺是中国佛教著名寺院,在佛教界与文化界颇有影响,也是学术界关注的寺院。云居寺之所以在中国佛教里面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除了它的悠久历史外,还有它的文化品位,这个品位是就云居寺里珍藏的上万块石经版与木经版,它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我国佛教文化留世的珍宝,这些经版不仅对我国的文化、哲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宗教》2015,(3):86-87
2014年8月,"佛教胜地行"采访组抵达四川、重庆进行采访拍摄,感受巴蜀之地的佛教文化。四川、重庆两地的佛教寺院大多以人文底蕴深厚、自然景色优美著称。千百年来,佛教文化以其独特的方式,成为巴蜀地域文化的一部分,融入在当地民众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18.
陈长松 《法音》2023,(12):10-10
本刊讯2023年11月10日至21日,中国佛教协会、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净妙庄严——中国佛教文化艺术邀请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此次展览以庆祝中国佛教协会成立70周年为契机,精选展出了古今国内艺术名家、高僧大德创作佛教题材绘画、书法、雕塑作品100余件,旨在展现佛教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保护传承佛教文化遗产,推进我国佛教中国化进程,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佛教文物是佛教文化的直接载体,也是我国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文物古迹,可以触摸中国佛教的发展史,了解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见证我国文明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维,如何保护佛教文化和佛教文物,让文物活起来,与现代的社会环境和评价体系相融合,发挥其承载的宗教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当今弘扬佛教文化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本期是“现代佛教文化专号”。“佛教文化”这四个字如今是很时髦了,各种各样的人都在谈论它,接近它。这是很自然的事。留在祖国大地上的雕塑、石窟、绘画、寺院、古塔、音乐各个方面传统文化的遗迹中,佛教文化都占着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生活中把佛教与其以文化形态表现出来的艺术作品分割来看的情况,并不少见。视佛教为“迷信”而十分欣赏佛教艺术作品的也大有人在。与此同时看到四大名山、各大寺庙吸引着广大信众与对佛教文化日益增强的热情,某些既信佛又有经济头脑的朋友,对“建设佛教文化”十分热心。于是乎依照佛教名山建筑的景点,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