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重积德则无不克》。为什么"重积德"就会"无不克"呢?"重积德"从广义上说就是利益众生,从狭义上说凡是有利于人类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举动都是"重积德"。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尤其要重视这个"德",没有"德"是不行的。在这里就要谈到大自然。道和德没有国界之分,没有尊卑之别,也没有门户之见。当代社会,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灾难频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些灾难既是天灾,也是人祸,如何解决这个  相似文献   

2.
单渭祥 《天风》2013,(4):11-13
"主耶稣的复活不仅记在圣经里,也写在春天每一片叶子上。"——题记基督教"空坟墓"的信仰,是基督徒信心的重要根基,也是基督教有别于其他宗教的标志之一。每每有人十分重视圣诞节的热闹,却时常轻视复活节的纪念。其实,假如没有复活,圣诞的意义也就失去了大半,我们所传所信的便是枉然(参林前15:14—15)。没有复活,便没有十字架的荣耀和救恩;没有复活,也就没有今日的教会及其"主日崇拜"了。  相似文献   

3.
"文"的古义是"纹理"、"花纹","美"的初文描摹的是一歌人头戴羽饰、手舞足蹈的形象。"文"与"美"在"形美以感目"的意义上存在着悠久的渊源。"文化"和"美育"在使人的生命朝着自由境界的生成过程中和充分对象化的实现过程中,实质上是一回事,没有"文化"就没有促使人类进化的"美育",没有"美育"有就没有超越功利的"文化"。就这个意义而言,如果说文化的实质内容是人化的话(所谓"文而化之"),那么人化的最高境界就是美化(所谓"美而育之")。用"文""化"我们的生存环境,以"美""育"我们的现实生命,我们一旦抓住了阿里阿德涅的彩线,人类便登上了希望的诺亚方舟。  相似文献   

4.
悲与喜     
得而复失,让人痛苦。如果从来就没有"得"过呢?没有得,就没有"失"?我的意思是说,"得"是"失"的根源,要免除"失"的痛苦,我们要从源头入手,要消灭"得",消灭那种容易复失的"得"。不要去争那种容易失去的"得",超出我们的必须的"得",是容易失去的;不符合我们本性的"得",也是容易失去的,这些  相似文献   

5.
援仁入礼仁礼互动——对"克已复礼为仁"的再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援仁入礼 在<论语>中,我们没有看到孔子关于什么是"礼"的论述,没有给"礼"下定义.这可以说是孔子的一贯风格,就如同他从来不给"仁"下定义一样,而只是在对"仁"的具体实践中言"仁",在对"礼"的具体实行中言"礼".  相似文献   

6.
他人问题或主体间性问题是现象学的核心问题。为了避免重新落入"主体主义"或"唯我论"的窠臼,勒维纳斯既没有像胡塞尔那样,从认识论上用"同感"概念来构造他人,也没有像海德格尔那样,从生存论、存在论上用"共在"结构来描述他人;既没有像舍勒那样,用"中立的体验流"来说明"我—你/他"关系的起源,也没有用萨特的(本质上是黑格尔式的)"主奴辩证法"来刻画"自我—他人"的施虐—受虐关系,而是从"面对面"的伦理关系上肯定了他人的绝对"他异性"和"外在性",以及相对于我的至高无上的优先地位。他人是不可还原、不可表象、不可认知、不可同化的超越和无限。我是被他人绑架为其负责的"人质",我与他人的关系是一种无限地为他人负责的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7.
针对"谁是佛"的问题,《坛经》提出了"自心是佛"的观点。《坛经》认为,"自心"之"心"首先是自然、清净、自由、广大之心,它非恶非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人为,它就是佛心,也就是人的本心。但同时这颗心作为易受世尘遮蔽之心,又产生了贪欲及其它,这就是迷心,它遮蔽了佛心,所以"自心"还表现为由迷心到佛心的"悟"的过程。这样理解的"自心是佛"是对佛的真相的完整揭示,并因此而超越了禅宗里其他禅师对"谁是佛"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没有横幅和背景板,没有鲜花绿植,没有高高在上的主席台,1月8日,走进2013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会场的"老代表"、黑龙江省宗教局副局长张凯丰感到"会风很清新"。"这是对中央关于改进作风要求的切实践行,为我们做出了榜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医博大精深,属于'超科学'"和"中医是系统医学"三种较为流行的中医"优势"的说法的辨析,不难发现,这些优势说法具有自我标榜的性质,并没有确实的依据.固守这些没有科学依据的"优势",容易导致医学守旧,不利于我国医学科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康德关于美的论述没有将"天国"拉回到"人间",但他的美学却揭示了一条理路,致使后来的大陆哲学家,尤其是黑格尔依照这条理路反思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由于康德认为美让崇高变得有了意义,且崇高理论对回答康德哲学所逼出的"历史"、"时间"问题没有太多助益,所以其崇高理论远没有他对美的解释那么富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用"车水马龙"形容现代化城市是最妥帖不过的,川流不息的汽车已经成为城市的风景线。可是在蓬特维德拉这座城市的街道上,却看不到汽车的影子,没有红绿灯,也没有斑马线,整个街道都是人行道,是个名副其实的"步行城"。蓬特韦德拉是西班牙西部一  相似文献   

12.
王丽心 《法音》2007,(11):50-52
佛塔起源于印度。在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我国以前,我国没有"塔",也没有"塔"字。当梵文stupa与巴利文Thupo传入我国时,曾被音译为"塔婆"、"佛图"、"浮图"、"浮屠"、"窣堵波"等,由于古印度的Stupa是用于珍藏佛陀和高僧的舍利,供信徒供奉纪念的,亦  相似文献   

13.
<老子想尔注>以"道"为养生本体,以"信道守诫"为养生原理,以内修养气宝精,外修行善守戒为养生方法.其养生观特色是:反对存思和祭祀,没有复杂的外丹炼养术,没有符箓养生.  相似文献   

14.
一辈子的客     
正六岁之前,我没有回过家。准确地说,我没有去过那个有父母在的、被称之为"家"的地方。我出生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而且很不幸,我是家里的第二个女孩。所以一生下来,我就从出生的地方直接被抱到了姑妈家,甚至没有来得及看亲生父母一眼,没有在本应该属于我的家待一秒。此后,我就在姑妈家住了下来,但并没有叫姑妈为"妈妈"——父母觉得我是他们的骨肉,他们没有打算抛弃我,想等到条件合适的时候接我回去。也  相似文献   

15.
正第十个论题:真主是独一的我们说:真主是独一的。因为,他的独一性可以还原为肯定他的本体,否定其他,(1)所以,它不属于对增添在本体上的属性的研究,应该在本章加以讨论。"独一"有时用于指不可分割,即,没有数,没有组成部分,没有量。真主是独一的,意为从它上否定使分割得以可能的数,因为,他不可分割,分割只在数中可能。"分割"是指通过分离和缩小而作用于数,没有数者不可设想可分。有时用于指没有等级上的等同者,比如,你  相似文献   

16.
《管子》《荀子》"王霸之辨"理论不同于《孟子》,管、荀学派肯定了"由霸入王"的可能。"修礼"既是对"霸"的完善,也是实现由"霸"入"王"的途径。曹操的政治生涯受管、荀"王霸之辨"理论影响至深,存在着"由霸入王""王霸兼容"的特征。曹操的王道政治理想,因为没有取得"政治一统"和"天下归心"而破灭,这也是曹操没有实施皇权嬗替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不能仅仅在实践主体性意义上贬低自然,也要肯定作为正当性和合理性意义上的两种"自然":作为社会历史前提与基础的"自然"和现代人类实践塑造的社会历史的"自然"。由此,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只能是以现代文明的诞生、发展和前途为核心的"历史",没有尼采"永恒轮回"说超越现代文明史的意义,更没有恩格斯"永恒循环"说的天体运行史意义。从自然正当论视角看,绝对的自由、完满的利益和谐,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想象。马克思类似语汇的表达只具修辞学意义,没有实质性意义。所以,回归正当性意义上的"自然"与超越意识形态塑造以及历史累积意义上的"自然"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荀子心"合"物论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荀子认识论的研究,学者通常都从主观和客观分别对待出发,认为荀子力图使主观"符合"客观,以期求得全面荀正确的认识.本文作者认为,这种看法可以说符合常识的理解,但却没有切近苟子的本意.子的认识论是心物一体的认识论,心不是"主观",物也不是"客观",他更没有提出"符合"论,也不以"客观"为认识的标准.荀子的认识论是心"合"物论,也就是心物相合不二之论.  相似文献   

19.
我国逻辑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没有逻辑学.其主要论据是,逻辑学是研究"必须地得出",而所谓中国古代逻辑没有研究"必然地得出".  相似文献   

20.
《繁花》是最近大热的小说,这部小说是处在"历史终结"处书写上海经验的,所以契合了对于上海以及当下中国现状的认知。小说结构导致了小说中没有"历史";小说对"物"的描写提示我们需要对其传达的经验做批判性的理解;小说中"沉默的大多数"正指向了社会存在中人道主义的缺席;小说中没有提到的20世纪80年代,正是解读的关键。市民在社会中最终是脆弱不堪的纸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