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把哲学定义为:对現实中人的存在的一切根本价值(意义)的邏輯的(真实的)反省;那么,最广义的教育就是:在哲学所思考的一切价值方向或价值度中人的自我实現。沒有哲学,教育就不会有自我认識;沒有教育,哲学就会成为沒有生动內容的邏輯形式,沒有实踐的理論。  相似文献   

2.
选自胡克的《理性、社会神话和民主》一书第九章的这篇《辩证法与自然》,真是一篇在二十多年中一直被胡克自以为对辩证唯物主义作了系统的“批判”,并被资产阶级学者魏纳尔选为“科学哲学读物”,又被著名的资产阶级反共专家克林顿·罗席特尔和乔治·李许特海姆等人反复引证,当作他们“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的重要文章。  相似文献   

3.
在皮亚瑞逝世后不过几个星期,即1980年底,《辩证法的基本形式》一书问世了。这部著作是皮亚瑞为其宏伟而复杂的大厦所铺下的最后一块基石。这座大厦之所以复杂,因为皮亚瑞所设计的建筑蓝图至少是模糊不清的,他把关于认识主体的一般理论同对具体的认识主体——儿童——的阐述结合了  相似文献   

4.
萨特尔的《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代表着对他早期存在主义思想的一种马克思主义式的扬弃。虽然萨特尔并没有说,他后期理论是他前期理论的继续发展,但他认为他前期和后期的理论,至少是基本上一致的。一般认为,他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社会哲学,是要把前期的存在主义概念从一种纯本体论的概念改造为一种历史范围的概念,从而在扬弃它们的片面  相似文献   

5.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的一个重大的战略任务。 如何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这是举国上下一致关心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正确地认识和恰当地处理农业现代化中的各种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6.
从哲学思维方式这个根基去清理繁杂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我们可以梳理出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一些头绪。把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和知性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方式加以比较,大致可以在宏观的哲学背景下给出它的哲学定位。 首先,从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来源看,它是对现代西方哲学科学主义思潮的反叛,是对科学的明晰性、确定性要求的拒绝,因而  相似文献   

7.
辩证法与实践智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西方哲学传统中,辩证法属于理论哲学的方法或研究对象,而实践智慧或明智则只限于实践哲学,只是作为能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对人自身有益处的能力和品质而被讨论[1].但笔者以为,这种辩证法与实践智慧的分离,只是囿于理论哲学视野的缘故.而这一分离的结果是,辩证法由于用错了地方而丧失了信誉,实践智慧则被人们只看成了某种关于生活的常识性琐谈.笔者这里试图表明,辩证法能够作为实践智慧而发挥其作用,且其合法形态只能是实践哲学的实践智慧.本文将从辩证法的实质及其与实践智慧的比较来阐明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来在本刊和其他学术刊物上,陆续发表了一些有关辩证法原理的文章。这些文章提出了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和可供讨论的见解。就目前涉及的内容看,主要是围绕着矛盾即对立面的统一规律这个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然而可以预期,这个问题进一步地展开,势必联系到辩证法的许多规律和范畴。这也就是说,在我国哲学界开展不够的辩证法科学的研究工作,将会活跃起来。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切严肃哲学活动的基本展开方式,柏拉图的辩证法不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方法论,而是方法论、存在论和认识论的统一,是理念论形而上学框架中的辩证法。而早期亚里士多德在避免承诺理念论形而上学的前提下,仍然坚守哲学活动或哲学性科学探究中辩证法在方法论上的主导地位。不过,这种意义上的辩证法,在活动领域、起点、程序和目的等方面,都对前者进行了重要革新和发展。并且,这些革新与发展,深深渗透着亚里士多德对哲学性科学和辩证法的关系,乃至对整个人类知识图景的重新思索。  相似文献   

10.
11.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唯物辩证法一直都在遭受资产阶级思想家们的攻讦。同时,马克思主义的敌人又在千方百计地伪造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最重要的原理——发展即是对立面的斗争,却要进行排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正是根据这个基本原理来研究同一与差别这对范畴的相互关系,并把这对范畴看作是辩证过程的明显表现之一。列宁写道:“辩证法是这样的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怎样能够是同一的,又怎样成为同一的(怎样变成同一的),——在怎样的条件之下它们互相转化,成为同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正是从这种立场出发,去批判抽象同一性的形而上学观念的。  相似文献   

12.
充满了有巨大历史意义的事件的现时代,是以异常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为特点的。过去,没有哪一个时代,在调弄社会色彩的调色板上,有过这样丰富的色彩,没有哪一个时代,它的各种社会过程如此离奇地错综交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民族独立和殖民地压迫,自由的建设劳动和剥削,人类的绝大多数的和平意愿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倾向,在一个星球上存在着和相互斗争着。所有这些对立的社会现象和过程,都交织在现时代  相似文献   

13.
姚大志:辩证法与西方思维方式目前,国内关于辩证法的研究偏重于体系、概念之争,而对于“辩证法是什么”的问题缺乏探讨。如果从发生学来看,辩证法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历史环境和历史的需要。辩证法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那里是指通过争论一步步求证真理的方法。在整...  相似文献   

14.
15.
在苏联共中央《关于〈共产党人〉杂志的决议》中,把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法列入经济科学的范围。这样提出问题决不是偶然的。目前,在改革的条件下,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迫切需要具体的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联系、矛盾和相互作用,分析经济关系的现实  相似文献   

16.
矛盾问题可说是逻辑学者与辩证法学者所关心的“永恒的主题”,但两者的着眼点却截然不同。形式逻辑学者视“(不)矛盾律”为命根子,不遗余力地排除自相矛盾,相反,辩证法学者却从对辩证矛盾的分析中得到了无穷的乐趣,因为把握住“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就等于抓住了辩证法的核心。那么,这两种观点真是势不两立的吗?  相似文献   

17.
从矛盾辩证法到和谐辩证法 --辩证法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奎良 《现代哲学》2005,2(2):14-24
本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新提法为契机,系统地考察了自黑格尔以来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历史变迁,提出了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辩证法的新概念。和谐辩证法是对矛盾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是时代精神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厚的思想积淀,承认对立面的肯定因素、实现对立面的结合和双赢等是和谐辩证法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8.
实践辩证法     
现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缺点很多,它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基础和本质。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思维对存在、主体对客体、人对现实世界的把握从本质上理解为实践,它克服自然界和社会之间、本体论和认识论之间断裂的真正联结点也正是实践。这就是说,自然、社会和思维各自的规律,在哲学的视野里应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作者在意共葛兰西研究院于去年5月下旬举行的“道德和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报告,发表于意共《马克思主义评论》上。这篇译文的二、三部分,有所删节。在本文中,作者以历史唯心论和人性论为指导研究道德问题。并且在道德研究的幌子下疯狂地攻击马克思主义,恶毒地诽谤社会主义制度和无产阶级专政。在第一部分中,他讨论了道德研究处于“落后”状态的原因,认为这是国为马克思主义给它“规定了某些框框”。他说:当马克思主义者对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考察时,“他们却用唯心主义代替唯物主义,用形而上学代替辩证法,用辩护学说代替批判”。他号召人们“逾越哲学基础本身的局限性”,从“人的理论”出发,从人类固有的矛盾出发研究道德问题。在第二部分中,他讨论了作为道德研究出发点的所谓“人和体系的矛盾”,“内心和外表的矛盾”。他反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关系的思想,虚构了所谓“道德与经济的矛盾”,认为道德要求人们行善,但是经济使人们在孬夺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和权力中,把人看成“竞争者和强大的敌人”。由于这个矛盾,人们都以两面派面目出现,因市形成了“内心与外表的矛盾”。以这些谬论为基础,他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认为人们不幸的根源不在于剥削和贫困;另方面,又竭力诬蔑社会主义制度,而且特别攻击“政治委员”制度,说:“政治委员”是同“善良的灵魂”对立的,这种对立“表明道德主义与a利主义的矛盾”;“政治委员”制度使“人们严格地划分为两个根本对立的集团”;“‘政治委员’代表着从革命家转变为官僚的过程的一个阶段”。他为那些受到人民制裁的敌人伸冤,叫嚷说,这种“历史审判”决不是基督教的“最终审判”,一定会“受到以后历史阶段的修正”。在第三部分中,他更疯狂地攻击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制度。他说:过去人们把善和真理的胜利寄托于宗教信仰,现在人们把它寄托于未来。但是,未来只是“虚构的世界”,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活本身被剥夺了意义,人们的相互关系表现为绝对的淡漠”。他还咒骂说:“把属于阶级的东西从属于全人类的东西中分割出来,导致宗派主义和对于社会主义的官僚式的歪曲”。最后,科西克号召那些反对社会主义的人,用“人道化的实践”、“革命的实践”(实即反革命的复辟活动),在“血和汗之中”实现“属于阶级的东西和属于全人类的东西”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是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这门新兴哲学科学的重要内容,是统观全局的根本问题。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特点、实质及其关系,既是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理论研究的需要,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