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的崇拜与禁忌——解读民族民俗中的生态伦理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民俗是一个族群独特的文化起点和精神原型,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伦理精神,为人类社会的生态有序发展和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文化密码和精神内源.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和现代文化的冲击,目前我国民族民俗中的生态伦理精神出现转型迟滞,作用日益削弱.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须重塑民族民俗中的生态伦理精神的内涵与形式,将其融于现代化的生态环境保护之中.  相似文献   

2.
临终关怀起源和发展于西方社会,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生死智慧为现代临终关怀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基督教用生死智慧诠释和实践现代临终关怀.用基督教的生死智慧来审视现代临终关怀,有助于更全面和深刻地理解现代临终关怀内涵,更好地展开临终关怀服务.  相似文献   

3.
本文聚焦于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之间存在明显断裂的现象,借鉴涂尔干提出的社会失范(anomie)概念,来理解在日益非人格化的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现代主义、享乐主义、大众文化和多元价值所造成的文化矛盾、信仰危机和道德失落等问题;探讨在传统宗教价值衰落之际,现代人找回信仰的根基和归宿,并重塑文化聚合力的种种可能.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哲学能否与现实相结合,在目前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无论过去或现在,都有人否认传统哲学与现实的契合性.传统哲学是在中国过去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旧的思想文化体系,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因而对于当代社会具有排斥性,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它们之间同时也存在着契合性.实际上,在中国传统哲学与当代社会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可以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相通的桥梁,由传统走向现代之路.“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国现代的政治与经济是从中国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中国现代的新文化也是从中国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毛泽东同志要  相似文献   

5.
如何协调好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这是现代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热门课题,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重心之一。个人与社会应相互协调,这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事实上,个人与社会的不协调带有普遍性与永恒性,中西古今概莫能外。现代新儒家认为,这种个人与社会的不协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的一种“内在紧张”,人文科学尤其哲学、文化学的使命就是尽可能缓和乃至消除这种紧张。西方现代文化人类学家则倾向于认为,这种个人与社会的不协调在实质上反映了一定文化模式中的“角色混同”,人文科学尤其文化人类学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本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类历史和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积淀,对中国人的审美观念有重要影响。现代招贴设计以其视觉价值承载着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在招贴设计中融入本土文化,并汲取外来优秀的设计理念及方法,是中国现代招贴设计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南京市的实证调查为研究个案,通过公民对媒体的信任程度与公民文化之间的方差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描述公民对媒体的信任程度与公民文化成长的关联.媒体是现代社会传播政治知识、培育现代公民文化的重要社会力量,提升公民对媒体的信任度是促进公民文化培育的可行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文化人类学最具“反思”精神,20世纪人类学的总特征是“我”和“他者”之间观察关系的改造.中医药文化的现代研究应当引入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自觉”概念,应当在对中医历史传统回溯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文化的自我理解和自我价值认同.而文化人类学中“他者”对中医药文化研究提供的是另一种自我观察的方法,包括人的他者、文化的他者和历史的他者.现代中医文化研究可以运用文化人类学中的自我和他者的理念和方法,思考中医学现代性中的定位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是"礼".中华民族文化的"礼"源于自然,体现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核心思想."礼"文化中所蕴涵的生态伦理观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追寻,探索的目标之一,是建构现代和谐社会的文化精髓.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对建构现代和谐社会的生态关系及生态伦理学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种社会运行的模式都受到所处政治文化语境的深刻影响,又刻画、改变着政治文化。要准确把握我国社会治理的政治哲学内涵,就必须细致考察社会治理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人们在社会治理中角色定位的重要标志,深刻影响着社会治理价值目标的设定,引导着社会治理参与,牵引着人们治理参与的行为选择,是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有助于改变政治权威文化,有益于公民文化的构建,有利于凝练新型民主文化。把握社会治理机遇,发展政治文化的要点在于以社会治理为抓手引领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以社会治理为切入点建构现代政治文化话语体系,以社会治理为平台拓展政治文化的现代视野。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中的青年文化反哺现象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社会中的青年文化反哺现象实质上是一种反向社会化过程。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现代社会 ,青年文化反哺呈现出一种全球趋同之势、极度扩张之势 ,并以非对抗的方式进行。现代社会青年文化反哺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给青年的社会化和社会的青年化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地域文化与现代设计教育的融合是现代设计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以湘东地域文化为例,探索地方高校在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的责任与使命、思路与多维度实践,既有利于实现地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的有机结合,又是突出地方高校突出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城市文化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9月14日~17日在兰州举行.会议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主办,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承办,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协办,并得到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的惠助.国内外学者50余人与会.现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仰海峰 《现代哲学》2003,3(1):57-64,102
列斐伏尔的《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批判》一书,是他从马克思哲学观点出发.批判现代消费社会的一本重要著作。在这本书中,列斐伏尔指出:现代社会是一个被控消费的官僚社会,这是一个风格消失、意义走向零度化的社会,日常生活世界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共谋者。从日常生活批判出发,以文化革命日常生活中的异化现象,构成了列斐伏尔的理论主题。  相似文献   

15.
顾琛 《美与时代》2005,(2):23-24
现代简约风格是一种国际化的风格,而古典流派是人们的一种不能释怀的民族情结.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与对旧有经典事物的传承,把古典融合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使之既能体现现代人的个性,又能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把我们对设计的流行趋势的理解,体现在社会的迅猛发展中,这是现代人对古典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制度设计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社会生活的公共化和制度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现代社会里,制度的道德合理性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制度设计伦理凸显出来.制度设计伦理包括实质伦理和程序伦理,其中程序伦理包括制定制度中的程序伦理与实现制度中的程序伦理两个方面.它是范导社会生活的新道德体系,必定会对完善道德文化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文化在时代的演变中,研究者适应不同学术的需要逐渐归纳出了不同性质的文化概念。比如民间文化和官方文化,还有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不同角度和不同纬度分析能让我们看到不同文化的演变方式和规律。文章主要着重于时间这条轴,认为传统民间艺术和现代大众文化是关联的,现代大众文化起源于传统民间艺术,它们之间是一个产生与再生产、演变和裂变、遗留与继承的关系,在这里我将把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传统民间文化产品、现象和现代大众文化产品、现象提炼出来,依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系统分析,用几个案例呈现文化演变脉络。  相似文献   

18.
齐美尔认为现代社会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这种危机源于核心文化观念的丧失和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之间的激烈冲突与对抗.齐美尔通过对都市生活景观中日常生活与微观视域的描写、分析,指出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危机已全面渗透与深层爆破.面对着现代社会所生成的现代性危机与全面异化,齐美尔力图通过宗教信仰的回归与审美生活化的双重救赎和双重变奏予以克服.如果说宗教回归更多的是从信仰的神圣之维,那么审美则更多的是从感官的现实之维来克服现代性危机.虽就总体而言,齐美尔对现代性危机的克服与救赎充满着虚假性,并笼罩着浓重的虚幻乌托邦色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在对现代性危机出路的探索过程中提供了某种典型范式,这种典型范式构成了20世纪以来众多思想家回应与克服现代性危机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聚焦于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之间存在明显断裂的现象,借鉴涂尔干提出的社会失范(anomie)概念,来理解在日益非人格化的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现代主义、享乐主义、大众文化和多元价值所造成的文化矛盾、信仰危机和道德失落等问题;探讨在传统宗教价值衰落之际,现代人找回信仰的根基和归宿,并重塑文化聚合力的种种可能。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阐明儒教伦理与基督教伦理在中国现代文化语境和社会场景中的确切含义,探讨克服儒教伦理与基督教伦理之间对立特征之有效途径,强调要从重叙传统和社会实践两个层面推动儒教伦理与基督教伦理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