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命的物质属性是探讨生死问题的基点, “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遮蔽”是生死哲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核心。将生死问题放在物种背景下加以分析和论证, 将生命定义为具有内因性死亡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通过产生子代促使物种存续的复杂物质系统;死亡是生命内在功能, 生命的意义由生命本身而自足。医学实践和殡葬活动对死亡的遮蔽表现出不同的内容, 增强医学实践的人文性和改革殡葬活动的生死观均基于生命意义的认知, 为解蔽死亡的探索提供了思想工具。  相似文献   

2.
海波 《佛教文化》2010,(3):68-69
<正> 我的父亲突发脑溢血,种种原因救治延误,最终撒手人寰,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亲亲味了何谓"爱别离",最终与"死亡"握手为友。一切仿佛昨日刚刚发生。我还记得恰好谈论着人生的"生老病死",谈论着佛陀指出的生命的光明和超越,沐浴在一种愉悦之中。忽  相似文献   

3.

聚焦晚期癌症患者死亡恐惧,分析比较生命回顾疗法的实际应用。基于临床服务案例,医务社工发现晚期癌症患者的死亡恐惧主要受躯体症状、疾病归因、家庭支持和心性支持四方面影响。医务社工通过运用生命回顾疗法对晚期癌症患者进行干预,依托建立早期良好专业关系、正视死亡恐惧、回顾重要生命事件、强化/修复重要关系、增强自我认同五大策略,赋予患者生命新的价值和希望,实现生命意义的整合,有效缓解个体死亡恐惧,改善末期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4.
死亡的意义     
在英国有一个叫布朗的牧师,一生不知曾听到过多少人临终忏悔,许多人在生命鲜活的时候,常常郁积于胸、心烦意乱;感叹春风不度、天不遂愿;抱怨生不逢时、志不得展;直到生命将到了终点,才恍然大悟。本来应该将自己心灵的种子撒向广阔的原野,去拥抱阳光,痛饮雨露,享受繁花盛开的浪漫.[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通过阐述当今中国死亡价值日渐消解所致苦难,指明死亡价值建构的重要性,挖掘中华传统生死观的底蕴,探讨死亡价值建构的可行性;将关系生命理念引入安宁疗护领域,将其与中华传统生死观对话,总结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临终者关系生命向度,并分析关系生命对于临终者死亡价值建构的意义;基于此,聚焦安宁疗护领域,探讨如何通过维护临终者关系生命来帮助其建构死亡价值,以期为构筑和发展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安宁疗护照护体系贡献理论和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6.
儿童生命认知和生命体验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在生命教育的社会背景下,以2、4、6、8、11年级的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造句和补充句子的方式考察儿童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及体验。结果表明:1)儿童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发展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从模糊不清、具体形象到认知生命本质直至表达态度、感悟哲理的一个渐次深入的过程;2)儿童对生命过程的体验总体上是积极的,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体验的内涵越来越丰富;3)儿童对死亡的心理体验以恐惧和悲伤为主;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儿童对死亡体验哲理性和迷茫的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7.
在这里我们所谈论的“死亡”不仅指医学上所定义的,即人体某些重要机能停止运动,结束了作为人的生命的现象;同时,从我们教会信仰上讲指一种因罪的影响导致了人失去永生的希望,也可以说是自动拒绝天主的悲惨境况。(为了便于说明,在此我勉强称前者为“暂死”,称后者为“永死”),这样就意味着死亡对人而言并不是简单的生命之了结,  相似文献   

8.
死亡恐惧与自我意识相伴而生,成为人类无法根除的永恒性焦虑。它既根源于他人之死呈现出的经验性恐惧,也来自于拒斥死亡的社会文化所导致的认知性恐惧以及面临“自我”之死时产生的形而上恐惧。死亡恐惧不能彻底消解只能消减,保持适当的死亡恐惧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它是人类一切精神性追求的内在动力。人们通常力求通过外向性的追求去摆脱或超越死亡恐惧,然而只有通过反躬自省,不假外求的方式,才能最终完成对生命的觉解与超越。  相似文献   

9.
如何有效地结束心理咨询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有效地结束心理咨询的关系常常是咨询者所容易忽视的问题。该文对心理咨询关系结束的意义以及结束时所面临的阻抗及相关问题、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结束咨询关系进行了探讨,意在引起咨询实践者对有效结束心理咨询关系的重视,了解和掌握与结束心理咨询关系相关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有关调查表明,世界上自杀率正在呈上升趋势,这对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很有吸引力。然而,一些自杀的人正处在他们学业和事业的顶峰,他们为什么要选择走这样的一条路呢?本从自杀的内因和外因出发,并对自杀行为进行了分类,而且指出了我们对此应该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相似文献   

11.
医学实践和殡葬活动以其自身的方式对死亡产生了遮蔽效应, 解蔽死亡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教育优势主体分析仍旧需要医学和殡葬的承负。以医学实践、殡葬活动为代表的死亡遮蔽导致了严重的人文疾患, 解蔽死亡成为医学变革和殡葬改革的必要, 也是再认生命意义的必要。生死哲学的理论成果是解蔽死亡的保障, 医学实践和殡葬活动本身的革新要求是解蔽死亡的动力, 当代社会条件保障了解蔽死亡的可行。解蔽死亡是教育实践活动的表现形式, 医务工作者和殡葬工作者是该教育实践的优势主体。  相似文献   

12.
试论死亡的本质及死亡态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死亡的最高解释应当是一种哲学的解释,而医学认定的死亡可以纳入这种解释。死亡是个体人与社会关系不可逆转的脱离和中断。本质不能直接取代标准,但可以通过一些具体标准来揭示。因此,探讨和建立死亡的标准仍然最具实际意义,但必须统驭在对死亡本质的认识之下。  相似文献   

13.
美国儿童的死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死亡教育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是中小学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文中介绍了美国开展儿童死亡教育的情况,并探讨了如何根据我国的国情开展儿童死亡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简论死亡与死亡教育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死亡,是人生的一个永恒主题,尽管世上大多数人避讳论死,但死亡几乎每日都在发生,其阴影时常徘徊在人之心头。即将跨入21世纪的人类,应该有勇气直面现实,思索死亡,接受死亡教育,赋予人生以完整充实的意义。一什么是死亡?死亡的本质是什么?人体生物学认为,死亡...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传统生死观念深刻影响着公众在对待生命伦理问题时的道德态度和伦理选择,在梳理我国传统生死观念基础上,从生命现、知情同意、临终关怀三个角度思考了传统生死观念对现代生命伦理问题的现实效应,指出对传统死亡观念的提升和转换将有助于生命伦理的实践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馨香的生命     
洪华水 《天风》2008,(11):31-31
2008年3月3日14时30分左右,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夏茂镇发生一起森林火灾,造成5人死亡,16时30分左右火灾被扑灭……据介绍,山上扑救人员有5人死亡,其中有一位是基督徒朱发明弟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定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死亡定义是现代生命伦理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在现代医学背景下对死亡定义或死亡概念的探讨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60-70年代,由于脑死亡问题的出现,这种讨论达到其顶峰,它涉及到医学、社会学、法律学、公共政策等各个方面.我们这里要探讨的是中国文化中的死亡定义,然而,在这样的探讨作出之前,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定义死亡的原初理论,而这个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存在.我们这里要特别提到罗伯特·威契(Robert Veatch)的死亡定义理论[1].  相似文献   

18.
圆月是相思的纪念 玫瑰是爱情的语言 就这样静静地宁候 从开始一直到尽头 等待的航程 走到藉然的时分 泪轻轻地唤醒梦 回首凝眸 绿色的爱 己划出一道道红色的伤口 也许甜 容易让人在记忆中回想 但痛 却能让人更懂得坚强 就像时光走到深秋 那是成熟 不是退宁 昨夜,雨好大 只是被林湿的朋友 一生中 多少回分手 每一次都有 新的希望在悄悄抬头 ’(编辑仕居黄敬华)再见,不是结束@刘昌宏~~  相似文献   

19.
论非正常死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正常死亡”概念带模糊性、悖论性、封闭性和诡辩性,并不科学。现实的死亡率千差万别。中国内地自杀死亡率16.78/10万,事故死亡率57.91/10万,他杀死亡率2.33/10万,自然死亡率535.9/10万,一切原因死亡率612/10万。一切原因死亡率较港澳高,自杀与事故死亡率较港澳低。澳门的一切原因死亡率特低(165.0/10万),自杀死亡率特高(40.9/10万)。  相似文献   

20.
死亡的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死亡判定的标准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1959年2位法国医学家首先提出了脑死亡的概念.但是什么是脑死亡,以及如何判定脑死亡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1981年美国总统委员会提出了一个脑死亡的判定指标体系,并被一些国家立法接受.回顾了对死亡判定认识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