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伤"一词在当下的学术话语体系中具有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属性。生理性的"创伤"是一个源于古希腊的古老概念,而"创伤"一词的心理属性其实仅仅是近百年来的新创。"创伤"的英文词汇先后由traumatism发展到trauma,而创伤概念本身,经由沙可、让内和弗洛伊德三位在创伤理论学术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学者的相继探讨,则经历了内涵与本质由身体到心理再到潜意识的重要变革,而创伤主体也在这种变革之中变得逐渐分裂,trauma开始逐渐成为"创伤"的对应词,具有时间、认同解离性的"心理创伤"才真正诞生。  相似文献   

2.
11岁选择性缄默症女孩的箱庭治疗个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徐洁  张日昇 《心理科学》2008,31(1):126-132
采用箱庭疗法对11岁选择性缄默症女孩进行心理治疗的小M研究.经过18次个体箱庭和4次家庭箱庭治疗,来访者的箱庭作品由贫瘠、单调逐渐向丰富、多样转化,由孤立、静止走向开放、动态,自我力量逐步增强.来访者的学校适应、亲子关系也发生了积极改变.箱庭治疗使来访者的内心世界由创伤走向治愈.  相似文献   

3.
分子创伤学──创伤研究的新思路第一军医大学(广州510515)李建明,黎晴,陆要武分子生物学是当今生命科学中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之一,它被称为生命科学的四个带头学科之一。将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创伤研究,又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分子创伤学就形成了。...  相似文献   

4.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动物模型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个体由于经历对生命具有威胁的事件或严重的创伤,导致症状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动物模型为条件性恐惧和应激敏感化模型。研究表明,创伤后应激障碍中长时程留存的恐惧性记忆、高唤醒等症状与大脑杏仁核、内侧前额叶皮层和海马三个脑区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负反馈功能增强密切相关。其中杏仁核活动增强是条件性恐惧记忆获得、保持和表达的关键神经基础。内侧前额叶皮层对杏仁核的去抑制及海马向杏仁核传递的威胁性环境信息,促进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出现。在经历创伤应激后糖皮质激素受体的上调及多巴胺活动的增强是创伤后应激障碍产生的主要神经基础。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药物治疗研究证明多巴胺D2受体在改善患者症状中的作用比较重要,但仍需作更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以往研究认为认知控制在闯入记忆的发展中起一定作用。研究以83名大学生本科生为被试,采用创伤电影范式和问卷调查结合的方式,旨在考察创伤个体注意控制、焦虑及情绪对闯入记忆的影响。结果显示,注意控制、焦虑和情绪与闯入记忆相关;注意控制和观看创伤电影前的消极情绪对闯入记忆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注意控制与焦虑、情绪相关;高低注意控制组分别在焦虑、情绪上差异显著。注意控制、焦虑、创伤前负性情绪与闯入记忆相关;注意控制、创伤前负性情绪显著影响闯入记忆。 关键词:闯入记忆;注意控制;焦虑;情绪;创伤  相似文献   

6.
过度泛化现象是区分普通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重要指标。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患者在创伤事件后会出现非适应性的泛化。现有研究结果表明非适应性泛化(maladaptive generalization)可能是PTSD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也有研究支持PTSD是导致了泛化从适应性向非适应性化转变的原因。虽然泛化现象的变化与PTSD症状的发展有相同趋势, 且具有共同的生理基础:记忆相关神经结构, 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尚无明确定论。阐明PTSD与非适应性泛化之间的关系对PTSD的预测、诊断和治疗均有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叙事治疗是以后现代哲学为基础,并整合人类学、叙事文学和发展心理学而发展出的家庭治疗方法.在创伤领域,叙事治疗通过识别来访者对创伤的回应,发展替代人生故事和身份认同,使来访者获得心理和情感的安全感,并促使创伤记忆被整合进替代故事中,从而消除创伤影响.在儿童创伤领域,生命树技术通过生命树、生命森林、当暴风雨来临以及证书和歌曲四个部分,帮助患儿发展替代人生故事.本文还比较了创伤叙事治疗同眼动脱敏与再加工治疗的异同及创伤叙事治疗国内外应用进展.作为一种创伤治疗方法,叙事治疗在创伤领域应用具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人格特质和情绪调节策略是创伤后应激反应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一种在个人感到痛苦时有意地向他人隐藏自身状况的人格特质,自我隐瞒会通过适应不良的情绪调节策略影响心理健康。然而,鲜有研究考察自我隐瞒、适应不良的情绪调节策略与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关系。对创伤后应激反应的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发现,经验回避和反刍是两种有重要影响的适应不良的情绪调节策略。在创伤后应激反应的研究对象上,前人主要关注在创伤事件中幸存的直接受害者身上,而对频繁处理各类突发事件而成为创伤后应激反应高危人群的消防员一直缺乏研究。因此,本研究意在考察自我隐瞒对经历职业创伤的消防员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影响以及经验回避和反刍这两种适应不良的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 研究被试为215名将个人经历的职业创伤作为首要创伤事件的一线消防员。他们来自我国3个城市,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2.90±3.38岁。使用中文修订版的埃森创伤问卷、自我隐瞒量表、反刍反应量表、接受与承诺问卷第二版和事件影响量表进行现场调查。被试均匿名填写调查问卷。使用SPSS20.0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使用Mplus7.4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的方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采用偏差矫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方法进行中介效应的显著性检验。 结果表明,自我隐瞒、经验回避、反刍和创伤后应激反应之间存在两两显著正相关;自我隐瞒对创伤后应激反应具有直接效应;自我隐瞒通过反刍对创伤后应激反应产生间接效应;自我隐瞒通过经验回避-反刍的中介链对创伤后应激反应产生间接效应;自我隐瞒影响创伤后应激反应的总效应值为0.427,其中总间接效应值为0.217,占总效应值的50.82%。本研究还发现,64名(29.77%)将个人经历的职业创伤作为首要创伤事件的一线消防员达到了严重创伤后应激反应的水平。 总之,自我隐瞒可以通过三条路径影响创伤后应激反应:直接影响、反刍的中介作用和经验回避-反刍的系列中介作用。在理论层面,这拓展了对影响创伤后应激反应的人格特质的理解和对自我隐瞒影响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理解。在实践层面,这提示我们重视自我隐瞒、经验回避和反刍在预防和治疗创伤后应激反应中的潜在贡献。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消防员确实是创伤后应激反应的高危人群。作为突发事件的第一响应人,消防员的心理健康应该得到更多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人格特质和情绪调节策略是创伤后应激反应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一种在个人感到痛苦时有意地向他人隐藏自身状况的人格特质,自我隐瞒会通过适应不良的情绪调节策略影响心理健康。然而,鲜有研究考察自我隐瞒、适应不良的情绪调节策略与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关系。对创伤后应激反应的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发现,经验回避和反刍是两种有重要影响的适应不良的情绪调节策略。在创伤后应激反应的研究对象上,前人主要关注在创伤事件中幸存的直接受害者身上,而对频繁处理各类突发事件而成为创伤后应激反应高危人群的消防员一直缺乏研究。因此,本研究意在考察自我隐瞒对经历职业创伤的消防员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影响以及经验回避和反刍这两种适应不良的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研究被试为215名将个人经历的职业创伤作为首要创伤事件的一线消防员。他们来自我国3个城市,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2.90±3.38岁。使用中文修订版的埃森创伤问卷、自我隐瞒量表、反刍反应量表、接受与承诺问卷第二版和事件影响量表进行现场调查。被试均匿名填写调查问卷。使用SPSS 20.0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使用Mplus7.4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的方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采用偏差矫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方法进行中介效应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自我隐瞒、经验回避、反刍和创伤后应激反应之间存在两两显著正相关;自我隐瞒对创伤后应激反应具有直接效应;自我隐瞒通过反刍对创伤后应激反应产生间接效应;自我隐瞒通过经验回避-反刍的中介链对创伤后应激反应产生间接效应;自我隐瞒影响创伤后应激反应的总效应值为.427,其中总间接效应值为.217,占总效应值的50.82%。本研究还发现,64名(29.77%)将个人经历的职业创伤作为首要创伤事件的一线消防员达到了严重创伤后应激反应的水平。总之,自我隐瞒可以通过三条路径影响创伤后应激反应:直接影响、反刍的中介作用和经验回避-反刍的系列中介作用。在理论层面,这拓展了对影响创伤后应激反应的人格特质的理解和对自我隐瞒影响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理解。在实践层面,这提示我们重视自我隐瞒、经验回避和反刍在预防和治疗创伤后应激反应中的潜在贡献。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消防员确实是创伤后应激反应的高危人群。作为突发事件的第一响应人,消防员的心理健康应该得到更多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心理反应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作者及其团队对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心理反应进行了为期6年的研究,以期为震后青少年的心理恢复和发展提供帮助。本文主要介绍了6年来本团队在创伤后心理反应的理论分析、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反应的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影响因素及其机制、干预策略等方面所进行的探索,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创伤后青少年主要的心理反应及其研究的理论基础,概括了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和创伤后成长的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深入分析了影响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机制,提出了针对创伤后青少年的心理干预策略,并探究了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具有复杂病因学的精神疾病, 多发生于个体受到重大创伤事件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发展过程受到环境和遗传易感性的共同作用, 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 而表观遗传学作为一门研究多变环境因素调控基因表达的可遗传变化的学科, 近年来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表观遗传机制之一——组蛋白修饰机制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并且由于组蛋白修饰可以受到多种酶的调控, 其灵活的可逆化和精细调控为相应的药物研发提供了可能性和便利。因此, 深入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组蛋白修饰机制, 对于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及药物研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组蛋白修饰研究主要使用动物模型, 临床研究较少; 组蛋白的类型则主要关注组蛋白H3和H4乙酰化; 此外, 同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 组蛋白修饰水平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前额叶、海马体和杏仁核区域, 参与免疫系统、血清素系统和神经肽Y能系统等相关通路的调节。当前PTSD组蛋白修饰的研究结果间还存在较大的异质性, 未来的研究应采用更加一致和实用的分析和报道方法,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道德创伤为出发点考察道德韧性概念,超越传统文献中的"能力"定义,通过系统梳理现有对韧性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研究,以及道德韧性的特质及表现等内容,认为道德韧性本质上是大脑对道德创伤事件能动地、良好地应答处置的反映,道德韧性形成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个体的道德创伤过程中,"道德韧性"与"韧性整体"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通过整体和解构两大层次、解构分析的三个主要分支(心理、道德、社会),协同承接道德创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具身情绪是在近年来大热的具身认知领域影响下提出的便于研究情绪的理论,主要表现为情绪是由生理反应及情境等共同作用影响的; 而替代性创伤是用以描述心理工作者因长期接触创伤后患者对其进行危机干预,而出现类似的创伤反应和身心不良症状的概念。这两者在形成结构上存在相似之处。本文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介绍,从具身的视角描述了替代性创伤的成因,最后结合实际对未来研究探讨与展望。  相似文献   

14.
灾后孤儿亲历双重重大创伤, 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高发群体; 同时, 巨大创伤对其认知功能和行为模式也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本研究拟以灾后孤儿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 考察“PTSD发生发展及其认知神经机制”, 具体如下:(1) 采用序列研究设计, 展开灾后孤儿PTSD流行病学调查, 描述其PTSD发生发展、变化的轨迹和时程特点; (2) 展开横断研究, 考察灾后孤儿认知发展特点, 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 揭示其PTSD发生发展的心理行为机制; (3) 采用眼动和脑电技术展开比较研究, 考察罹患PTSD孤儿的认知神经机制。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将对今后的灾后孤儿安置及心理援助提供科学建议; 为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干预、制定心理干预的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力争为今后孤儿的创伤心理的诊断、干预效果评估提供科学客观的指标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创伤是指灾难性或创伤性事件给个体带来的伤害,不仅指身体受伤害,还包括心理伤害。创伤因素引发的强烈的情感反应和心理阴影会形成创伤心理,处理不当会进一步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了创伤性事件引起的创伤心理及其形成的根源和创伤后应激反应的脑机制,最后根据心理学最新的相关研究结果提出干预建议,为有关部门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医学发展至今,一直是"征服疾病"的干预手段,这种干预有着扩展和泛化的趋势,逐渐由修复向替代发展.随着医学人文思想的逐步觉醒,"人文解剖学"的引入,人们开始对医疗干预,尤其是创伤干预进行了反思.微创医学的兴起,从三个方面给予这种过度干预以新的思考.由此而得到的启示是,医学需要两盏灯引路,一盏是职业和技术的灯,一盏是人文主义的灯.  相似文献   

17.
阻碍条件性恐惧记忆消退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个体经历严重应激后形成的一种焦虑障碍,对其治疗的关键是消退由创伤应激导致的条件性恐惧记忆,但目前最有效的暴露疗法并不能真正有效地抑制患者恐惧记忆的表达.对条件性恐惧的动物模型研究发现情绪性增强效应、恐惧记忆二级条件化与再巩固、内侧前额叶皮层功能不足等均能够阻碍条件性恐惧记忆的消退.针对这几个方面可以探索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应方法.  相似文献   

18.
心理创伤常常是引发许多严重心理问题的重要根源,正确地理解和评价创伤对心理治疗和心理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单纯型创伤与复杂型创伤是创伤的两大类型,两者在创伤后症状的表现、治疗,与各类精神障碍如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抑郁、人格障碍等的关系以及病因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笔者回顾了相关文献并对现有研究做了尝试性的总结,同时在最后提出展望,希望未来研究者能加强对单纯型创伤和复杂型创伤两者的本土化和阶段性长程研究。  相似文献   

19.
创伤后成长:概念、影响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伤后成长是指在与生活中具有创伤性质的事件或情境进行抗争后体验到的心理方面的正性变化。许多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创伤事件的特征、人格与认知、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等都对创伤后成长有影响。创伤后成长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未有一致的结论,两者间关系的不一致有四种可能的解释。未来研究应注意创伤后成长与相关概念的区别,探寻确证成长有效性的新证据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公安民警常常身临应激和危险情境中,是创伤事件的易感人群,但其创伤后应激症状对执行功能的影响研究尚且缺乏。已有研究发现,具有创伤后应激症状的个体的执行功能存在缺陷,表现在对冲突信息的抑制能力受损以及对创伤相关信息的注意偏向和情绪唤起。本研究以公安民警为实验组被试,据其创伤后应激症状分为高低两组,在校大学生为对照组被试,采用Stroop范式探究创伤后应激症状对公安民警“冷”、“热”执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创伤后应激症状的公安民警在“冷”、“热”执行功能上不存在缺陷,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创伤后应激症状的影响。启示对具有创伤后应激症状的公安民警进行干预时,应关注其症状的严重程度,在“热”执行功能上寻求更有效的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