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教修炼最讲一个“静”字,静字贯穿修炼之始终。筑基炼已讲“静”,炼精化炁讲“静”,炼气化神讲“静”。道教认为,人不能妙合大道的原因,是因人有妄心,昼夜随起随灭,而入静为修炼之起点,其目的是炼妄心返正心,以至与道合真。《元始天尊说升天得道真经》云:“古今常存,总持静念。”即谓修炼主静第一。修炼中先要身静,身静则心静。身心两静,才容易入静。入静后的功态与验证。初步静坐,能达到悟心常明,一念即起时以慧心除之,只觉周身唯一心灵而已,才算入静。反之,静坐后,一念即起,一念又来,而不能以正念慧  相似文献   

2.
在浩瀚众多的丹经道书中 ,《唱道真言》被认为是道教炼心方面的名著。《唱道真言》不仅讲了炼心、炼丹与炼形的方法 ,同时也系统地论述了丹道功夫的基本观点。静修的方法是祛病延年 ,静修的要领是在清静无我中应物不迷 ;静修的特点是一经入门之后 ,自然妙绪纷来 ,不由自主 ,自有真意为之导引也 ;而静修成功的要诀 ,又在“玄关一窃”。有此静极而动之一觉 ,自会修道有成。一、静修目的《唱道真言》讲 :“仙家重炼气 ,淘出纯阳之体 ,金光法界 ,自我为之 ,此谓气长生。”在行持中 ,无论是炼性或炼气 ,均是从静中修炼而出。所谓“长生” ,乃“祛…  相似文献   

3.
济物利人,是成道的根本;立身积德,是证圣的基础。内心寂静不动妄念,则有如明月之皎洁;人能闲暇自在,本性则似太虚。心识的作用是好动的,必须要用精神力量来控制。精神爱静,不要让心里作用来扰乱。屏息以修养天赋之气,要是心不定则不能静。修道人本性假使不能宽厚温和,则不能合道,安心习坐则可达到极清静的境界,渐渐进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的忘我境界。于是,在静中得静,在动中亦得静,动与静中都得静,就常清常静了。如非礼勿视,是眼睛的清静;非礼勿听,是耳朵的清静;非礼勿言,是口的清静;非礼勿动,是身体的清静。希望修道人能静悟玄机,安心习坐…  相似文献   

4.
丹道修炼非一朝一夕之功,乃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逐步上升的。由炼精、炼气、炼神,直至精气神合而为一,获得从后天入先天,由气功而丹功的长期修炼而成的。有的在明师指导下进展迅速;有的皓首穷经,劳而无功;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走火入魔。其差别如此之大,关键是什么?一者是否有明师指导,这是丹功修炼的关键;其次是不能急于求成,计日行功,欲速则不达,反而会进入误区。三是要穷理实修,持之以恒,从而建立起成功的信心,久之自有成效。“水到渠成、薪多肉烂”,乃自然之理也。一、盗者,道也古云:“盗者,天地之道也”。这里讲的意思是:天地之道是在一个…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别从认识论、实践论、心性论三个层面论述了道家气思想对气韵本乎游心这一美学命题的哲学基础性影响,归纳出道—气—心—性—德—虚静—美的命题,认为虚静之心无论对于宗教修炼还是艺术创作都是根本的起点和最终的极境,人之身心正是在虚静中才能体悟到道家之道、道教美学之美、内丹之仙、中国艺术之气韵。  相似文献   

6.
清末道教学者黄裳的内丹学理论颇具特色,在内丹学史上自成一家。本文认为,黄裳内丹学的理论特色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在内丹学的“药物”问题上,提出“盗天地之元气以为丹本”的主张;(2)对作为整个内丹学的逻辑起点的“玄关一窍”从身体结构和身心状态两方面作了明白的阐述。(3)把“阳生”之道区分为“外动之阳生”与“内动之阳生”,而“内动之阳生”又分为“性阳生”和“命阳生”。(4)主张性命双修,而又侧重心性,提出“静处炼命,动处炼性”的修炼原则。  相似文献   

7.
五台悟     
动与静五台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名山,世有佛国之称。寺内庙外,香烟涤纶,晨钟暮鼓,缥缥缈缈,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好一派佛国圣地的繁荣景象。如今的佛国,少有往日的那份寂静了.那种相对于尘世之动,相对于俗人的烦躁.相对于自由世界的浮躁的出家之人求一方净土的宁静。僧人要做到两耳不闻俗世事,两眼不视俗人情,一心只念佛经书,一心只想佛家书,很难。静,是入佛的基础,不静,难入佛道。多少次,我总想以一颗平常之心,一颗真诚之心走进佛的世界探个究竟,但很无奈。可能是入乡随俗的原因,渐渐地我对佛国之静有所悟。我理解佛家…  相似文献   

8.
夏云 《中国宗教》2012,(5):41-44
他社会事务繁多仍然坚持早晚功课、静坐存想、斋戒等道教修炼的基本功夫,对"处喧见寂"之趣、"出有入无"之机明见洞悉。作为身处闹市红尘、在现代都市里修行悟道的出家人,他何以能练就如此清静功夫?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道教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作为中国道教学院的执教老师,他对于道教人才培养的看法怎样?  相似文献   

9.
李宗阳,又名涵三。早年出家南阳武侯祠,曾任西安八仙庵方丈、南阳玄妙现住持。他捐资助学,创办孤儿院、红十字医院等慈善事业,造福地方百姓,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据民国三十年李宗阳弟子张宗骞为之所立的《涵三子李宗阳道行碑》载:“道人家世居济源之盘谷,为唐西平王李晟三十七世孙。幼贫窭随父习商于南阳之石桥镇。时年尚未冠,大雪中晨起遇异人行雪上无迹,心为之动。追行里许跪树下,恳求愿为之徒。遂别叔父居武侯祠学道。旋赶嵩山深处一石室,静坐十载复入华山潜修炼养,术于道藏各经,无所不窥。又熟读儒佛经典,参互证解,…  相似文献   

10.
“游”体现庄子对自由的执着追求,是庄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追求自由、诗意的理想境界,集中蕴积在“游世”、“游心”和“游境”的生存体验中。“游”作为一种生命动势及审美的节律呈现,成就于人与自然、身行与心知、个体与社会的有机合一,且融入真实、全面、自由的“真人”之境。在庄子那里,身体之游是以身体之动而身临其境,精神之游则是超越世俗的思想之游,真正的、完整的“游”性体验也必须是身体之游与精神之游的共融及合成。这种身心之游且共融所蕴含的艺术精神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创作和欣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