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明确断言:“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黑格尔把思维过程变成独立的主体,并使之成为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相反,马克思却把观念的东西理解为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决不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因此,黑格尔对辩证法的理解和马克思对辩证法  相似文献   

2.
1 通常是把辩证法区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这里的“客观辩证法”是指“事物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指“思维的辩证法”。至于认识的辩证法”和“实践的辩证法”,则未作出明确归属。对于这种区分,人们常常提出疑问:事物本身是否存在与辩证法相对待的形而上学?思维的辩证运动是不是主观的?认识的辩证运动和实践的辩证运动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的论述表明,无论是外在于思维的物质世界还是人类思维本身,无论是思维反映存在的认识运动还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它们自在地都是辩证的运动过程。他主要是在四重意义上说明辩证法的自在性的。  相似文献   

3.
在本刊的上一期里,我们发表了《开展中国哲学范畴的研究》的评论员文章,希望哲学史界重视中国哲学范畴的研究工作。开展中国哲学范畴的研究,把握中国哲学范畴的形成、演变以及各范畴之间的相互联系,这对弄清中国哲学的发展规律,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哲学范畴的发展不是自身的推演,而是根源于各个历史时代的社会实践。这里我们发表金春峰同志的《从范畴看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发展及其规律》,作者通过中国哲学史上“和”、“反”、“斗”、“合”、“分”等范畴的形成、发展及其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研究,探索中国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规律。这是一种新的尝试。研究中国哲学的范畴,是一个重要课题,其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我们欢迎大家从不同的方面撰写论文。  相似文献   

4.
中国有着辩证思维的历史传统。这一传统在古代的中国又可分为三大思想系统;一是以《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为代表的儒家辩证法系统。二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辩证法系统。三是以中国佛学为代表的佛家辩证法系统。这三大辩证法系统都讲对立统一的学说,但各自又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一般来说,儒家的辩证法尚“动”,道家的辩证法主“静”,这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 ,它是同一性的一种状态 ,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协调、平衡、秩序和合乎规律性特征。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伦理学中 ,通过对道德形成、道德选择、道德与利益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等的论述 ,表现出丰富的辩证和谐思想。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亚里士多德关于“和谐”的辩证思想 ,对于我们深刻理解辩证“和谐”范畴 ,保证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相互和谐 ,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中庸范畴主要是道德范畴,但又包含着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它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值得通过批判地改造而被继承下来。毛泽东是从哲学范畴上对中庸的合理性加以肯定的。他从难物辩证法的高度对中庸的内容进行新的解释,保护其合理方面,指出其局限性方面,从而赋予中庸以新的意义,并把中庸这一道德范畴拓展为一般哲学范畴,变成一个重要的哲学思维方式。 1、毛泽东以质量互变律的原理为指导,指出中庸的内涵是要求人们“去肯定事  相似文献   

7.
《艺概》风格论的阴阳辩证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军海 《周易研究》2004,1(3):73-80
对于<艺概>一书中的辩证精神,学术界一般习惯于用我们所掌握的辩证法去分析,而未注意中国自<易经>而来的辩证精神的特质.本文从成中英教授对中西辩证精神之差异的分析入手,以<艺概>中的风格论为主,对其中的"阴阳辩证法"作了一番讨究,意在指出:<艺概>中的辩证精神是自<易经>而来的"阴阳辩证法"的精神,而非西方自柏拉图始,完备于马克思的"冲突辩证法"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R.海斯是目前西德反辩证法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基本观点是“辩证法中没有真理”,辩证法违背形式逻辑与科学思维。这里译出的是他的《辩证法的本质与形式》(1959年科伦——柏林版)第四章第四——七节(第四节节译,第五、六、七节全译)。作者歪曲哲学史的真面貌,否认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批判的、革命的性质,竟然认为黑格尔、克尔凯郭尔与马克思有同一种辩证法。作者给辩证法捏造了三个“操作原理”,即否定、矛盾和程序,说由否定活动产生出矛盾,矛盾两方综合为统一,如此类推,构成辩证运动的程序。作者将这三个“操作原理”归结为一个公式,即正反合三段式,说这个公式是“死板的和勉强的,毫无趣味的和不结果实的”。  相似文献   

9.
一、辩证理性提出的背景、特征与内涵萨特后期认同并接受了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但他认为这种辩证法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发展到斯大林模式的辩证法后,更需要予以反思和纠正,否则它是不合法的。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提出了辩证法的合法化(可理解性)问题,就是针对斯大林模式的辩证法的反思:批判经验在我们  相似文献   

10.
韩庆祥 《哲学研究》2022,(2):15-25+128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研究关于事物、知识之“总联系”,使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以终天年,呼唤新哲学的诞生。这种新哲学首要指唯物主义辩证法,即区别于思辨哲学的辩证哲学,它具有总体性,即批判性、现实性、实践生成性、历史性;唯物主义辩证法也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只有确立唯物主义辩证法,才会确立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进而确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三者相对不同,但在把握事物发展一般规律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上,都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存在形式。就回答思维和存在关系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也具有哲学性质,但就思维和存在区别而言,他们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既不是只满足于“抽象的思维”“感性的直观”的旧哲学,也不是辩证哲学本身,而是辩证哲学的存在形式。他们的新哲学介于“超验”和“经验”之间。需要重新理解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体性,它贯穿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学说中,关乎他们学说的整体性质。  相似文献   

11.
道教“美—恶”辩证论王知非道教美学的哲学基础,无疑建立在先秦道家哲学之上,而道家哲学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朴素辩证法特征。这就使道教美学带有先天的、“遗传”的辩证因素。道教哲学又十分重视吸收上古的辩证思想因素(如《易》),且在汉魏以后多次与外来的宗教辩证思...  相似文献   

12.
(一)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是列宁曾经多次强调过的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法排斥形而上学的抽象思维,要求辩证的具体思维。正是这种辩证的具体思维,引导我们回复到具体,把握住具体真理。  相似文献   

13.
所谓辩证矛盾,就本体论说,是客观世界本身的对立统一,亦即客观辩证法,就主观思维论,它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思维、认识固有的对立统一,亦即主观辩证法。恩格斯说:“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胡克的《理性、社会神话和民主》一书的第十一章。作者企图从实用主义观点出发,集中地、系统地攻击一切关于社会历史的辩证法观点,首先而且主要是攻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辩证法观点。胡克首先把辩证法的各种意义归结为:(一)“作为存在的变化的范型”的辩证法,(二)“作为一种了解变化的方法”的辩证法。在前一总的概念之下,又细分为(1)“作为摆动节奏的辩证法”,(2)“作为斗争的辩证法”,(3)“作为历史的相互作用的辩证法”。在后一总的概念之下,又分述了(1)“作为相互联系的辩证法”,(2)“辩证法和整体论”,(3)“辩证法和调查研究”,(4)“辩证法和命运”等四个问题。接着还提出了(三)“辩证法中的意义和无意义”,(四)“辩证法和双重‘真理’的学说”这样两个问题。文中除主要攻击马克思主义之外,还攻击了黑格尔和斯宾格勒等人的观点,但其目的无非是企图借此来根本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其主要手法,就是把经过实用主义歪曲的“科学方法”来和辩证法相对立,认为在“现有”的“科学方法”之外提出辩证方法不仅是“无意义”的,而且会导致“双重真理”的学说,而实际使科学真理服从于“信仰的真理”。胡克道出其最终目的就是想使辩证法“沉沦于废止的古语之中”,即企图根本消灭辩证法,以便否定按照辩证法发展的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维护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P.莱蒙认为,恩格斯的辩证哲学是根据“意识形态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而在科学上是个失败。为了证明他的这一观点,作者竭力贬低恩格斯对科学辩证法所作出的贡献。在他看来,似乎恩格斯对哲学史上的辩证哲学家,除了黑格尔以外,十分无知。此外,作者把恩格斯关于“运动着的物质的永恒循环”这一光辉观点歪曲成为“永恒反复”,从而把恩格斯同反辩证法的敌人尼采等同起来。作者还硬说恩格斯只是简单地把黑格尔“颠倒”过来,从而陷入了经验主义,此外,他又指责恩格斯把“意识形态命题当作理论”而向唯心论求救,胡说什么辩证法三定律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新教条和自夸为科学终极的新神秘主义”。总之作者认为,辩证法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因为或者要唯心主义,那就要辩证法,或者要唯物主义,那就不要辩证法,二者不可兼得。这种立场代表了西方一部分资产阶级哲学家力图把唯物主义和弁证法割裂开来的企图,其实质还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完整性。  相似文献   

16.
矛盾问题可说是逻辑学者与辩证法学者所关心的“永恒的主题”,但两者的着眼点却截然不同。形式逻辑学者视“(不)矛盾律”为命根子,不遗余力地排除自相矛盾,相反,辩证法学者却从对辩证矛盾的分析中得到了无穷的乐趣,因为把握住“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就等于抓住了辩证法的核心。那么,这两种观点真是势不两立的吗?  相似文献   

17.
1988年乌杰同志出版了他的重要著作《系统辩证论》(人民出版社1991年再版),从系统论的角度对对立统一规律的流行表述提出不同的看法,他主张用“差异的协同”代替“一分为二”作为对立统一规律的概括和宇宙根本规律的表述。1993年5月王仲同志发表了《世界的根本规律到底是什么?》的论文,批评乌杰同志的“系统差异现具有很明显的机械唯物主义色彩”(《哲学研究》1993年第5期,第13页,以下凡引该文只标页码),又说“乌杰同志的系统辩证论,从根本上抛弃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性”(第19页)。由于这个讨论涉及到对立统一规律的表述和对立统…  相似文献   

18.
“斗争”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范畴。作为哲学范畴它不同于政治用语,包含极为广泛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从古希腊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赫拉克利特,到德国唯心主义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再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从不同角度和深度论述过“斗争”的意义。“斗争”概念在辩证法史上的演化过程,反映了人类思维对客观事物之辩  相似文献   

19.
曹聪 《世界哲学》2020,(1):45-54,160
《巴门尼德》的主题是形相论(理念论)与辩证术,柏拉图式辩证术问题与他应对智术师运动及其背后的前苏格拉底“存在之战”直接相关。本文考察柏拉图改造修辞术为辩证术的过程和哲学意义,以此定位形相与辩证术的位置。《巴门尼德》的形相论批判和辩证术展示指向共同的目的,即呈现逻辑推理与范畴描述对于人类认识存在的作用及限度,并由此凸显辩证术对于哲学探究新路彳圣的意义,这篇对话传达了柏拉图对人类认识与存在之问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界对马克思辩证法的当代理解经历了四种范式 :“本体论的辩证法”、“认识论的辩证法”、“实践论的辩证法”和“生存论的辩证法”。我们要追问的是 :生存论转向作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一种趋向 ,为什么现代西方哲学在其中倾向于拒斥甚至否认辩证法 ,而我们却能够对马克思哲学作出生存论的辩证法解释 ?何以言说马克思哲学区别并超越于现代西方哲学 ?回答上述问题的关键是确认马克思视域中的“生活世界”概念 ,辨析马克思视域中的生活世界与现代西方哲学家视域中的生活世界的区别 ,澄清现实的生活世界与马克思辩证法的关系 ,追寻辩证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