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新康德主义的产生和流传概况新康德主义最早出现于十九世纪五十——六十年代的德国。早期新康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朗格(1828—1875)描述当时的情景说:“象一支溃败的军队四处寻找坚固的场所,希望重新集结队伍一样,在哲学界到处响起了‘回到康德那里去’的呼声。”1865年,早期新康德主义的另一代表李普曼(1840—1912)出版了《批判的论述:康德和模仿者》中,正式反复提出“回到康德那里去”这个口号,它标志着新康德主义这个  相似文献   

2.
当代新康德主义研究述介毛怡红新康德主义是一个哲学流派。它起始于19世纪50——60年代。在本世纪初一跃成为德国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潮。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始,随着现象学、存在主义等其它哲学流派的兴起,新康德主义逐渐走向低谷。由于新康德主义不仅是教授们所积极倡导的学院哲学,它还渗透到当时德国社会政治运动及文化思想领域中,因此,人们又称这种哲学现象为新康德主义运动。一、新康德主义研究的历史沿革虽然新康德主义在哲学史上,曾经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批判.但是,系统地研究和评价它却是近年来的事。本世纪50——60年代,随着德国哲学向科学理论.新实证主义及分析哲学的突然转向,新康德主义在德国一度遭到冷遇。一些重要的哲学史著作.如施太格缨勒的《当代哲学主流》对它几乎只字不提。而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卢卡奇则认为.新康德主义作为一种教授思想体系对哲学发展无任何意义①。布洛赫则在谴责新康德主义对康德思想歪曲的同时,把它仅仅看作一种国家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尽管他本人曾就李凯尔特的认识论做博士论文).认为其认识论上提出的问题只是一定党派利益的产物②。70年代末以来,德国哲学界对科学理论及文化哲学问题的普遍关注重新点燃了研究新康德主义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理解康德就意味着超越康德",这句话对于德国观念论、新康德主义以及海德格尔来说都是适用的,但德国观念论是在康德的思想道路上超越康德,新康德主义与海德格尔则可能是在重建康德。海德格尔对新康德主义的批评以及与卡西尔在达沃斯的交锋都是源于他们各自对康德哲学核心问题的不同理解,本质上还是由彼此不同的哲学立场所决定的。具体而言,是新康德主义的知识论立场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立场,以及由此而来的对康德哲学知性与逻辑的强调,或者是对康德哲学感性、有限性以及先验想象力的重视。不过,在卡西尔与海德格尔之间,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他们思想对话的交汇点,而这恰恰是他们在达沃斯之后可以继续对话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一、哲学的时尚与进步新康德主义始于上世纪末的德国,衰于魏玛时期,亡于纳粹时代。本文旨在考察新康德主义的消亡是否合乎情理。  相似文献   

5.
在那些从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哲学总潮流中分出来的为数众多的流派中,新康德主义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作为唯心主义资产阶级哲学流派之一的新康德主义,产生在19世纪70年代的德国。受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全力支持的新康德主义,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获得了特别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孙冠臣 《世界哲学》2007,56(3):47-55
海德格尔与新康德主义的关系研究将揭示出新康德主义对海德格尔的影响,以及海德格尔对新康德主义的批判和超越,而这种影响和批判的关系在海德格尔与新康德主义对康德的不同阅读和解释上得到了更好的体现。本文将主要依据海德格尔的文本,以新康德主义的代表人物拉斯克、李凯尔特、科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揭示出海德格尔与新康德主义之间的渊源。  相似文献   

7.
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主要流派,如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实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等等,都用它们的历史哲学理论来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抗。因此,在现代思想意识斗争中,批判现代资产阶级的历史哲学显得十分必要。 新康德主义的历史哲学理论应以弗赖堡学派的观点为代表。弗赖堡学派以德国弗赖堡大  相似文献   

8.
新康德主义     
新康德主义一词,是用来说明1870年至1920年间,遍及全德国的一种多少有些相似的哲学活动;它们都强烈地反对非理性主义与思辨的自然主义,确信只有回到康德的方法与精神上去,哲学才可能成为一种“科学”;除此之外,它们没有多少共同之处。这些哲学活动是实现了康德的预言,即一百年内他的哲学会得到复兴。由于康德哲学的复杂性与内部矛盾,新康德主义者从哥尼斯堡的圣人那里取来的经并不一样,他们主张不一,众说纷纭。到十九世纪末,新康德主义者之间,和在其初期第一代的康德主义者活  相似文献   

9.
“世界是我们所理解的世界”,这是报纸上一篇论文的标题,也是近年来颇为一些人推崇的一种所谓新观点。可是,每当我见到这种观点,不仅没有什么新颖感,反而往往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康德、新康德主义和形形色色的不可知主义。众所周知,康德是承认客观世界的,但他认为那不过是“自在之物”,人们只能依靠逻辑推  相似文献   

10.
康德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它来源于对牛顿经典物理学和休谟怀疑论哲学的冲突的调和。康德借助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说来解决这一问题,这形成了康德先验主义的根源。同时,为了确保自由的不可侵犯,康德引入了不可知的物自体。物自体是康德自由概念和道德哲学的本体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董尚文 《世界哲学》2009,(3):116-123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因罗马天主教延的号召和支持而不断出现的新经院哲学本质上是传统托马斯主义的复兴。麦利切尔首创的“先验托马斯主义”是新经院哲学中既引人注目而又倍受争议的一种新思潮,它致力于托马斯主义与康德先验哲学的对话,并努力将两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从而对托马斯主义进行了先验转向之处理。本文在介绍先验托马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麦利切尔对知识论进行的历史检视和方法论反省的基础上,重点阐述麦利切尔在知识论上对托马斯的形上批判与康德的先验批判进行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的德国现代哲学中,尼古拉·哈特曼(Nicola Hartmann,1882—1950)是一位尚未被广泛关注但又值得认真重视的哲学家。他所建构的新存在学(neue Ontologie),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特别是近代以康德为代表的主体建构论、使哲学重新回归客观主义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对其新存在学的认识论观点作一简要论述,以具体说明这种重要作用。一哈特曼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他曾师从著名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的代表柯亨和那尔托普,而其最初的著述属于传统经典哲学领域,并表现出新康德主义的倾向。1912年开始,哈特曼以认识论为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E.卡西尔和M.海德格尔在瑞士达沃斯进行的一场辩论的整理稿,集中体现了以卡西尔为代表的新康德主义和海德格尔在对康德哲学的不同解释中所生发出来的对于自由、有限性、客观性、真理和哲学的本质等问题的不同观点。这种面对面的辩论,一方面充分展现了新康德主义和海德格尔哲学的差异、冲突和某种共同的东西,另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对这些哲学基本问题本身的理解,并深化对康德哲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当代德国新康德主义研究述介(续一)毛怡红四、关于古典新康德主义中的马堡学派在如何评价古典新康德主义的马堡学派与西南学派的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可以说基本一致。关于马堡学派,研究者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1.纯粹的逻辑方法论。马堡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把康德的先验方法论作为批判哲学的根本思想,认为认识论就是要阐明知识的逻辑基础前提,因而认识即是纯粹的方法论。马堡学派这一思想明显的反心理学因素被研究者重视。赫尔茨海指出:"在康德认识论中,科学事实的逻辑概念包含了某种心理组织过程(这种观点对认识心理学有重要影响),例如先验统党的作用,从而使认识批判常常公开地陷入与心理学的内在意识相混淆的危险中。......在马堡学派看来,认识批判的可信性取决于排除认识中的实证的或经验的心理学因素。在此,这两方面的特征是统一的:主体意识概念的无本源性及康德直观与思维二元论的消融"①。在这里,马堡学派的两个主要代表人物柯亨和那托普的思想被看作是有差别的。其根本分歧在于,"起源"抑或"综合统一"是逻辑的基本原则。赫尔茨海与夫拉赫在大量尚未发表的材料、文献(如,那托普的《普通逻辑导论》1914年,《人性范围内的宗教》,《普遍心理学》19  相似文献   

15.
“日益巧妙地伪造馬克思主义,日益巧妙地把各种反唯物主义的学說装扮成馬克思主义,这就是現代修正主义在政治經济学上、策略問题上和一般哲学(认識論和社会学)上表现出来的特征。”列宁的这段話,一针見血地指明了瘋狂地进攻馬克思主义的形形色色的修正主义者所慣用的手法。在哲学上,老修正主义者伯恩施坦之流追随在资产阶级哲学教授的屁股后面,主張“回到康德去”,主張把馬克思主义和康德主义結合起来,用康德主义来“补充”馬克思主义。俄国的修正主义者波格丹诺夫之流則主張把馬克思主义和馬赫主义結合起来,把社会主义和宗教結合起来,用馬赫主义来“补充”馬克思  相似文献   

16.
作者认为当代康德主义的正义理论旨在改进康德正义理论,克服其在康德正义理论中看到的问题。然而,康德主义者对康德的批评恰恰是康德主义正义理论所遭受的批评。本文考察这些批评是否同等地适用于康德主义理论和康德的理论,并指出两种理论所依赖前提之不同。同时,本文将论证康德主义理论使用了大量的理想化预设,这意味着它们无法被充分证成,当代康德主义者改进康德正义理论的努力是不成功的,而回到康德却能够提供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17.
探讨康德伦理学与后果主义的关系,乃至探讨是否存在一种康德式的后果主义,是当代英语世界康德伦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卡米斯基和帕菲特提出的康德式后果主义都产生了较大的争论和影响。卡米斯基通过把康德伦理学划分为基础理论和规范理论两个层面,指出从康德义务论的基础理论可以发展出一种规范的后果主义。帕菲特通过改造康德的普遍法则公式,并结合契约论和规则后果主义的相关要素,建构了一种康德式的契约论后果主义。这两种理论虽然都以不同的方式偏离了康德伦理学的原初立场,但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当代康德伦理学研究的现状及其与后果主义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认知建构主义是植根于古希腊的一种现代认知方式。认知建构主义对于康德、对于整个德国观念论是重要的,而且对于当前认识论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就康德而言,康德的批判哲学应被理解为一种建构主义,因此是对所有形式的表象主义的反驳。  相似文献   

19.
马里翁的被给予性原则是其现象学的根本原则,他在新康德主义与现象学的被给予性问题传统下,批判性地提出了被给予性原则.而要理解这一原则,首先要澄清其现象学中被给予性与现象的间隔问题,这一"间隔"根本上处于新康德主义的"被给予性与存在者之间隔"这一问题域中.该间隔指出了自身给予与自身显示的不对等性,而这种不对等性产生的根本原...  相似文献   

20.
康德主义伦理学被怀疑论者看作一种心灵-独立的实在论,并因此遭到它的批评。实在论者则把康德主义伦理学作为一种心灵-独立的实在论加以辩护。科斯嘉承继并推进了罗尔斯所实现的康德主义的元伦理学转向,在回应对康德主义外在实在论批评和辩护的同时,提出了一种建构主义的程序实在论,并把它作为一种内在的实在论加以辩护,完成了道德实在论的内在转变。但是这种康德式建构主义却面临着这样一个困难,即它作为一种内在的实在论同时是一种非认知主义。从理论的融贯性来看,与这种康德式内在实在论相适合的应是一种康德式内在认知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