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自我认同涉及的是个体如何对待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其内核是自我人格的同一性,这种人格同一性反映了个体的自我完善和道德精神境界。自我人格同一性的本质是自我真实性,其要旨在于,使个体"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自我认同中的自我反思及其持续展开,使个体成为一个具有道德反思能力的主体。自我真实性与道德反思能力,是个人品德的重要构成因子。  相似文献   

2.
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概念,但至今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通过对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不一得归因分析,指出了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应关注的几个范畴,进而提出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本质上,它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1)最基本的层面,即ego-idernity;(2)个人同一性;(3)社会同一性。  相似文献   

3.
自我同一性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郭金山  车文博 《心理科学》2004,27(5):1266-1268
自我同一性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这一概念自提出后就面临着概念澄清的问题.尤其是与相关概念的边界划分问题。因此.要把握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就需要对与自我同一性相关联的概念进行辨析。这主要涉及到(1)自我与同一性;(2)自我同一性与自我概念;(3)自我同一性与个人同一性、角色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  相似文献   

4.
安秋玲 《心理科学》2007,30(4):895-899
本研究以小学至高中阶段的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使用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测量的标准化问卷,对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其中,初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同时,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在不同领域问表现出发展不同步的现象,人际关系领域发展比意识形态领域较早;另外,自我同一性发展受地区、性别角色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536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考察了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与亲子依恋、因果取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良好的亲子依恋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形成,使大学生更可能处于同一性获得状态,避免同一性扩散。除直接影响外,亲子依恋以因果取向中的自主取向和非个人取向为中介对同一性状态产生重要的间接影响,从而揭示了亲子依恋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挥影响的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拟探讨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和道德同一性的调节作用。对769名大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1)社会排斥与网络偏差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控制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控制和道德同一性均与网络偏差行为呈显著负相关;(2)社会排斥对网络偏差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且自我控制在这一关系中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3)社会排斥对网络偏差行为的直接预测作用以及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均受到道德同一性的调节,且这两种效应在道德同一性水平较低的群体中都更为显著。本研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明晰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发生机制,而且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预防和干预还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美国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H.Erikson)在其人格发展理论中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理论,认为同一性的问题是青少年的核心问题。这为我们了解和研究青少年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本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确立失败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生涯发展辅导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按随机和匹配的原则,将235名大学生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实验组大学生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生涯发展辅导,对照组大学生在自然状态下发展。采用加藤厚编制的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测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观察生涯发展辅导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水平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536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大五"人格、因果取向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五"人格和因果取向均是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重要预测因素,能在较大程度上解释大学生所处自我同一性状态(特别是同一性获得状态和扩散状态)上的差异;(2)因果取向在"大五"人格对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影响中起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修订的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同一性风格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1233名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考察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发展特点以及父母教养权威性、同一性风格和自我同一性状态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从初中到高中,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状态表现出前进的发展趋势,高中和大学阶段处于四种同一性状态的人数比例不存在明显差异;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多地处于同一性获得状态;父母教养权威性既对同一性状态有直接预测作用,又以同一性风格为中介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1.
自我同一性状态对时间透视体验的结构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郑涌  黄希庭 《心理科学》1998,21(3):201-204,200
用自编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和时间秀视体检量表对641名大学生时间透视的心理结构关系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在自人达成型与扩散两种没的同一性状态下,不仅对过去、现在、预期未来和理想未来的时间体验上均有积极与消极之分,而且在各种时间体验之间的结构关系上,前者的结构更为清晰,后者更为混乱,从而初步证实了自我同一性状在时间透视体验中的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探讨了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人格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关分析发现,不同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与不同的人格特征相联系,呈现不同的人格特征,四种自我同一性状态在每一人格维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在成熟、高级的自我同一性和低级的自我同一性之间人格特征的差异更大。研究进一步证明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大学生发展追求的核心主题,它标志着人格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从网络同一性实验与自我同一性间关系的分歧出发,提出相应的理论模型,考察网络社交倾向的调节作用及强迫性网络使用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网络同一性实验量表、自我同一性实验问卷以及强迫性网络使用量表对275名大学生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1)网络社交倾向对网络同一性实验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对于线下社交倾向的大学生,网络同一性实验对自我同一性有消极预测作用;但对于线上社交倾向的大学生,中等程度的网络同一性实验会积极预测自我同一性的发展;(2)强迫性网络使用在网络同一性实验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总之,网络同一性实验整体上不利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但若把握好"度"也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叙事取向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君  李焰  李祚 《心理科学》2012,35(3):730-734
自我认同的发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今后的社会适应关系密切。本研究用叙事取向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自我认同进行干预。结果发现,叙事治疗强调的好奇、尊重、珍惜的态度,为成员创设了安全、温暖、支持的团体氛围;外化和解构使成员与问题拉开距离,探讨问题的影响力;寻找并丰厚特殊意义事件,让成员看到自身的正向力量和资源;局外见证人团队,进一步巩固成员身上的正向力量。结论:叙事取向团体辅导是促进大学生自我认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采用自我同一性地位测定量表与自编中国大学生存在焦虑量表,以730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中国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存在焦虑关系。结果发现:(1)自我同一性中现在投入、将来投入愿望维度与存在焦虑显著正相关,过去危机与存在焦虑无显著相关。(2)不同类型的自我同一性地位大学生存在焦虑差异显著,其中自我同一性扩散型大学生的存在焦虑最高,自我同一性早闭型大学生存在焦虑最低。(3)自我同一性中过去危机、现在投入和将来投入愿望都能对存在焦虑产生显著预测力,但现在投入的负向预测力最为明显。相对于存在焦虑其他维度,自我同一性各因子对无意义与空虚焦虑的预测力最大。  相似文献   

16.
工作非一成不变。即使组织借助工作设计设定了特定职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员工也会出于维护积极自我形象、控制感和与人建立联结的核心需求而开展工作塑造——主动调整对工作的认识、工作任务和人际交往——从而获得自我价值感和意义感。尽管工作塑造的前因后效研究已较充分,但较少研究触及自我认同这一核心。鉴于此,本研究以自我认同理论为主线,探寻当个体面临重大外部挑战时,如何通过自我提升与自我防御两种机制应对环境变革,进而借助工作塑造及工余塑造完成自我认同的重构。通过4个研究探讨消除自我认同威胁作为自我防御机制,把握自我成长机会作为自我提升机制,揭示工作环境重大变革激发个体自我塑造行为的中介机制;基于压力应对的认知评价模型,探讨个体特征在初级评估阶段,组织情境特征在次级评价阶段的调节效应;开展现场干预研究,探讨结合自我建构进行工作塑造的效果。本项目将工作塑造和自我认同重新连结起来,构建了工作环境变革情境下个体自我塑造的双路径模型,以望对两个领域均有贡献。  相似文献   

17.
Current models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suggest that self-identity guides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retrieval. Further, the capacity to recall the past and imagine one's self in the future (mental time travel) can influence social problem solving. We examined whether manipulating self-identity, through an induction task in which students were led to believe they possessed high or low self-efficacy, impacted episodic specificity and content of retrieved and imagined events, as well as social problem solving. Compared to individuals in the low self efficacy group, individuals in the high self efficacy group generated past and future events with greater (a) specificity, (b) positive words, and (c) self-efficacious statements, and also performed better on social problem solving indices. A lack of episodic detail for future events predicted poorer performance on social problem solving tasks. Strategies that increase perceived self-efficacy may help individuals to selectively construct a past and future that aids in negotiating social problems.  相似文献   

18.
为考察网络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其内在心理机制—自我同一性状态的中介作用,采用问卷法对2634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网络社交媒体使用无法直接预测青少年生活满意度,但可以通过自我同一性状态这一中介变量产生间接影响;(2)网络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双重作用,既能通过加强成就型自我同一性状态提高生活满意度,也可以通过增强弥散型自我同一性状态进而削弱青少年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自传记忆是个体对过去生活事件的记忆, 是自我系统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基础, 对维持自我同一性和连续性具有重要意义。自传记忆的形成是一个建构过程, 依恋可能通过概念性自我系统和工作自我目标系统两种途径影响自传记忆的加工。依恋与自传记忆加工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体依恋特征及亲代依恋特征分别与自传记忆客观性特征、现象学特征、叙事特征及重构特征之间的关系。未来研究应聚焦依恋影响自传记忆加工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增加不同社会文化情境、不同发展阶段亲代依恋特征和子代自传记忆加工的相关研究, 并使用启动范式、静息态成像技术、感知相机等变量控制更加严格、更具生态效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