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1 毫秒
1.
目前学界多将荀子的《天论》篇解释为一篇有关宇宙观、自然论的哲学文本。但实际上,《天论》中的"论天"实际是为了"论人",尤其是论述人间政治秩序的治理。所以,应当将之还原为一篇政治哲学文献。而此篇文献要论述的就是礼义作为治道的政治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清儒毛奇龄提出,《太极图》的第三层图,窃自于《周易参同契》之"三五至精图"。这一说法目前无法从版本学的角度予以验证。对此问题,我们试图从比较《太极图》与《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这三部著作对于"三五"思想的不同表述入手做出回答。我们认为:首先,毛奇龄在论证《太极图》与《周易参同契》在"三五"思想上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时,误将《悟真篇》的表述等同于了《周易参同契》的说法,论证极不严谨。其次,《太极图》的第三层图对五行思想的表述,与《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对"三五"思想的表述,均有所不同。再次,《太极图》的第三层图与《太极图说》中"五行一阴阳也"的表述一致,从而体现出相当的原创性。从这个角度判断,我们认为《太极图》当出自周敦颐本人之手,与道教思想并无直接性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3.
《管子》与《荀子》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管子》和《荀子》是先秦的两部重要典籍,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学术价值,本文对《管子》和《荀子》从天论,王霸,礼法,群臣,心术和富国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二者的联系和区别,作者认为以《管子》为代表的管子学派对荀子有着深刻的影响,《荀子》包含着对《管子》思想的吸收和扬弃。  相似文献   

4.
探讨《荀子·礼论》是研究《荀子》专篇思想的重要尝试。《礼论》一篇可划分为三小节,分别讨论"礼养""礼文""丧礼"三个论题。礼养与性朴是篇中最值得重视的两个观点。荀子认为,礼的确立是为了养护人的欲望,欲望是正面的而不是负面的。礼的意义和目的是"养",养欲、养情、养德。篇中"性者,本始材朴也"的说法表明,人性原初既不是善、也不是恶,而是质朴的。这与《性恶》的观点非常不同。《性恶》与《礼论》在人性的说法、性伪关系、礼与情欲关系上都存在尖锐的对立,而性朴的思想在《性恶》外的《荀子》其他重要篇章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所以,《性恶》不是荀子本人所作,荀子是性朴论者而非性恶论者。  相似文献   

5.
荀子在《正名》篇中对性的涵义作了界定,但后世学者对此误解颇多。杨倞和王先谦没有说透,而傅斯年、徐复观等人的解释则有偏差。把荀子的人性论及与之密不可分的天论、圣人论,放在先秦儒家性命思想演进的整体脉络中考察,便会发现其说有着不可替代的贡献。同时,其说也有无法弥补的缺陷,并最终导致了对自身贡献的遮蔽。  相似文献   

6.
徐晓鸿 《天风》2018,(1):26-28
《一神论》这份出土于敦煌的秘笈,由三篇经文组成,经过日本学者羽田亨(1882-1955)的考证,该经卷的顺序应该是:《喻第二》、《一天论第一》和《世尊布施论第三》,1918年刊布,经文书写在黄色麻纸上,全卷长640厘米,宽25.4厘米,其中第二与第一的次序弄反了,这可能是抄写者的疏忽造成的,也可能是装裱者大意造成的。《喻第二》有60行,  相似文献   

7.
马王堆帛书《系辞》中的“马” ,其义同于“数”。根据《素问》的记载 ,“数”是人中之阴阳 ,“象”是天地之阴阳。这与帛书《要》篇中将《易》归于“人道”的说法相通。另外 ,据秦汉时代的流行观点 ,伏羲画卦的传说也与人道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8.
“法天而行”:董仲舒天论新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儒领袖董仲舒的天论不是源自孔子原生儒家 ,而是来源于墨家思想。天是一把“双刃剑” ,既对君王地位的巩固有利 ,又对君王权力存在着强有力的制约。如何实现对君王权力的有效制约 ,这是董仲舒天论的终极目的。董子天论的文化史意义主要表现于 :(1 )将仁义忠孝等伦理观念纳入天人系统中 ;(2 )自董子以后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 ,成为一不可移易的深层文化心理 ;(3)董子天论丰富了儒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精神 ;(4)董子天论使大一统观念真正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9.
正《庄子·天下》篇曰:"《易》以道阴阳。"阴阳确实是《周易》的核心观念。在《易经》中虽然没有明确使用阴阳的概念,但阴阳的流行与转化确实是《易经》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思想。阴阳概念至晚在西周时代已经出现并流行。《尚书·夏书·禹贡》有"至于岳阳""岷山之阳""南至于华阴"的说法。阳为山之南,阴为山之北。《尚书·周书·周官》更有"论道经邦,燮理阴阳"的说法。《诗经·大雅·公刘》曰:"既景乃岗,相其阴阳。"至西周末年,  相似文献   

10.
《轻重篇》断代问题众说纷纭,争论颇多。本文分析了各种《轻重篇》成书说法的依据,并一一进行了辨析,指出部分依据的不当之处,特别对马非百先生的部分观点和依据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并初步得出《轻重篇》的成书年代绝对不会晚于汉武帝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对董仲舒只讲阴阳不讲五行、而《春秋繁露》大讲五行,所以《春秋繁露》并非董仲舒所作,至少《春秋繁露》中的"五行诸篇"有问题的说法在哲学上和逻辑上进行了辩论,认为在讨论《春秋繁露》的文献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一种以思想理路论真伪,以逻辑推断代替文本考证的倾向。单纯的文献考证也存在自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究天人之际"系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永恒母题。荀子的思想大厦亦以其天人论为根基。荀子认为:"天道有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制天命而用之",实现人的自我长养,进而通过践行礼义而成为圣贤,在德性人格上达到"与天地参"的境界。荀子的天人论是"天人之分"与天人相系的辩证统一,既反对畏天、慕天、"错人而思天",又反对"天人二分",人定胜天,让天与人的价值皆得以彰显,避免了天与人的"互役",形成友好型伙伴关系,可谓之"天人并立"。荀子在《天论》篇中完成了"天人并立"思想的逻辑证成,并将其贯穿于"性恶论"(自然维度)和"礼论"(文化维度)之中,成为荀子天人论的思想内核。本文通过分析天论、性恶论和礼论中的人学意蕴,让"天人并立"这一伟大思想显豁起来,从而让我们对荀子思想有一个更加深刻系统的把握。  相似文献   

13.
<正> 一、《论语》一书的撰者与编纂方式《论语》的撰者与编纂方式近来日本方面比较出色的研究不外藤塚邻说(弘文堂刊《论语总说》)、武内义雄说(岩波书店版《论语之研究》)、以及津田左右吉说(岩波版《论语与孔子思想》)三者。这三说各有特点。藤塚的说法随明代罗喻义与清代崔述之说,认为:(一)论语一书分上论十篇与下论十篇,下论十篇中前五篇与后五篇又互有不同。(二)从《论语》诸篇性质上说,全部二十篇各具特征,下论的后五篇中新异的成分尤多。(三)二十篇依次可看出有由精向粗发展的趋向,对编者的苦心孤诣给以高  相似文献   

14.
传统说法认为,人道教化是孔子的主流思想,但竹书《鲁邦大旱》、帛书《要》篇等出土文献的发现,表明孔子晚年出现了神道设教的倾向。孔子继承春秋以来的贵族礼文化,以人道教化弟子。但对于传统贵族与小人的失礼行为,诗书礼乐并不能完全起到教化作用,神道与巫术作为人道教化的补充,在孔子晚年被纳入到儒家思想中,就成为孔子思想发展的必然。但《鲁邦大旱》、《要》篇蕴含孔子神道设教思想的简帛文献并没有流传下来,以至于孔子的神道设教思想长期被遮蔽。这种历史失忆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早期儒家价值选择的结果。墨子对儒家虚设神道设教的批评,孟、荀有意回避神道设教,都是导致这些文献失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管子》水本原论渊源及其内在矛盾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管子》中的哲学思想,学术界一般注重《心术》上、下、《白心》、《内业》四篇的研究,而对《水地》篇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试从思想背景、思想内涵两方面对该篇作些具体探讨。一、《水地》篇的思想背景尼达姆认为《水地》篇“既吸收道家代表...  相似文献   

16.
《管子》天论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管子》“天”的含义有至上神、自然神以及运行变化有自身规律的自然之天。基于这种认识,天人关系表现为一是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直接的因果关系的“天人感应”;二是人效法、顺从“天道”,利用自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宰自然,这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它在先秦的天论思想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帛书《易传》《衷》篇具有丰富的象数思想,除学者所讨论的"卦气"说外,还包含以下思想:"得中"说,"爻变"说,以及"《乾》《离》同居、《坤》《坎》一体"说等。其中"得中"说与《衷》篇的得名密切相关,《衷》(中)篇篇名即取自于"得中"说的象数学背景。"《乾》《离》同居、《坤》《坎》一体"说不见于通行本《易传》,是帛书《衷》篇独特使用的象数学说。通过对帛书《衷》篇象数思想的挖掘,可以大大深化对《衷》篇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论《文心》的易象思想陈守富《文心》与《周易》关系至密。粗略统计,《文心》上编十篇、下编十二篇引用了《周易》原文或运用了《周易》思想,取有《易经》二十余卦象,涉及《易传》十篇。《周易》是《文心》思想的重要渊源。《文心》主要取《周易》哪些卦象,起了怎样的...  相似文献   

19.
庄子后学中的黄老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子》外杂篇中的《天道》诸篇是黄老之学的作品。《天道》诸篇站在道家的立场,吸收融合儒墨法各家,体现了黄老之学的主要思想特点。“天道”诸篇提出以自然之天为宗的思想,是理解老庄唯心主义如何转化为黄老唯物主义的一个契机。《天道》诸篇提出的因时应物的思想是先秦思想史的精华,是黄老之学的一个基本观点。黄老之学是道家思想转向政治的产物,它所讲的“无为”常与统治术有关,但最明确的提出君无为而臣有为思想的,则是《天道》诸篇。《天道》诸篇是先秦黄老之学发展成熟的反映,充分利用其资料将有利于深入地研究黄老之学。  相似文献   

20.
《吕氏春秋》之《上农》四篇是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农学著作。对于《上农》四篇的思想渊源问题,农史学界充满争议。其实《上农》四篇的思想渊源并不局限于某家某派,而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