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岑国桢 《心理学报》1994,27(3):232-239
个体从众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根据文献,假设有5种原因,以100名8~16岁少年儿童为被试进行测试,反应结果证实了这5种原因。然后,要求上述年龄的400名被试对有关线段长度的和有关道德判断的从众反应情境、就5项原因作主次排序。结果表明:被试认为从众反应原因的主次顺序依次为“多数人更正确”、“表示归属群体”、“为了表示友好”、“为了免受责难”、“图省事不费心”;同时这种总趋势会因被试的年龄不同和从众情境不同表现出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2.
8—12岁儿童道德判断的从众现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众现象的研究内容至今均为感知觉方面的认知,同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只要求被试各别地单独作出判断,故有必要探究群体情境对儿童道德判断的从众的影响。本研究设置四种群体情境,使用三种“后果/意向”式道德故事作刺激材料,被试为8、10、12岁儿童计353名。结果表明,群体情境会使儿童的道德判断发明明显的从众变化,成人权威的群体情境最为有力、小型的和友伴群领袖的群体情境次之、微型的群体情境又次之。  相似文献   

3.
关于我国投资者从众行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剑清 《心理科学》2007,30(2):431-433
由于广大投资者的行为决策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而深入分析从众行为对于投资决策的影响.对于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以及促使投资者形成理性投资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发现:我国投资者从众行为的特征差异可以从信息权威性、关系亲密性、环境一致性、团组压力性、知识充分性、情绪稳定性、专注耐心性、信息敏感性这八个因素进行分析;投资者可分为“从众追风型”、“环境适应型”以及“独立稳定型”三类。  相似文献   

4.
空间位置与从众行为是影响紧急情况下人员疏散的两个重要因素,该研究在于探讨 这两个因素在人们的逃生决策中究竟如何发挥影响作用.研究采用3(空间位置)×4(人数分布)被试内实验设计对随机选取的60名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空间位置和人数分布均对疏散行为有显著影响,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多数人在对逃生出口选择对,距离出口的远近(所处的空间位置)是最先考虑的因素,有少部分人会表现出从众行为,而忽略空间位置.当所处位置在中间时,人数分布成为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这说明空间位置和人数分布影响了人们的从众行为,进而影响逃生决策.  相似文献   

5.
原因调节与反应调节的情绪变化过程   总被引:34,自引:6,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生理心理实验法研究忽视、抑制、重视、宣泄等方式调节负情绪的情绪变化过程,发现忽视有效减弱了主观感受和表情行为,并引起R-R问期更大的增加;抑制不能减弱主观感受,并引起手指脉搏血容振幅更大的增幅;重视增强了主观感受;宣泄增强了主观感受,并相对地减弱了生理激活水平。研究表明原因调节可以更有效地调整负情绪主观感受,反应调节使负情绪成分变化出现“水压模型”式循环动力特点;情绪调节过程实现着情绪在心理适应中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6.
岑国桢 《心理科学》2002,25(1):14-17
为探究我国儿童的内在公正判断/内在公正观,本研究以内在公正性问题为内容,即以“德性良好者的行为终将得到‘幸运’的回报、德性不良者的行为终将受到‘倒霉’的报应”为线索,编撰了8个道德情境故事作为材料,对318名10-16岁中小学生组成的样本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我国儿童具有内在公正观、能作出内在公正判断,其形成约在14-16岁,宽恕心理和概率经验则可能是对其影响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7.
儿童对伤害情境的意图认知与反应倾向关系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儿童对他人行为意图的认知,是如何发展变化并如何影响行为反应?该研究旨在从会认知的角度,探讨6—13岁中国儿童在不同伤害情境中对同伴造成伤害性后果的行为的意图认知和反应倾向特点。  相似文献   

8.
7─8岁儿童数学运算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一、引言儿童数学运算能力的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近二十年来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对儿童解决数学问题时的策略、表征和机制的探讨。心理学的研究还发现生活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解决数学运算时既有共同规则,...  相似文献   

9.
张丽华  杨丽珠 《心理科学》2006,29(2):327-331
依据对儿童自尊结构的研究,发现儿童自尊是由重要感、自我胜任感和外表感三个因素构成。本研究采用表情实验方法,通过个别施测,考察了150名4~8岁儿童在重要感、自我胜任感、外表感三种不同结构情境下自尊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4~8岁儿童自尊总体发展存在非常显著的年龄差异;4岁儿童自尊发展水平最高,5岁儿童水平最低。(2)儿童自尊发展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生发展水平显著高于男生。  相似文献   

10.
王丽  岑国桢 《心理科学》2004,27(6):1310-1313
编撰不同内容、背景和投射情境的故事为刺激材料.以173名7-15岁儿童为被试,探究他们在集体可交流责任问题上的认知、情感、承担倾向的反应。结果表明:我国7-15岁儿童也具有Piaget发现的集体可交流责任观;对它的理解接受在7-9岁之间有明显的变化;对它的情感反应均为消极的体验;对它的承担倾向上7、9岁比11、13、15岁儿童更为明显;一般和角色的两种投射情境、不知道犯过者和不揭发犯过者两种故事背景对认知反应、承担倾向反应有明显影响;声誉损害、财物损坏、人身伤害三种内容对认知反应、情感反应会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3─6岁儿童传递性关系推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三种情境考察被试的推理情况,并试图揭示儿童是怎样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的。结果显示:(1)3—6岁儿童具有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能力;(2)造成我国3—6岁儿童作传递性关系推理失败的原因有二:一是错误理解比较句式,二是没有记住前提;(3)3—6岁儿童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的内部过程不同:小年龄段被试多采用“局部加工模式”,大龄段被试多采用“整体空间加工模式”。  相似文献   

12.
3─6岁儿童层级类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6岁儿童为被试,以7个常见物体种类的图片为实验材料,按概念水平(基本类概念及上级类概念)以及选择图与目标图的感知相似程度(高、中、低)将实验材料分为四种类型,对3-6岁儿童层级类概念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岁幼儿已能按基本类概念标准进行正确的种类匹配;对于上级类概念,3-5岁儿童的匹配能力尚较差,6岁基本达到掌握水平。(2)实验材料的感知相似程度对3-5岁儿童的上级类概念匹配操作有显著性影响,6岁儿童才摆脱了这种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3.
短时记忆提取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崇好  黄希庭 《心理科学》1999,22(4):302-304
该实验操作探测数字在记忆集中的位置来研究短时记忆的提取机制。结果发现:用Sternberg范式研究短时记忆提取机制存在缺限:操作记忆集不能反映被试的搜索过程。该研究显示:短时记忆的提取不是以自始至终或平行扫描为前提。短时记忆的提取机制受记忆集大小的影响较大。记忆集小于3时,短时记忆的提取是系列自中断扫描;记忆集大于3时,短时记忆的提取以记忆项目的痕迹强度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智力落后儿童人格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智力落后儿童由于大脑功能发育障碍,在个性的成熟和发展方面受到一定限制,表现出与正常儿童不同的个性特征。在不同智残程度的儿童中也存在着个性差异。智力与个性发展有密切关系,脑功能受损越严重,对个性发展的影响也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以单字母为刺激材料考察了图形同一性对视觉似动的影响。按照图形同一性、字母顺序及图形位移方向的不同,字母图形分成4类。另外还比较了聚焦和不聚焦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实验中要求被试对字母作左向、右向或来回运动的判断。结果表明似动现象不仅受到刺激间的空间关系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刺激间的图形同一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关于听觉障碍儿童人格的一项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祚山  孔克勤 《心理科学》1997,20(6):509-513
用缺陷儿童人格诊断量表和内田-克雷佩林心理测验对213名听觉障碍儿童进行测查,揭示了听觉障碍儿童人格发展的一些基本状况,以及影响他们人格发展的一些因素,研究表明,听力损失程度、父母是否听觉障碍、以及家庭(城乡)环境等因素对听觉障碍儿童的人格发展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0—16岁儿童自我监控学习能力的成分、发展及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以266名10—16岁儿童为被试,研究了中小学儿童自我监控学习能力的构成成分、发展规律以及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从学习过程的角度将儿童自我监控学习能力划分为计划性、准备性、意识性、方法性、执行性、反馈性、补救性、总结性等八个方面是合理的;儿童自我监控学习能力各方面的水平随其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在10—13岁期间发展较慢,在13—16岁期间发展较快,不同成分之间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随着年龄的提高,自我监控学习能力在儿童学习活动中的可能影响作用开始显著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生阅读不同配图课文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ASL-4200R型眼动仪,采用3×2×2的三因素混合设计,对77名中小学生阅读不同配图课文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1)中小学生阅读不同配图难度课文的阅读成绩、阅读时间等阅读理解指标,以及注视频率、注视点持续时间和眼跳距离等眼动指标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2)中小学生阅读不同配图课文的阅读成绩、阅读时间和阅读速度等阅读理解指标,以及注视次数和回视次数等眼动指标具有显著差异,示意图组显著优于实景图组;(3)中小学生阅读不同难度课文的注视频率和回视次数对阅读过程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易课文显著优于难课文。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生学业成绩、自我概念和动机定向之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五十年代以来西方教育心理学界对中小学生的学业成就、能力知觉、控制知觉和动机定向之间关系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业成就、能力知觉(包括能力评价和能力情感)、控制知觉(包括不可知控制和内控-依赖他人)和动机定向之间的关系以不可知控制为中心,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因果关系及发展差异.这个结论对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