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整群取样的方法在全国按东部、中部和西部共抽取了7所高校的1983名新生,进行了历时四个月的四次追踪测试。使用潜变量增长模型建模,分别考察了新生主观社会地位和抑郁的变化轨迹,并就两者间的变化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新生入学后四个月内:(1)主观社会地位呈阶段化线性增长,其起始水平和第一阶段的增长速度存在显著个体间差异;(2)抑郁呈二次方增长,其起始水平和增长速度存在显著个体间差异;(3)入学后主观社会地位的下滑速度能有效预测新生抑郁水平的上升速度。研究基于情绪压制理论,对主观社会地位与抑郁间的变化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社会支持问卷》和自尊量表(SES)调查了370名大学生,考察其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表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自尊水平显著高于来自乡镇的大学生;女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显著高于男生,大学二年级学生的社会支持显著低于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结构(同学朋友支持,家人支持,恋人支持,老师支持)、性质(情感支持,陪伴支持,物质支持,信息支持)和评价(满意程度)各个维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社会支持、情感支持、同学朋友支持对大学生自尊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自尊高的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自尊低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选取天津市379名老年人,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社会支持最表"和"情绪一社会孤独问卷"进行调查,以探讨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工作状况的老年人在社会支持、孤独感及主观幸福感上均呈显著差异;不同社会支持水平老年人的孤独感、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差异;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间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4.
大学新生社会支持的特点与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374名大学新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在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中,新生社会支持感受总体水平及来自父母、同伴与教师的社会支持特点与变化。研究发现,在不同时期,来自家长、同伴、教师的支持程度具有显著差异。新生社会支持感受的总体水平存在升高的变化趋势,而不同支持源的支持水平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同时,来自家长、新同伴的支持与个体总体社会支持感受的变化具有相对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为了考察入学过渡期高中新生主观社会地位(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SSS)的变化轨迹及人格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对546名高一新生进行了历时4个月的4次追踪测试。基于潜变量增长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1)SSS呈阶段化线性增长,且个体间差异显著;(2)人格中的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和开放性均能显著预测SSS的初始水平;(3)外倾性、宜人性和神经质对SSS的第一阶段变化速度有显著预测作用。结果表明,SSS会在新生入学后1个月内初步形成,且人格与其变化轨迹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基于社会阶层心理和社会标签理论,考察了大学新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主观社会地位、贫困生身份及抑郁情绪间的关系。研究采用问卷法在全国按东部、中部和西部共调查了1042名大一新生。通过差异检验、相关分析和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结果发现:(1)贫困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主观社会地位均显著低于非贫困生,而在抑郁情绪上贫困生则显著高于非贫困生;(2)大学新生的主观社会地位在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抑郁情绪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贫困生身份对主观社会地位的中介效应有调节作用。研究结论认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通过主观社会地位的中介作用和贫困生身份的调节作用对大学新生的抑郁情绪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考察大学新生短期择偶态度的变化轨迹,以及家庭客观经济地位对大学新生短期择偶态度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采用社会性性态度问卷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以贵州省某高校的942名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每月1次共4次的追踪调查。潜变量增长建模与群组分析的结果表明:(1)新生的短期择偶态度呈线性增长趋势且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即男性的初始水平和增长速度均高于女性;(2)家庭SES正向预测短期择偶态度的初始水平且能显著减缓短期择偶态度的增长速度,同时该预测作用不具有性别差异。研究结果支持了性策略理论与生活史理论的观点;同时,为大学新生入学过渡期内的适应教育与性安全教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量表法以300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包括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关系.(1)相关分析表明,社会支持、自尊和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以及积极情感两两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自尊和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2)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社会支持对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回归效应显著;自尊在社会支持基础之上对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回归效应显著,对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起到了中介作用.(3)EQS5.7b方法进一步验证了自尊是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影响因素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以来自河南省农村的400名双亲外出、单亲外出和非留守青少年为被试,考察了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状况,及其与青少年抑郁、孤独的关系.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分析均表明,青少年所知觉的来自父亲、母亲、同学和老师的支持具有一致性,同一环境中各类社会支持的一致性更高.变量中心的分析发现,总体上,老师支持和父亲支持能够显著地预测青少年的抑郁水平,母亲支持和同学支持能够显著地预测青少年的孤独.但是,不同社会支持源的预测作用因青少年留守状况的不同而不同.个体中心的分析发现,处于高母亲/高父亲/高同学/高老师支持网络下青少年的抑郁和孤独水平低于其他支持网络中的青少年.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旨在探讨有童年期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依恋、社会支持与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武汉七所高校319名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和400名无留守经历大学生为对象,采用主观幸福感问卷、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CR)和社会支持问卷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对于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1)他们的依恋回避维度、消极情感高于一般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方面得分显著低于一般大学生;2)依恋、社会支持与其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3)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依恋焦虑能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依恋焦虑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加入社会支持后下降。结论:社会支持在有童年期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依恋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即依恋通过社会支持的不同方面来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1.
高中毕业考入大学后,学习、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面临同龄人的共同特征外,还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和特色,这些问题如若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因此尽早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是新生入学后的首要课题。一、生活环境的适应。新生入学之前,多数居住在家,部分寄读校内,从小学到中学,都存一些从小在一起的同学、老师,班主任,一教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性格,相似的语言,共同的习俗,构成自己所熟悉的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全国各地,素昧平生,陌生的校园,大楼,陌生的人,这一切都使其产生一种陌生感,从依赖性的家庭生活,改变为独立性的集体生活,尤其是远离家  相似文献   

12.
<正>大学,一直以来都是所有奋斗在书山题海中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但是,经过了紧张的高考,步入大学的那一刻,很多人会觉得绷紧的弦突然松下来了。再没有了老师的催促,家长的唠叨,同学的较量,似乎多年的努力终于等到了回报。于是,很多同学选择了一种快乐至上的生活方式。那么在这种生活中,是否所有人都能如愿享受到真正的快乐,这样的快乐又是否能够长久?答案是否定的,大学生从入学开始,无时无刻不在面临各种心理问题。从刚入学的新生适应  相似文献   

13.
开放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开放教育学生学习的同时,提升其幸福指数,注重心理健康发展是开放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采用《金钱态度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对开放大学系统 345名在校生进了调查并采用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1)社会支持、金钱态度和主观幸福感相关显著;(2)金钱态度因子金钱行为倾向对社会支持、总体幸福感及其因子回归效应显著; 社会支持在金钱行为倾向的基础上,对主观幸福感及其因子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回归明显,同时在两者之间起了中介作用。说明金钱态度因子金钱行为倾向直接影响开放教育学生主观幸福感,另一方面通过社会支持影响开放远程教育学生主观幸福感。因此,建议开放教育从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金钱观培养四方面着手,提升开放教育学生的幸福指数,促进其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基于本土自尊理论,将建立在适度恰当满足大小我需要基础上的自尊称为“适恰自尊”,并从个体,人际与集体三个层面揭示其积极心理学意义。结果发现:(1)在个体层面,适恰自尊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2)在人际层面,适恰自尊会放大来自他人(即父母)适恰自尊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积极影响;(3)在集体层面,大学新生的适恰自尊与大我自尊显著正相关,并有利于大学新生在入学一年内通过逐步建立大我自尊和小我自尊满足多重基本心理需要。本研究通过揭示中国人理想型自尊的内涵和机制,将会助力中国人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社会心态的建立与提升。  相似文献   

15.
对389名大学生施测社会支持量表、自尊量表、社会与感情孤独量表及主观幸福感量表,以探讨孤独和自尊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自尊、孤独呈显著相关。(2)路径分析表明,自尊、孤独分别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社会支持→自尊→孤独→主观幸福感的显著路径表明,这些变量间存在更为复杂的关系。这些结果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尊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26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社会支持越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就越高,尤其是主观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最大。同时大学生的自尊越高,主观幸福感越高。(2)自尊和主观支持对主观幸福感回归效应显著,且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力大于主观支持。(3)自尊对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起了中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孤独感、歧视知觉、社会支持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以及社会支持、歧视知觉对孤独感的影响作用及机制,本研究从北京市公立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选取1164名流动儿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歧视知觉和社会支持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追踪测查,回收有效追踪数据680份。对前、后测均参加的680名被试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随着进入城市时间的增长,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和歧视知觉显著减少,报告的社会支持显著增加;(2)流动儿童报告的社会支持、歧视知觉与孤独感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前测的歧视知觉和报告的社会支持共同影响前测孤独感;同时,前测孤独感又会影响后测歧视知觉和报告的社会支持,进而影响后测孤独感。并且在这个动态作用过程中,前、后测社会支持既能分别直接影响前、后测孤独感,前测社会支持还能通过后测社会支持和歧视知觉间接影响后测孤独感;而前、后测歧视知觉则只能分别直接影响前、后测孤独感;(3)前测歧视知觉和社会支持都不能直接影响后测的孤独感,而是需要通过影响后测歧视知觉和社会支持才能对后测的孤独感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与人格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李文道  邹泓  赵霞 《心理科学》2005,28(4):868-871
采用问卷法对432名初中生主观感知的社会支持、外界提供的社会支持与人格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大多数维度上,主观感知的社会支持与外界提供的相应支持及人格有显著的正相关。(2)人格类型不同的初中生主观感知的社会支持有显著差异。(3)人格的谨慎性和开放性、外界提供的社会支持对主观感知的社会支持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谨慎性和外向性对外界提供的社会支持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刚刚入学的大学新生来讲,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和社会对他们的期望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对自己对新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大学新生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不仅影响其学业,还可能会影响到他们走上社会以后的适应问题。因此,本文拟就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社会因素进行探讨,试图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采用问卷法对400名残疾人被试进行测量研究,以探讨残疾人的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和焦虑呈负相关;男女被试在幸福感上并没有显著差异;不同的民族、收入、居住环境、来源地和是否工作在社会支持和幸福感上都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