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法住世,靠的是住持三宝,其中以佛菩萨造像为佛宝,三藏十二部典籍为法宝,剃发染衣的出家人为僧宝。但佛像高高在上,经典深奥难解,所以社会上很多人对佛教的印象,往往是来自现实中的出家人。出家人庄严脱俗、品行高尚,他们就会对佛教生起向往之心,并进一步发展为信仰;出家人热衷名利、素质低下,他们就会对佛教感到  相似文献   

2.
济群 《法音》2008,(1):7-9
佛法住世,靠的是住持三宝,其中以佛菩萨造像为佛宝,三藏十二部典籍为法宝,剃发染衣的出家人为僧宝。但佛像高高在上,经典深奥难解,所以社会上很多人对佛教的印象,往往是来自现实中的出家人。出家人庄严脱俗、品行高尚,他们就会对佛教生起向往之心,并进一步发展为信仰;出家人热衷名利、素质低下,他们就会对佛教感到不屑,甚至因此诽谤三宝,造口业。  相似文献   

3.
当代出家人     
在一些人眼里,似乎我们出家人都是因为承受不了各种生活打击,走投无路,才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我们出家,并非是不得已,而是人各有志。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是为了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充实,同时也为继承和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才选择了献身佛教事业这条清修之路的。 为使大家对我们出家人有一个正确认识,就此机会,我在这里简要介绍一下我们新时代出家人的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4.
墨岩 《佛教文化》2012,(5):36-39
你穿上了僧服,就要时刻注意自己出家人的身份和威仪。我们可以为了适应环境进行一些变化,但不能改变的是道心……  相似文献   

5.
人们看到出家人住在寺院里,环境优美,清幽神秘,晨钟暮鼓,青灯黄卷,猜想他们的日子虽然过得舒服但肯定寂寞孤独。可谁又对他们的真实生活了解呢?我们想说的是,出家人的真实生活是紧张而又多彩的,更是如法如仪,有规律和有节奏的。他们每天闻钟而起,听鼓而息,板响上殿,梆响过堂,日  相似文献   

6.
一位僧人告诉我,他是绝食一周后,母亲眼看着自己快死了,才同意他出家的。从更大的范围看,更多的僧尼是瞒着父母亲友剃度的,父母知道后大多痛不欲生,有一位部队团级干部甚至动用警察企图抓回出家的女儿……出家人与父母亲友的紧张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引起重视。佛教界及其出家人中有许多新情况值得我们去认识,去思考。只有通过宗教改革,当父母不再反对子女修行,人们看到僧尼不再好奇的时候,中国佛教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王孺童 《佛教文化》2007,(3):126-128
中国五千年来形成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可以谓之“根深蒂固”也。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不断与中国固有的儒家文化相融合发展,其对女性的看法和认识也一直处于一种不平等状态。就拿佛教出家人所守持的戒律来说,男性出家人要受二百五十条比丘戒,而女性出家人要受三百四十八条比丘尼戒,数目多出近一百条。  相似文献   

8.
依据中国古代的佛教传统,出家人才是佛教的主人,才是佛经的真正弘传者;在家居士只能是佛教的外护,是佛、法、僧的皈依者与佛法的接受者。因此,中国佛教在历史上一向是由出家人所主持的,居士仅只是配角而已。尽管在大乘经典中,发菩提心的居士,其地位并不在出家声闻之下,可是在以大乘自居的中国佛教僧团里,在家居士永远只有附属性的次要地位。居士不能成为弘法师,不能阅读戒本,身份亦不属于僧团。居士之对出家人,“但应奉事唯谨,一如奴仆之事主人”。  相似文献   

9.
作为“八零后”,在我心中,佛教似乎是一种很遥远的东西,以前也总认为它是出家人的“专利”,与现代人的生活格格不入。然而读罢杂志第三期中《繁华都市中的心灵驿站》一文,才恍然觉得,佛教其实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离我们很近。  相似文献   

10.
美国及北约的导弹炸毁我国驻南大使馆,三位中国英雄血洒南国,引起全国人民的激愤。示威游行中见僧伽队伍,香港有人议论,怎么出家人也卷人是非?况且是见血的事,抗争的事,激烈的事,如何契佛法、契戒律、契修行?恐怕一些居士及出家人都有些疑问。《法音》约笔者行文...  相似文献   

11.
杂谈出家人     
去年阳春三月我去杭州,见香客蜂拥,更多于往年。交通堵塞,车行缓慢,不禁感慨系之。假如佛祖菩萨果然大慈大悲,而且法力无边,那么,就把幸福普遍赐予人们,又何必让大家辛苦奔波,非要到寺院进香不可呢!然而这大约只是我这样不信佛者的意见。在香客们看来,他们大约只有朝寺进香,亲自向佛祖菩萨礼拜之后,佛祖菩萨才能应允实现他们的愿望。信仰不同,想法各异,行动自然也就两样。我只是不知道他们中间多少是虔诚的信仰者,多少是临时抱佛脚的功利主义者。说到虔诚信仰,使我进一步想到了出家人。在中国,出家人是信仰宗教的代名词。其实,出家人固然是…  相似文献   

12.
修行如莲     
佛教中讲修行,就是不断修正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把错误的身口意调整为正确的身口意。很多人认为,修行是出家人到山里去,或是关起门来在寺院里才能修行。事实上,修行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生命中、意识中、行为中。  相似文献   

13.
僧伽社会古风犹存──斯里兰卡佛教考察报告(续一)邓殿臣俗称出家人为“僧”。“僧”是“僧伽”(Samgha)之略,其意为“众”。僧众和合共住,组成的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我们姑且把这个群体名之为“僧伽社会”。这种社会形态是由佛祖释迦牟尼创建的,至今已有...  相似文献   

14.
"按道理讲,我们出家人有事情就去做,做过了,也就放下了.但是这一百零八个罗汉娃,对于罗汉寺来讲,实在太特殊了."素全法师打开电脑,屏幕上是一群可爱的孩子正在吃生日蛋糕."这是罗汉娃回来过两周岁生日拍的,我把它做了电脑屏保,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  相似文献   

15.
美国及北约的导弹炸毁我国驻南大使馆,三位中国英雄血洒南国,引起全国人民的激愤,示威游行中见僧伽队伍,香港有人议论,怎么出家人也卷入是非?况且是见血的事,抗争的事,激烈的事,如何契佛法,契戒律,契修行?恐怕一些居士及出家人都有此疑问。《佛教文化》约笔者行文,谈点看法,与大家商榷。佛法不离世间,但世间法有大道理,有小道理。小道理者,独善其身;大道理者,兼善天下。但小大不二,因小能见大,大又摄小。如出家人常说,生死事大,这是就个人修行言;但同样生死事小,这是就家国言、天下言、佛法言。一座寺院,有低眉菩萨,又有怒目金刚,低眉菩萨感…  相似文献   

16.
在国外求学多年,偶尔也参加一些国际 性的会议,时常有充当翻译的机会。相互介绍 各自出席会议的代表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国 际友人很坦然地以某某教授、博士、研究员。 硕士及讲师等头衔分别把自己的成员介绍给 中方;而无论中方有多少出家人参加会议,几 乎都会不约而同地以“某某法师”作自我介 绍。此时此刻,我心中有一股莫名的惆怅。诚 然,在中国的古代,欲获得“某某法师”这一荣 誉并不容易,然而在学科分工越来越细、教育 体系如此发达的今天,在大型的国际性学术 研讨会上,我们的出家人别无选择地以“某某 法师”来作自我介绍,…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位老出家人暮年的回忆,句句出自老人之口,字字发自老人之心。老人的经历极富传奇色彩,有些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这篇回忆表达了老人对他一生最敬仰的虚云老和尚的怀念之情。回忆中讲到了种种奇迹。对于奇迹,不必去争辩真假,要紧的是理解它的社会价值,是崇善还是扬恶。能激发人们弃恶从善的奇迹,我们宁可相信它是真的。我们鄙视的是为奇迹而奇迹,甚或为私利而伪造奇迹。  相似文献   

18.
正云龙禅师和徒弟在路上行走,经过一片由出家人守护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人在舒适地栖居,马儿在欢快地奔跑,狗在尽情蹦跳,连水盆里的鱼儿也在悠然摇动着尾巴。云龙禅师发现这是个启迪徒弟的机会,便走上前去问:"你这里有多少个人"出家人答:"七百多吧。"云龙禪师又问:"有多少匹马?""七百多吧。"云龙禅师又问:"有多少条狗?""七百多吧。"云龙禪  相似文献   

19.
正《太上感应篇》是修道的门径,从修道德、积阴德、炼心性三方面对我们的修行做出了指导,让我们明白是非、善恶。按照道教的说法,出家人与俗家人不同:世俗人的生老病死归阎王爷管,死了以后根据自己的业力一个殿一个殿地过堂受审;道人冠巾出家后归三官大帝管,不仅有三官大帝的护佑,还有历代祖师的加持。"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只要你是道门弟子,就会得到法脉的传承。反  相似文献   

20.
正"我虽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出家人,但也应该以自己的努力,纠正世俗偏见,弘扬道教前辈修行人慈悲济世的精神。长春真人西游这段历史,核心并不在宗教,而是一位老人苦己利人救苍生之举,全真弟子应该认真回顾、认真效学,使公众对丘祖、对道教有一个积极的认识。"亚洲中部高原,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一位出家人,背着几十公斤重的行李,一路向西,脸上冻开了花。这不是西汉的张骞,也不是唐朝的玄奘。徒步者来自当代,一位崂山太清宫的全真派道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