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011年5月14日至5月16日,首届赵州禅·临济禅·生活禅学术论坛(以下简称三禅论坛)在石家庄市召开。本次论坛由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河北省佛教协会主  相似文献   

2.
2011年5月14日-16日,在河北石家庄召开了"首届河北赵州禅.临济禅.生活禅学术论坛"。论坛由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省民族宗教厅、河北省佛教协会主办;石家庄市民族宗教局协办;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河北禅学研究所、柏林禅寺、临济禅寺承办。来自日本,韩国以中国大陆、台港澳地区70余所大学和研  相似文献   

3.
尊敬的净慧法师,各位同仁,各位善知识: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样的会,我事先没有提供论文,所以今天会上是即兴发言。我临时想到了一个题目,叫人生佛教生活禅。净慧法师倡导的生活禅到今天已经走过了20  相似文献   

4.
净慧 《佛教文化》2011,(5):10-10
平常讲生活禅,总离不开两句话:“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人生所面对的一切,无非就是生活。在生活中,怎样处理我们的心念,也就成了人生的最大问题。何为“生活禅”?  相似文献   

5.
李昌舒 《学海》2011,(4):143-148
南宗禅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具有生活禅的特点。本文主要从"意在目前"、"触目菩提"和"快乐无忧"三个命题出发,论述生活禅的主要特点及其美学意蕴,着重探讨"境"这一范畴。中唐时期佛学之"境"进入美学范畴,其中原因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热点,本文尝试从生活禅的角度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6.
各位与会先进:首先我要感谢举办单位邀请我参加这么一个重要的、带有开创性的学术会议。其次我要代表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宗教高等研究院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张伯端的“道禅合一”思想,不仅为金丹派南宗的性命之学奠定了哲学理论 基础,而且其所阐发的“达本明性之道”也在一定程度上革新了道教传统的修道理论,特别是他对禅 宗“明心见性”的借鉴,提升了道教的精神超越之境,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对 张伯端“道禅合一”思想的形成及其理论特点之述评,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张伯端是如何通过引禅入道 而促进道教更新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机锋·辨·禅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指向参悟人生、提升人生,造福众生、服务社会。这才是机锋之外的禅!时光荏苒,自2007年启动伊始,今年禅宗祖庭少林寺举办的机锋·辨·禅已是第五届。8月的少室山,汇聚了来自僧俗两界的各路禅门精英。机锋·辨·禅活动以其影响之大、参与者之多、持续时间之长,大概也算得上是当代禅门引人注目的盛事了!  相似文献   

9.
参禅、悟禅、行禅都不能与生活脱节。离开了生活,禅无土壤;离开了生活,禅便成了画在纸上的烧饼,只能看看,不能充饥。  相似文献   

10.
朱熹的山林诗包蕴着幽深绵远的自然禅和平易淡泊的生活禅.一方面,山林是探讨朱熹诗禅关系的纽带.另一方面,随着对朱熹心性理论、美学理想和文道观的深入研究,我们对其内心潜藏的禅情结将有更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牟宗三通过对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的简别而作出的禅教配合和禅教一致的诠定,特别是以惠能禅与天台宗的配合代替宗密之神会禅与华严宗的配合作为最高层次的禅教融合的结论性认识,是以禅教的义理分析和判释为基础的.牟宗三对禅教义理所作的分析与判释,是哲学的分析与判释.他通过禅教哲学的内在关联和理论的一致性来说明禅教一致.其禅教一致论的实质是哲学的摄禅归教.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7月20日至26日,第十八届生活禅夏令营在河北赵县柏林禅寺举行。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发来贺电,并题写了佛光普照的墨宝。生活禅夏令营的倡导者、柏林禅寺退居方丈净慧长老在开营式上回顾了生活禅夏令营走过  相似文献   

13.
本文梳理和分析了禅宗灯录所记载的"相公禅"禅悟的不同阶段,重点分析其开悟颂的禅悟境界、禅门印可张商英的深层原因以及禅门大德对他的勘验,研判张商英的"相公禅"尚存隔碍分别之心,没有完全摆脱思维的羁绊进而达到禅宗终极境界中自在无碍的彻悟阶段。天下共称的"相公禅",在禅学思想方面意义有限,其价值在于能激起士大夫居士修禅的自信以及居士护法过程中对儒释文化的融汇。  相似文献   

14.
澄观的"禅教一致"思想,对宗密的"禅教合一"思想及其后的华严禅影响很大,切宜深究。通过深入分析澄观的"禅教一致"及其"禅观"思想,力图呈现澄观如何顺应佛教当时诸宗融会的内在要求,力求禅教一致、不为二途,以实现接应时代的新开拓,最终以其圆明见地既保持了鲜明的宗派特色,又展示出融通创新的新风貌。  相似文献   

15.
丽心 《法音》2004,(8):45-46
7月20日至26日.河北省佛教协会在赵县柏林禅寺举办第十二届生活禅夏令营,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500多名青年学子参加了这届以“安住在责任与义务中”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  相似文献   

16.
“参究念佛”是否为“禅净双修”法门,古来佛教大德多有争论。憨山德清主张“参究念佛”即是“禅净双修”,其说重在摄净归禅。蔼益智旭则认为“参究念佛”只是禅宗法门,非是“禅净双修”,其说重在摄禅归净。  相似文献   

17.
茶禅一味     
古来素有“茶禅一味”之说。茶禅一味,是人间难得的境界,多少人一生向往的境界。茶禅始于中国,发扬光大干日本。“茶禅一味”被视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禅与书法的交涉与会通,在佛教经典中有明确的肯定,在历代的禅意书论中亦有确凿的记载.二者融通的主要方式,即体现在理论上的相互借鉴:在书法,表现为"以禅喻书";在禅学,则表现为"以书喻禅".  相似文献   

19.
看话禅以宗杲而风行,宗杲也以看话禅而名世。宗杲对看话禅的推举,虽说是对默照禅、文字禅的矫枉,实际上是默照与文字间的折中形式。而且,看话禅毕竟是在颂古、评唱的基础上脱颖而出,虽然有贬抑文字禅的倾向,但受时代风气之熏染,实不脱以文字说禅的风气,尤其是对以语言文字为看家本领的士大夫的疏导,融合儒释,以庄说禅,更加适应了当时士大夫禅学的需要,从而,借助禅学在士大夫思想行为中的渗透,推动了禅宗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佛教文化》期刊(1992.1—2)中,载有张中行先生写的《禅的禅外说》一文,他举出禅外说禅的四点理由:一、有怎样想就怎样说的自由,没有在禅堂参禅的麻烦。(不求参究但要弄清开悟所得是怎么回事?)。二、禅,作为文化史的一种现象,记述事实,分析因果,评定是非,只能站在禅外。三、禅境迷离恍惚,难于理解,必须使常人清晰易解,容易接受。四、有关史料问题,去伪存真,应站在禅外。其中心思想,如他说:“说禅,我站在禅外,以科学常识为依据,解释、衡量看似难解的种种。”他如何以科学常识解释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