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教镜文化     
追求长生至仙是道教的核心教义。道教的诸多修行法术和斋醮活动也都围绕着这一主题。各种道教活动要使用许多法器,金属镜就是其中最著名的法器之一,其纹饰上具有独特的宗教特色。历史上,道士不仅能铸造满足自己特殊需要的镜子,还能为达官贵人或民间百姓铸造日常生活所用的金属镜。众多道教徒相信常修明镜之道可以得道至仙。因此,修炼明镜之术亦为道教重要修行活动之一。道教各种与金属镜有关的活动,不仅丰富了道教文化的内容,也为中国古代的金属镜文化增添了光彩。一、镜文化的宗教内涵道教徒使用的金属镜,其纹饰都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道教…  相似文献   

2.
鲍靓,亦名静,晋代道教徒,字太玄,“禀性清慧,学通经史,修身养性,学兼内外,明天文河图洛书。原籍东海人(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人)约生于公元260年。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鲍靓于蒋山遇真人阴长生授尸解术。多次奉命争战,升官至黄门侍郎,南海郡太守,(当时广东广西两省分为三个郡:南海郡、苍梧郡、象郡)。带他的独生女潜光,世称鲍姑赴任。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弹琴是一个自省的过程、无处不在的修行美学感悟、古琴与科仪结合的美学体验、古琴与内修结合的尝试等方面的探讨,揭示古琴从乐器转变为法器的过程。习琴是对个人心性和行为的塑造,使道教徒主体得以迅速建构;习琴是和"琴道大美"建立"亦师亦友"关系的过程,使道教徒与"琴道大美"的关系变得异常密切。本文从个人意义上升到生命美学境界,以揭示道士习乐的潜在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4.
道教自我论中蕴含着道教徒追求人生价值的重要内容。在这些价值当中,自由、平等与真理是其主题。道教对自由、平等、真理的探讨首先建基于对人之"自我"的深刻认知上,由此出发,推己及人、及物、及道,实现"道即我矣,我即道也"的修行境地,进而达至"与道合真"的高峰体验,实现"超凡入圣"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5.
位于广州市应元路11号的三元宫,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是广州市现存最早的道教宫观。三元宫建于越秀山南麓,依山势而建,前低后高,坐北朝南,地势雄峻,气象高古。一三元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道教徒鲍靓。鲍靓,东海(今江苏常熟县)人,字太玄,明经术纬候,兼通天文,河洛诸书,师事  相似文献   

6.
法苑谈丛     
三、佛教的仪式 (一)日常行事在原始佛教时期,僧众的日常行事,除了出外乞食外,每日各自进行修行。修行的方法有两项:一是学习教理;二是修习禅定。学习教理听佛说法,或互相讨论;修习禅定是趺坐,或者经行(经行是在林间来往徘徊)。到了后来寺院中有了佛像,经典纪录成文字,于是有礼拜供养和读诵经典的行仪。特别是大乘佛教徒往往以读诵《普贤行愿品》和修习五悔法门(礼敬、忏悔、劝请、随喜、回向)为每日的常课。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最初也只是弟子各自随师修行,没有统一的日常行事。到东晋时,道安居住襄阳,有弟子数百,于是制定僧尼轨  相似文献   

7.
道教对我国早期的雕版印刷术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东晋时期的道教徒使用的符咒之印使得我国传统印章的雕刻工序向雕版印刷的雕刻工艺过渡的两个障碍得到突破,从而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奠定了技术基础;二是在晚唐五代时期,道教徒雕版印刷了大量的道教典籍,从而为我国初期的雕版印刷术走向成熟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葛洪一生"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①主要著作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神仙传》等。葛洪作为一名"兼修医术"的道教徒,其医药思想也极为深远广博。本文主要通过对《抱朴子·内篇》、《肘后备急方》的窥探,以了解其医药思想和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道教教义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其中很多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密切的联系,如"尊道贵德""天人合一""齐同慈爱"的思想都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水乳交融的,可以说道教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因此,挖掘和弘扬道教传统文化,助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道教徒秉持自身教义传统,坚持自我修行的客观要求,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经全国道教徒的艰苦奋斗,道教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气象。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影响道教传承发展的问题必须引起道教界的足够重视,如戒律松弛、重利轻道等,其中重要的是忽略了营造清修环境,为修行人开辟一块清修静地这一宫观管理的基本  相似文献   

11.
一泉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侨乡之一,所属包括鲤城区(原泉州市)、石(犭西)市以及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县。历史上经济文化、海外交通事业发达,也是多种中外宗教荟萃之地。其中,道教在泉州的传播历史悠久,对于各方面的影响比较深远。泉州古属闽越,开拓时间迟晚,唐代以前的历史文献较为缺乏。根据《泉州府志》等史籍记载,秦汉之际就有隐者和方士的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晋人南渡入闽,进一步传播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道教信仰。东晋孙恩、卢循聚集五斗米道教徒起义,虽然被镇压,但一些起义群众流散在泉州沿海,称为“游艇子”(见《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道教在泉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东晋南朝儒玄双修的社会政治思潮①,启动并兴起于东晋建国前后的东晋中兴名臣及其周围的文人与中下层士大夫。前者为行为主体,后者则是这一思潮的理论论证者与推广者。其主要内容有二:士风上,个人修为及其人生实践上的礼玄双修、情礼兼顾;学风上,东晋南朝的儒林、文士都是儒家经典与魏晋三玄并重。两晋之际开启、兴起的这一东晋南朝社会政治新思潮,在文化上尤其是东晋南朝的儒家经传诠释上,具有回归儒家原典、消减魏晋经学过度玄学化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东晋十六国时代,南北对峙,中国历史步入了大分裂的时期。这一时期,在中国的北方,先后有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民族所建立的二赵、三秦、四燕、五凉及夏、成(成汉)等十六国。与此同时,在中国的南方,晋元帝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了东晋政权,直到晋恭帝元熙二年(420),东晋为刘宋所取代。这一时期,史称“东晋十六国”。  相似文献   

14.
三元宫位于广州市越秀山麓,地接玉门,水陷珠海,乃百粤之名山,道场之福地。始建于东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南海郡太守鲍靓建为其独生女“潜光”(世称鲍姑)修道之地,初名越岗院,因地处市北,后人又称为北庙。至明朝崇祯十六年(1643)改建为“三元宫”。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六十余年历史。关于三元宫的历史得先从鲍靓及鲍姑谈起。鲍靓名静,字太玄,河南省陈留人(今开封府),素志慕道,得阴长生真人授以丹诀及尸解之术,继又拜葛玄为师。靓是晋代著名道教徒,精通经史、天文、地理、河图洛书等,  相似文献   

15.
道士     
信奉道教教义和修习道术的道教徒的通称。《太霄琅书经》谓:“人行大道,号为道士。”“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道士之称始于汉,当时其义同于方士。北魏寇谦之,改革天师道,规定道徒可在家立坛,朝夕礼拜,不必出家修行。金元之际,全真等道派兴起,仿照佛教规  相似文献   

16.
第一条本会定名为中国道教协会。英文译名:CHINESE TAOIST ASSOCIATION。英文缩写:(C.T.A)。第二条本会是中国道教徒的全国性的爱国宗教团体。第三条本会的宗旨: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全国道教徒,爱国爱教,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与政策,继承和发扬道教优良传统,代表道教界合法权益,协助政府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促进国家安定团结,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7.
常听到来自农村的道士诉说,地方上常有人把道教与早已被政府明令取缔的会道门(或称秘密宗教)混为一谈,造成两种偏差:一是应受法律保护的正式道士及其正常宗教活动有时得不到保护;二是应加取缔的道会门及其封建迷信活动,又往往冒道教之名而嚣张于乡里。这种在宗教知识以及政策对待上的混乱现象,不利于正确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正式道教徒受压抑,在客观甚至造成会道门死灰复燃,极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安定。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86,(3)
本刊讯建于东晋时期的羊城古刹光孝寺,最近移交佛教界管理,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开放。这是认真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又一体现。光孝寺是岭南最古老、最著名、规模最大的寺院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对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该寺创建于魏晋间。东晋隆安元年(397)罽宾国(今克什米尔)昙摩耶舍法师来此营建佛殿。南朝刘宋时期,印度高僧求那跋陀罗于此创建戒坛、传授戒法。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印度智药三藏法师带来一棵菩提树植于寺内。梁大通元年(527),菩提达摩大师驻锡于寺内,留有洗  相似文献   

19.
李磊 《孔子研究》2021,(1):126-135
东晋太学立于司马睿称晋王的同年(317)。这种紧迫性源自东晋所面临的汉、赵政权的正统性竞争与江左内部抨击"取才失所"的政论。在王导等人的推动下,东晋试图通过立太学、行释奠礼来展现"皇代之壮观",培育司马氏与门阀共同的阶层意识。东晋太学被赋予"崇圣"礼仪空间的意义,为释奠礼的固定场所。太元十年(385)新建国学设"夫子堂""皇太子堂"等礼仪场所以作"国子圣堂",正是对太学礼仪空间化的发展。东晋立太学、国学,行释奠礼,是门阀政治在文教领域的表现。咸康元年(335)释奠,咸康三年(337)立太学、国学及庾亮释奠,是琅邪王氏与颍川庾氏竞争的结果。永和八年(352)罢遣国学是门阀政治平衡被打破的产物。升平元年(357)释奠则以桓温两次北伐成功为背景。东晋立学,既与南北对峙时期的正统性问题相关,又受到门阀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西晋光熙元年(306),丹阳句容人、道教理论家葛洪来广州,开始了在广州等地从事道教理论之研究及著述。东晋大兴三年(320),南海郡太守、道教徒鲍靓为其女鲍姑建越岗院(广州三元宫前身),作为她的修道场所,鲍姑后为葛洪妻。唐王朝扬道抑佛,一度把佛教乾明法性寺(今光孝寺)改为西云道宫,北宋宣和年间,又曾把今光孝寺改为道观。元世祖十九年(1282),官方曾在今光孝寺焚毁道经。广州道教发展起落不定,随当时统治者政策不同而变化。清康熙年间,道教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曾一贯来粤,任博罗冲虚观住持。其徒,山东潍县人杜阳栋,来粤先后兼任罗浮冲虚观及惠州玄妙观等的住持,并兼广州三元宫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