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科学与宗教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过去和现在都为我国学界广泛关注,本文也愿对此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一、科学、宗教与社会需要探讨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一不能单靠列举事实,二不能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必须从二者的本质,即从二者最根本的东西入手,进行理论分析。这样,其他看似矛盾的现象,才好以此为据得到解释。作为两种社会文化现象,科学与宗教的本质主要表现在它们的社会目的以及所面对的对象、所用的手段。科学的目的是认识世界,狭义的科学仅指自然科学,以认识自然界为目的;广义的科学包括社会科学,即包括以认识社会为目的的人类活动。科学是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有一种倾向认为:科学与宗教没有本质区别,科学与宗教可以互补和融合,甚至提出宗教可以指导科学的发展。其啧啧称道的案例之一是,笃信上帝的开普勒做出了重大科学发现。本文着重分析了开普勒的自然哲学思想。从而说明他心目中的“上帝”只是“理性”的代名词,开普勒取得的科学成就完全是理性活动(包括科学观察)所结出的硕果,是“摆脱宗教”的成果,而不是靠什么万能上帝的推动。  相似文献   

3.
说起宗教与科学,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两幅画面,一是挺立在“宗教裁判所”火焰中的布鲁诺,二是爱因斯坦对宗教价值的肯定。这两幅并不和谐的画面或许反映了宗教与科学之间两种流传最广的关系,这就是“冲突说”与“互补说”。罗素曾经说过,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科学最终将战胜宗教。这可能是西方近代无神论者的一般观点。在他们看来,宗教建立在非理性的基础上,是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科学则是人类理性的结晶,是关于世界的客观的知识体系。宗教与科学是天然的死敌。这一思潮传入中国后,对20世纪的中国思想和社会都产生了…  相似文献   

4.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今年两会传递出来的重要信息。从《政府工作报告》到“十一五”规划纲要,从中央领导的讲话到普通代表委员的发言,无不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宗教工作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宗教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和全部过程。科学发展观不是高堂讲章,而是来自实践而又指导实践的理论武器。因此,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宗教工作,重在落实,贵在落实。近年来,广东省宗教工作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不断探…  相似文献   

5.
是后现代科学,还是后现代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本世纪8、90年代以来,随着非线性系统科学的发展,一些原有的自然科学理论的局限性日益暴露。于是,对已有的科学的批判渐渐多了起来,同时,各种各样的所谓新的科学也渐渐多了起来。在各种各样的所谓新的科学中,有一种新科学开始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这种新科学便是现在名噪一时的“后现代科学”。这种新科学的基本思想已经集中体现在后现代科学的倡导者、美国克莱蒙特神学院和克莱蒙特研究生院宗教哲学教授大卫·雷·格里芬的名为《后现代科学》的代表作中。一种新的科学由宗教学者创立,人们不禁要问,这种后现代科学到底是一种…  相似文献   

6.
一、对宗教的新理解———真挚的宇宙宗教感情对宗教的理解与运用角度的不同 ,直接影响到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把握。在宗教与科学关系的争论中 ,无论哲学家、神学家还是自然科学家 ,他们大都以基督教来代表整个宗教 ,以基督教对《圣经》的解释来展开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对立或分离的论证。对立论者罗素、分离论者蒂利希、相关论者霍顿无一例外。与他们不同的是 ,爱因斯坦对宗教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他从一种真挚的宇宙宗教感情出发 ,从而把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建立在一种崭新的宗教理解上。爱因斯坦对宗教的理解是通过对宗教发展历程的考察来展开…  相似文献   

7.
<正>2021年是科学无神论学科发展的重要一年。这一年既是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胜利召开五周年,又是贯彻落实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的开局之年,学界及时概括梳理五年来党的宗教工作和无神论宣传教育经验,围绕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等重大课题各抒己见,有力地推动了学科发展。2021年也是科学无神论学科建设的承上启下之年。这一年,专家学者们全面总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的成就与经验,  相似文献   

8.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对立论”认为宗教永远是科学的敌人。有人认为,宗教与科学在本质上是对立的。(1)宗教是对超自然对象的信仰与崇拜,科学不承认任何超自然的对象。(2)宗教的认识方法是反经验反理性的信仰主义,而科学的认识方法是经验与理性的结合。(3)科学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宗教则妨碍生产力的发展。(4)科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有人认为,从认识论角度来说宗教与科学的对立表现在:(1)科学主张认识的相对性,宣称任何一种学说或理论,只是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近似的相对的知识,反对认识的穷尽性;宗教主张认识的绝对性,认为宗教的教义与教条是神的启示,是永恒不变的真理。(2)科学以实践作为检验理论真伪的标准,凡经不起实践检验的任何理论、学说、信念都必须进行改进或否  相似文献   

9.
按照一般常识出发,宗教信仰阻碍科学研究。毛建儒在《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第4期撰文,认为这些事实只是反映了一个方面的情况,它还有促进科学研究的另一方面情况,即对科学研究起积极的作用。因为: 第一,宗教加强了“有序”观念。宗教认为,每一种细微的事物都受着神视的监督并被置于一种秩序之中。而有序观念是科学存在发展的基础,这无疑增强了他们科学研究的信心。第二,宗教育一种实际的精神,宗教徒是把这种精神应用于自己的科学活动获得成功。第三,宗教的目的对  相似文献   

10.
加强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我们在新的时空环境下再提这一问题,却必须有新视角和新要求。这就是必须把宗教教职人员培养教育工作的重心从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转变到追求结构的改善和素质的提高上来,大力加强现代宗教人才的素质建设。这是新的时代和新的任务对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傅铁山主教曾经提出,新一代宗教人士需要具备宗教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工作能力。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具有启发性的方向。为了引导大家更为集中地探讨这一问题,本刊约请国家宗教局政法司原负责人和五大宗教的有关人士,就现代宗教人才的素质建设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1.
While the term "socialization" stands as a common and clearly understood term regularly used in social science and lay conversations alike, its history is complex. In the 19th century, socialization was introduced to refer to societal activities or projects, and only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did it gain usage as a term describing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transpiring within the individual.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newer meaning harbored ambitions and problems of modern social science, including ideals of interdisciplinary theory and theoretic resolution of the individual/society dualism. Nevertheless, socialization became a central object of social scientific inquiry after World War II. This significant social scientific object was repeatedly altered: initially representing a vision of conforming citizens who were free from certain troubling characteristics depicted in psychoanalysis and well-suited to democracy, it later was engaged to create a vision of autonomous, resilient, and cognitively active actors able to negotiate a complex social world.  相似文献   

12.
In much of psychoanalytic theory and therapy, Freud repeatedly inferred a caus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matically kindred events by relying on the kinship between their thematic contents. This paper strongly endorses his search for causal explanations. But it argues in detail that (1) his causal inferences from thematic connections rest on an important fallacy, which undermines major etiologic conclusions in psychoanalysis; (2) a related, weighty inferential error is damaging to the Freudian theory of transference, when it infers the pathogenic role of an early childhood scenario from the thematic reenactment (recapitulation) of that scenario in the adult patient's interactions with the analyst, and with other people. Both arguments draw on subject matter in psychoanalysis, physics, evolutionary biology, common-sense psychology, history, and medicine to arrive at a fundamental caveat for all of the sciences: Even when the thematic kinship (or so-called "meaning connection") between events is indeed of very high degree, this fact itself does not license the inference of a causal linkage between these events. A corollary of this result is that we must reject the accusation of Karl Jaspers and the hermeneutic philosophers that Freud's own conception of the psychoanalytic enterprise suffered from a "scientistic self-misunderstanding."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We have to fight against scientism if we are to escape from the clutches of an omni‐present techno‐science. But we must also answer the yearning for meaning. A solid general culture, an ability to discern and to resist, a return to epistemology are all ways of putting science back in its real place.  相似文献   

17.
18.
M. Fréchet 《Erkenntnis》1937,7(1):301-302
Sans résumé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