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生与棋局     
人不能没有闲情,这是人生的一种精神调剂。如我,平日闲暇时总爱下棋,不是围棋、跳棋,是象棋。  相似文献   

2.
常言道:“人生40万事忧”。言下之意是人到40岁时心理负担和心理疾病才会来临。或者说40岁以下的人无忧无虑,没有心理负担,也就没有心理疾病。其实任何事都不是绝对的,30岁左右、特别是婚后职业女性患心理疲劳的也不乏其人。美国著名心理医学专家詹姆斯·伯格认为:“年  相似文献   

3.
短札二则     
一“长寿”可以成为人的一种向往,但“长寿”绝不等同于活着。如果,向往“长寿”只是为了苟活;为了活着而放弃一切享受与感触,这样的“长寿”只不过草木一生,在延续了存在的同时却虚掷了人生。——来过并不是目的,人的一生,总该发出一份光,留下一脉香,哪怕很短、哪怕很弱,也足以不悔人生。  相似文献   

4.
机遇往往是为一个人实现梦想和人生辉煌而打开的一扇大门,她为一个人挥洒自己的才华和智慧提供了用武之地,任何一个卓越人生的追求者,谁不是在内心深处期盼和祈祷着她的到来?然而,出生在英国的34岁的西蒙·拉特尔,却让人  相似文献   

5.
永远的起点     
我是一个永远都不愿也不想过安闲与安分日子的人,一个永远都祈求在人生岁月里随时都会有故事发生的人,一个永远都在期待着让自己的双脚有一个新起点可踏的人。我知道,任何一个起点,都是通向希望的入口;任何一个起点,都有可能孕育一段生命中将不会重复的经历;任何一个起点,  相似文献   

6.
人生的余味     
正一部好的电影,必定让人回味无穷。所以,一位导演说,电影和人生,都是以余味来定输赢的。一部电影没有余味,不能在人们的心里留下任何痕迹,产生任何印象,电影便"完"了,也便"死"了。而一部有余味的电影,演完后,它的韵味,它的"生命",依然留存在人们的心里,历久弥香。一部电影的余味,决定了一部电影的质量和生命。电影要有余味,人生也要有余味。没有余味的人生,活着也没有盼头、没有希望、没有留恋,人生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得势时,势不可用尽;得利时,利不可占  相似文献   

7.
关于路     
鲁迅先生曾说过;世间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便成了路。的确,如果没有人开辟,世间就不会有路。 每个人都需要走路,走生活中的路,走人生的路。 曾几何时,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不知何去何从;就在此时,我第一次走进了教堂,然而,就那么一次,竞致变了我整个的人生。我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所吸引,慢慢地,我发觉了那吸引我的是什么——就是那在十字架上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名《思维与智慧》的特殊读者,我之所以能够持有一种从容、淡定、乐观的心态面对失足后的人生,《思维与智慧》功不可没。自从跌入人生低谷以来,  相似文献   

9.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在世上走一遭,谁都想留个好名声。可是,多年后,谁还能记得你的好?被你伤害过的人,跟你没有任何交集的人,自然不会记得你的好;还有一种人,被你帮助过,可是他们忘恩负义,认为你的善举是应该的,所以他们也不会记得你的好。  相似文献   

10.
《法音》1991,(3)
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何在?什么是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对此类问题的解答,谓之人生观。只要是个智力成熟、精神正常的人,便不会没有他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人对自己存在理性审察的结果,持有人生观,可谓人这个被亚里斯多德称为“理性生物”的东西,与低一等的畜类之重要区别所在。愈是智力发达的人,愈是严肃认真地审视反思人生,确立自以为是的人生观。柏拉图说过:“一种未经  相似文献   

11.
我的将来     
这篇习作,已经准备了数年,因为各种差别因缘,使我不能实现愿望。我今年已六十多岁,在一般世俗人的眼里,一个人到了这般年纪,不是抱着日暮消沉,等着死神的降临,结束劳碌困顿的人生;就是认为岁月无多,应及时享福,含饴弄孙,过着福乐的日子。人生到了这阶段,还有什么前途,还谈什么将来呢?但是对我来说,在漫漫生死的轮回路上,这不过是新的开始。除非邪见的断灭论者,认定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没有来生,没有前世,也没有善恶业报。假使确信佛说的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不断往前奔放,如大海中浪头,一波又一波地涌现,我的将来还长远得很,前途充满无限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无数次开始     
保罗·奥斯特的小说《幻影书》的卷首,引了夏多布里昂的一段话:人不止有一次生命。人会活很多次,周而复始。咀嚼了很久之后,我才明白了这段话的含意:人生不是太短了,而是太长了;人生没有一劳永逸,必须经历无数次的重新开始。  相似文献   

13.
王荔 《美与时代》2014,(9):108-108
素质与修养,就是个人认识、情感、意识、信念、言行和习惯的修炼和涵养。一个人只有自觉地遵循社会道德体系的要求更好的履行社会义务,并不断地提升个人的人生境界,才能养成良好的内在素质。也就是一个人在个体心灵深处进行的自我认识,自我剖析,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给人修养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任何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才会被人们所尊重。当然,个人修养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生实践活动的深入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4.
涂智进 《天风》2004,(4):22-22
人一生非常地有限,如常言道:人生不过百岁,总共不过三万六千五百日。在这有限的时日中,我们不可能把生命中的一切都握住不放,如果那样,到头来,没有一件事能够完工,可能也做不好任何一件事。这就是人生常常要面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尴尬局面。面  相似文献   

15.
人生·瞬间     
瞬间之于人生,虽然如流星飞光白驹过隙,似乎是弹指之间无足轻重,但是,却让人难以忘怀。想想人生中谁没有经历过瞬  相似文献   

16.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之所以喜欢《思维与智慧》,是因为她在我陷入人生低谷的时候及时扶了我一把,将我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况拉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坦途。如果没有《思维与智慧》引路,或许此刻我还在自怨自艾的迷途中  相似文献   

17.
灵魂之罪Ⅰ 爱和信仰——撑起一个人灵魂的两大支柱。 惠特曼说:没有信仰,便没有名符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便没有名符其实的国土。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没有真正爱过的人是行尸走肉的人生,没有爱心的人类便是与禽兽差别无异的人类。 很快地,我便发现这两种  相似文献   

18.
人生的庭院并不总是沉浸在笑声、掌声和鲜花之中,既会有高潮,也会有低谷。有时门庭若市,有时又门可罗雀;有时高朋满座,有时则孤独一身。事实上,一个人的一生难得没有孤寂的时候。而这种孤寂,大多是因为别人有意无意的远离,甚至于任你百般呼唤也无济于事。此时的自怜,愈是会让自己钻进死胡同而难以自拔;此时的自卑,愈是会让自己落入陷阱而难以超脱。要知道,“解铃还需系铃人”,当我们自感步入黑暗之旅时,点亮心灯的人往往不是别人,恰恰正是我们自己。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激情再次进发出来呢? 及时安慰自己黑暗过后未  相似文献   

19.
正俗语"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诤友犹如良药,诤友犹如忠言。一日,与朋友聊及"知己"的话题,我借古人一句话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说是的,但人生更难得的是诤友,而诤友对自己的帮助也会更大,所以更应该说"人生得一诤友足矣"。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没有缺点、没有过失、不犯错误。当然也可以由自省、自查发现并改正,但实践证明,更需要有人指正、有人批评。光靠自省、自查是远远不够的。那么,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什么样的朋友才可能随时指  相似文献   

20.
慈悲的温暖     
《佛教文化》2012,(6):68-68
记得一位大德说过:“可怜人、同情人、原谅人、关怀人等都可以算是慈悲精神的表现。慈悲的主要目的是心中无敌。无敌是心中没有敌人,没有过去的宿仇,也没有现在的怨家,更不制造未来的对头。所以不是仗权势而称无敌,也不是凭财力而称无敌,更不是靠武力打败一切人而称无敌,乃是以慈悲心照顾、原谅一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