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移动窗口技术,探讨文本阅读中事件持续时间对情景模型更新的影响。实验1探讨不同的事件持续时间对情景模型更新进程的影响。结果发现,情景模型的更新受到事件持续时间的影响;实验2探讨在不同的事件持续时间条件下,情景模型的更新符合动态观还是静态观,结果支持了情景模型更新的动态观。该研究表明,事件持续时间与时间转换大小之间的关系对情景模型的更新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情景模型的更新符合动态观。  相似文献   

2.
接受肝移植术的患者往往处于危重状态,常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已不能全面地反映术中病人的状况,通过对氧供和氧耗以及氧摄取率等氧代谢指标的观测,根据氧代谢的平衡原则,将各项指标综合运用,能更有效地指导术中的麻醉管理.  相似文献   

3.
接受肝移植术的患者往往处于危重状态,常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已不能全面地反映术中病人的状况,通过对氧供和氧耗以及氧摄取率等氧代谢指标的观测,根据氧代谢的平衡原则,将各项指标综合运用,能更有效地指导术中的麻醉管理。  相似文献   

4.
盖笑松  许洁  闫艳  王元  谢笑春 《心理学报》2021,53(5):505-514
为了考察体感游戏促进儿童执行功能的作用机制, 采用2(运动强度:高/低) × 2(认知参与:高/低) × 3(测量时间:前测、一次性训练后测、长期训练后测)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 对122名4~6岁儿童进行6周(每周3次)的体感游戏训练。结果发现:在一次性训练中, 体感游戏中的运动强度而不是认知参与显著促进儿童执行功能, 尤其是工作记忆; 在长期干预中, 体感游戏中的运动强度和认知参与都显著促进儿童执行功能, 且认知参与的作用大于运动强度。这一结果不但验证了体感游戏对儿童执行功能的益处, 并且阐明了体感游戏中的哪些特征能对儿童执行功能具有短期的和长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探讨不同有氧运动强度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运动耐力及生命质量的影响。左室射血分数(LVEF)≤49%的慢性稳定心力衰竭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高强度运动训练组(高强度组,A组)和低强度运动训练组(低强度组,B组),分别以储备心率的60%和40%的运动强度进行12周运动训练,入选患者严格除外运动测试和运动训练禁忌证。运动训练前后进行运动耐力测试及生活质量评定,比较最大运动负荷量在运动训练前后及两组之间的差异,同时观察对SF-36量表评分及心脏功能及结构的影响。运动后两组最大运动负荷量均较运动训练前提高[A组由(7.34±2.03)METS提高到(10.7±3.21)METS,B组由(6.21±1.95)METS提高到(9.8±2.84)METS](P0.05);运动训练后高强度组的运动耐量高于低强度组(P0.05);运动训练后两组患者的生命质量评分除疼痛评分外均显著提高,高强度组总体改善优于低强度组(P0.05)。以储备心率的60%和40%为运动强度的12周有氧运动训练可以改善CHF患者的运动耐力及生命质量,无运动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以储备心率的60%为运动强度的有氧运动训练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为评估社区老年人运动习惯与认知功能的关系,在北京市通过分层、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60岁以上的老年人732名,采用自编调查表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及运动习惯情况(包括有无运动习惯,运动频率,运动持续时间),使用简明精神状态评估量表(MMSE)和北京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BJ)评估认知功能。结果发现:(1)运动组整体认知功能及视空间定向能力得分均高于无运动组;(2)有无运动习惯可正向预测整体认知功能及视空间定向能力得分;(3)运动持续10年及以上组整体认知功能得分高于运动持续10年以下组。结果表明:相对于无运动习惯的社区老年人,有运动习惯的社区老年人的整体认知功能及视空间定向能力更好;运动持续年数较长,对社区老年人的认知功能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骨科学以运动系统疾病为对象,功能康复是骨科疾病治疗的最终目的.骨科治疗与康复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但骨科治疗与康复往往未能很好地结合,探索将两个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安全运动康复评定的几点体会,制定出合理的运动处方,为较大限度地提高骨折疾病的功能疗效.  相似文献   

8.
骨折术后运动康复安全评定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科学以运动系统疾病为对象,功能康复是骨科疾病治疗的最终目的。骨科治疗与康复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但骨科治疗与康复往往未能很好地结合,探索将两个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安全运动康复评定的几点体会,制定出合理的运动处方,为较大限度地提高骨折疾病的功能疗效。  相似文献   

9.
环境中的运动刺激往往多变, 更好的方向感知需要同时依赖当前信息和先验信息。然而, 当前刺激的不确定性与先验线索的预期有效性在运动方向感知决策中如何整合尚不清楚。研究采用随机点运动范式, 要求被试判断散点群的整体运动方向, 方向一致的散点为相干点, 其比例越低, 不确定性越高。实验1比较了不同相干点比例下的感知准确度。根据实验1的结果, 选出20%和60%的相干点比例分别对应实验2中散点群的高、低不确定性水平。实验2比较了高、低不确定性和高、低预期有效性(线索正确预测目标的概率)下的感知准确度。结果发现, 随着不确定性的降低和预期有效性的增加, 感知准确度显著提高; 预期效应(高、低有效性下感知准确度的差异)随不确定性的提高而增加。结果表明, 先验信息与感觉信息能在运动方向感知决策中整合。研究为双重控制机制(DMC)理论下主动性与反应性控制协同工作的观点提供了实证支持, 并为交通事故的解释与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槟榔对胃肠运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小鼠禁食12小时后用生理盐水和槟榔水煎剂碳末胶液灌注小鼠,15分钟后拉断脑脊髓处死,迅速剖腹,分离肠系膜,将小肠铺平,测量碳末胶液从幽门括约肌向小肠末端推进的距离(c瞄蚰。结果:灌注有槟榔水煎剂的小鼠小肠中碳末胶液的移动距离比灌注生理盐水的小鼠来的远,且浓度越高距离越远,而同时注射有阿托品和槟榔水煎剂的小鼠小肠中碳末胶液的移动距离与之灌注生理盐水的小鼠差不多。  相似文献   

11.
不同强度短时有氧运动对执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爱国  殷恒婵  颜军  杨钰 《心理学报》2011,43(9):1055-1062
探讨短时有氧运动对执行功能的影响是否与运动强度和性别有关, 为从运动强度和性别角度选择合理的有氧运动干预方案改善执行功能提供基础。研究采用混合设计, 选取30名大学生(男女人数各半), 使用功率自行车实施30分钟的不同强度有氧运动, 使用Flanker任务、2-back任务和数字More-odd shifting任务分别测查被试基线、小强度短时有氧运动、中强度短时有氧运动和大强度短时有氧运动后执行功能的抑制、刷新和转换三个子功能的变化, 结果表明:不同强度的短时有氧运动对执行功能产生选择性的积极影响, 且不随性别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12.
赵显  李晔  刘力  曾红玲  郑健 《心理学报》2012,44(5):614-624
以真实商标图案为条件刺激, 情绪图片为无条件刺激, 探索无条件刺激呈现时长、效价强度与关联意识对评价性条件反射效应的影响。实验通过结合四图再认测验与基于项目分析, 对关联意识的作用进行了详细探讨。结果表明, 评价性条件反射效应只发生在无条件刺激长呈现水平与无条件刺激强效价水平; 评价性条件反射效应的产生需要基于被试的关联意识。关联意识在呈现时长(效价强度)与评价性条件反射效应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结果不支持评价性条件反射的内隐错误归因机制及联想-命题评价模型的相关论断, 部分支持命题性解释模型。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两种时距估计方法,检验时距锚定值对时距估计的影响,并探讨了时距信息的心理表征方式。63名在校大学生参加了本次实验。实验1采用口头报告法,表明较大的时距锚定值(5s,5000ms)条件下,被试估对时距的估计值较大,而较小时距锚定值(1s,1000ms)条件下被试估计的时距值较小;语义相同但表述方式不同的锚定值(1s与1000ms,5s与5000ms)条件下的时距估计值没有显著差异。实验2采用产生法,进一步表明时距表述方式对产生时距没有显著影响。以上结果表明,时距估计受时距锚定值的影响,时距信息可能以语义形式进行表征,而不是简单的数字加单位的表层表征形式  相似文献   

14.
刘瑞光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6,29(5):1035-1039
用两个实验考查了时距估计中刺激物的动态变化效应。结果发现,刺激物的运动、速度和旋转角度显著地影响着被试的时间判断,刺激物速度的时距延长效应对于较长时距(18s-24s)来说更加明显;运动刺激与较短、较准确的时距判断相关联;旋转角度的减少使得被试低估时距,而旋转角度的增加使得时距估计呈高估倾向。被试在时间估计过程中表现出长时距低估和短时距高估现象,本研究得到的时间估计转换点是11.4s,此点与先前的有关研究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实时距、空时距估计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2(空时距、实时距)×8(1秒~8秒)的实验设计,以224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不同类型、不同长度的时距估计特点,结果发现;(1)时距类型在时距估计中存在主效应,在本实验中,1秒~8秒条件下实时距估计比空时距准确;(2)时距长度在时距估计中存在主效应,时距估计所产生的误差随时距长度的增加而增大;(3)时距类型与时距长度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对实时距、空时距估计进行曲线估计及预测,发现两类时距估计呈现动态特征,1845052秒之前实时距估计比空时距准确,之后空时距估计比实时距准确,两类时距估计曲线的变化速度也呈交替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夏凌翔  陈姝莹 《心理科学》2012,35(3):614-618
为了探索人格与反馈对时间估计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非时间任务和预期式时距估计的方法对个人自立高分组与低分组共40名被试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虽然差异不显著,但是在两次时距估计中个人自立高分组的时距估计绝对错误量均小于低分组;(2)个人自立高分组的时距估计绝对错误量变化幅度显著小于低分组;(3)个人自立高分组在两次时距估计绝对错误量上的相关明显大于低分组;(4)有反馈组的时距估计绝对错误量显著小于无反馈组。据此可以认为:(1)由个人自立导致的时间估计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时间估计的误差变异度和准确性两个方面。高个人自立者的时间估计误差的变异度更小,同时可能倾向于更准确地进行时距估计。(2)反馈有助于提高时间估计的准确性。(3)“绝对错误量变化幅度”和“时距估计绝对错误量的相关”是两个值得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冷压任务引发疼痛,以健康大学生为被试,试图探讨在疼痛条件下时间目标对时距估计的影响。结果发现:疼痛条件下的时距估计值小于非疼痛条件下时距估计值,疼痛条件下具体时间目标的时距估计值显著大于无目标时距估计值。临床上给患者提供具体的时间目标或许有助于他们应对疼痛。  相似文献   

18.
The goal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movement velocity and duration on motor programming. Subjects were submitted to a two-choice reaction time task that could be completed by aiming movements differing in the mean velocity at which they were to be produced as well as by their movement time.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indicate that, in each pair of responses used, the responses having the higher mean velocity were initiated faster than those having the lower mean velocity. Contrary to Spijkers' (1989) study, the different movement time pairings did not modify the effect of movement velocity on response programming time. Moreover, the same pattern of results was observed whether or not the subjects were permitted to visually guide their ongoing movement. Thus, Spijkers' proposition, that the type of control one may use to guide an aiming movement needs to be determined before movement initiation can take place, was not confirmed.  相似文献   

19.
Aerobic exercise has broad cognitive benefits. One target of interest is enhanced memory.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d pattern separation as a specific memory process that could be sensitive to acute and regular exercise and clinically significant for disorders (e.g., depression) characterized by cognitive-affective deficits and hippocampal impairment. In a within-subjects design, participants (N = 69) attended two visits during which they repeated a behavioral pattern separation task at rest and after an activity (cycling, stretching). Regular exercise habits, demographics, mood and anxiety symptoms, and recognition memory capacity were also measured. More regular exercise predicted better resting pattern separation, t(62) = 2.13, b = 1.74, p = .037. Age moderated this effect, t(61) = 2.35, b = .25, p = .02; exercise most strongly predicted performance among middle-age participants. There was no main effect of activity condition on post-activity performance, t(61) = .67, p = .51. However, with significant heterogeneity in reported mood symptoms and regular exercise habits, there was a three-way interaction between condition, regular exercise, and depression, t(55) = 2.08, b = .22, p = .04. Relative to stretching, cycling appears to have enhanced the benefit of regular exercise for pattern separation performance; however, this was evident among participants with mild to no symptoms of depression, but absent among participan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symptoms. Results have implications for how exercise might protect against declines in pattern separation. Future research should explore exercise’s potential as a prevention tool or early intervention for pattern separation and related clinical outco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