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索引语词就是指在不知其使用语境时,便无从确定其所指语义的一个词或表达式。对索引语词来说,首先必须知道是谁正在说或者写它,并且是在何时,何处说和写它,以便知道它所指的具体事物是什么。比如,所有的人称代词都是索引词,因为要知道“你”或“我”指的是谁,我们就必须知道谁正在说谁或者写谁。“昨天”、“今天”和“明天”以及所有的时态动词也是索引语词,因为它们的时间指称是语境的一个函项。 索引语词的逻辑研究主要是在逻辑语用学的  相似文献   

2.
一按公认的看法 ,维特根斯坦从《哲学研究》第 2 4 3节开始进入私人语言论证。 (参见维特根斯坦 ,下引仅标节数 )他所设想的私人语言不是那种用来自言自语的语言 ,也不是通常用来记录内心经验的语言 ,而是 :“这种语言的语词指涉只有讲话人能够知道的东西 ;指涉他的直接的、私有的感觉。因此另一个人无法理解这种语言”。有人从这段话中区分出两种私人语言 :偶然的和逻辑的。偶然的私人语言就是指涉私有感觉的语言 ,而逻辑的私人语言则既指涉私有感觉 ,又是其他人无法理解的。偶然的私人语言可以是日常语言 ,这并不是维特根斯坦要考虑的 ;私…  相似文献   

3.
在以《知性改进论》和《伦理学》为代表的著作中,斯宾诺莎探究了共相、语词、真假等语言问题。尽管这些讨论一直不太受其研究者关注,但它们事实上不仅具有重要的哲学史地位,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梳理近代哲学的历史脉络,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斯宾诺莎哲学。本文将从他关于语词的理论入手,揭示语词和语言问题在其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并试图对其哲学立场的复杂性作出某种澄清。  相似文献   

4.
论腧穴特异性研究中的思维方法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们研究一个问题,无非就是要弄清楚问题的实质或本质,也就是要弄清规律的东西.问题或事物的本质用语言概括后的表述,就形成了概念的内涵.在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当中,有相当一些问题是关于事物属性的归属研究.要判断某个事物是什么,的是要看这个事物的本质是否被某个概念的内涵所反映,如果这个事物的本质能被这个概念的内涵所映,那么该事物就可判断为这个概念所描绘的事物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5.
道德语词所描述的是怎样一类事物,道德语词自身的含义是什么?有没有一种有别于自然属性的道德属性存在?如果道德属性不是自然属性,那与自然属性是怎样的关系?通过对道德语词定义与属性的考察,可以让人们重新审视道德语言的特殊性,从容地面对并使用道德语言。  相似文献   

6.
刘怀玉 《学海》2014,(2):201-205
<正>众所周知,"语言哲学转向"是20世纪以降世界哲学的一大基本发展趋势。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不会忘记美国当代哲学巨擎里查德·罗蒂的一段名言:"所谓语言哲学,我意指这样一种观点,它认为哲学问题是这样一些问题:它们要么可以通过改善语言而得到解决,抑或不解决,要么可以通过更好地理解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而得到解决,抑或不解决。这种观点被支持者中的许多人看作是我们这一时期,甚至确实是这一时代最重  相似文献   

7.
实在论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一种哲学理论。它断言实体的存在不依赖我们的心灵对它们的经验或感知,而我们关于实体的知识却必须依赖实体的存在。以语言哲学形式表现出来的现代实在论与传统的实在论不同,它并不断言实体的存在,而是把实在理解为非实体的事件描述和关系描述,或者说通过分析语言的结构才得以展现实在的结构。这就要求语言与实在之间必定存在确定的真值关系,即语词和语句的真值取决于它们与实在的关系。用达米特的话说,“实在论是这样一种信念:对任何一个陈述都必定存在某种东西,该陈述或者它的否定由于这种东西而为真”以真…  相似文献   

8.
怀疑论的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世界能知道什么?我们何以能够思考和谈论它?这两个大问题决定了哲学的两个主要领域。知识论讨论认识问题:什么是知识?我们能够知道多少?我们能确定什么?我们的信念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得到证实?逻辑或语言哲学致力探讨意义问题:我们或我们的言语所意谓的是什么?我们如何指称外在世界的事物?我们通过什么推论过程才能合理地从一个陈述过渡到另一个陈述? 在盎格鲁-撒克逊哲学家中,逻辑现在经常被认为是哲学的最基本的部分。意义问题被赋予某种  相似文献   

9.
弗雷格的语言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学术界对于语言哲学虽然看法各异,但是有两种比较一般的、基本上可以接受的解释。一种语言哲学叫作LinguisticPhilosophy,它旨在通过分析语词的意义和分析语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解决哲学问题。另一种语言哲学叫作Philosophyoflanguage,它旨在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语言的一些基本特征,研究意义、所指、真、证实、言语行为、逻辑必然性等问题。弗雷格被称为语言哲学的创始人,但是他既没有像语言哲学家那样研究语词的意义,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以此解决什么哲学问题,也没有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意义、所指、真、必然性等问题,比…  相似文献   

10.
在科学哲学的许多观点中,有一个特别时髦的说法——不可通约性。据说在同一领域内,互相继承和互相对立的各种理论“说着不同的语言”。对它们既不能严格地比较,也不能翻译。不同的理论语言是我们居住的世界的不同在语言上的反映。我们可以通过格式塔转换法把一个世界或一种语言转变为另一个世界或另一种语言,但通过任何理解过程却做不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
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提法,已在我国长期流行。本人认为,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有害的,应当抛弃。第一、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提法,不符合客观实际。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是实事求是的产物,不是主观杜撰的。作为反映辩证法内容的表述和提法,必须有客观根据。否则,只能变为谬误。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提法,是否符合实际呢?我认为是不符合的。人们可以举出无数的实际材料说明,一切事物不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鸟和老虎都是事物,它们就没有什么联系;石头和禾苗都是事物,它们也没有什么联系,如此等等。有联系的只有下列情况:(一)一事物和它的各方面是互相联系的,它的各个方面之间也是互相联系的。比如,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它的各个部门的发展,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工业的发展。(二)某一事物和其它几种事物有联系。比如生长中的庄稼,与土地、肥料、水分、阳  相似文献   

12.
自然化的科学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库恩的自然主义在《科学革命的结构》第1章中,库恩试图确立“一种历史作用。”他的意思是,这种作用的一部分是作为“科学探究理论”的材料。他用“理论”意指可以与科学自身中的理论相比拟的某种东西。这样,参考标准的哲学区分,如“发现”和“辨明”之间的区分,他写道: “这些区分不是基本逻辑的或方法论的区分,那样它们就先于科学知识的分析了,它们现在似乎是用之于回答那些问题的传统的实质性回答集合的不可缺少的部分。这种循环性根本不会使它们无效,但循环性确使它们成为一个理论中的一些部分,并且通过这么做,使它  相似文献   

13.
有些逻辑书说,定义有两类:一是真实定义,真实定义就是揭示事物特有属性的定义;一是语词定义,语词定义就是规定、说明语词意义的定义。用词语或句子规定、说明语词的意义是不是定义? 本文仅就这个问题谈些不成熟的看法。在《分析后篇》里,亚里士多德说,定义是表明“某物究竟是什么”和事物的本质的。他指出,如果一个陈述可作纯粹换位且能揭示实质的(即回答“某物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它就是定义;如果一个陈述不能  相似文献   

14.
当代哲学的生存论路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时下多有谈论“生存哲学”或“生存论哲学”的 ,或者与我们的所指相类 ,或者大相迳庭。那么我们所说的“生存论路向”究竟何谓呢 ?首先 ,它并不是指一个哲学部门或一种哲学样式 ,换言之 ,它既不能作为一个哲学部门与其他部门———如存在论、认识论、逻辑学等等———相并举 ,亦不是称谓某种多少与“生存”一词有牵连的哲学样式 ,如“生命哲学”或“存在主义”等等 ,尽管这样的哲学样式完全可以是生存论路向的。其次 ,它也并不是意指特定的哲学研究的对象或问题领域 ,仿佛“生存论哲学”乃是研究“生命”或“生存问题”似的。我们所说的当代…  相似文献   

15.
自由与异化     
1.黑格尔说:“只有当没有外在于我与我不相干的他物时,方能说是自由。”从表面看,这句话没有什么意义。我们怎样理解“没有外在于我与我不相干的他物”这句话的意思呢?黑格尔好象是说,只有当我们认为我们自己同我们的周围事物没有不同,也就是当自我与他人的差异被克服的时候,那才算实现了自由。但是只要我们有所行动,任何时候只要我们企图进行改变周围事物的活动,就会感到这种差异的存在。我的行动包含了把我自己同我行动所及的周围事物分离开来的过程。因此,从字面上讲,黑格尔的上述名言只能施用于那些无所行动的人,但是自由的概念与这样的人却是毫不相干的。不过我愿指出,黑格尔的名言含有关于自由的重要真理。他的主张是:我之所以能够自由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我必须同我生活于其中的周围事物保持某种协调一致的关系——什么样的协调一致,下面再讲。在黑格尔看来,这个世界既包括我的物质环境,也包括我的社  相似文献   

16.
语句(sentence)是语义的基本单位,语词只有在语句语境中才能获得意义。这是弗雷格(G.Frege)的一个著名观点。(Frege,1884,p.140)可见,语句在弗雷格的语言哲学或语义理论中占据多么重要的位置。然而,语句是什么,它的涵义和指称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虚词与概念     
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是被表现与表现的关系。任何一个概念都是通过词或词组来表达的。实词表达概念是毋庸置疑的,虚诃是否表达概念则有待研究。我认为现代汉语中的虚词,如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一般说来,是表达概念的。对于连词,金岳霖主编的《形式逻辑》一书中作了如下论述:“有些虚词是表达概念的。例如,虚词中的连词‘如果’、‘那么’、‘或’、‘而且’……反映了事物之间或事物情况之间的关系。”我是同意的。  相似文献   

18.
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表现形式。如果把两者直接联系起来,概念的语词形式叫做“概词”。由于语词所表达的意义比概念要广,并且具有感情色彩和民族特点的附加因素,跟概念相对应的只是语词,而不是词义。换句话说,对客观事物或客观事物属性进行了概括的那个概括义,只是词义的主要部分,而不是词义的全部。谈及词义比概念要广的问题,一般着意的只是由词义的引伸演变出来的不同概念义素,在语言逻辑研究上,由词义系统里通过比喻用法而形成的固定的“比喻义”所造成  相似文献   

19.
尚杰 《世界哲学》2005,(1):16-21
通过关于德里达逝世一份意味深长的讣告,2004年10月下旬,以《纽约时报》为载体,引发了一场关于德里达的哲学对我们这个世界究竟意味着什么的讨论.这场讨论的实质在于,德里达的解构精神究竟是一种一味摧毁形而上学的力量,还是通过对这种形而上学传统的分析,指出"一分为二"式的"二元论"的片面性,以致所导致的,从古至今绵延不断的一种固执的思维定式.德里达试图告诉我们,形而上学和古典辩证法传统在把一对和多对范畴相互对应、提升、同化过程中,势必排除或遗漏掉许多可能是更为重要的要素,因为这些要素可能是使事物得以出场和传播的更为真实的方式.解构不是破坏,不是摧毁,不是在消灭一个旧世界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世界.应该把解构理解为事物在出场或传播过程中其结构的某种实际上的变形,一种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 "美"是我们经常用到的词,有些事物我们说它们美,有些我们说它们丑."美"与"丑"是我们容易直观理解的一对概念.但是什么是美,却很少有人能回答.很多研究者都没有研究清楚美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