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圣经中说: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弗5:25)。这是神告诉我们当头的秘诀,那就是:爱。爱妻子是神给丈夫的命令。今天的男人,最缺少的就是爱。往往妻子不顺服是因为丈夫没有爱。  相似文献   

2.
一般人都知道,身体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如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维生素和水等。事实上,心理“营养”也非常重要,若严重缺乏,则会影响心理健康。那么,人重要的心理健康“营养素”有哪些呢?首先,最为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爱。爱能伴随人的一生。童年时代主要有父母之爱。童年是培养人的心理健康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若得不到充足和正确的父母之爱,就将影响其一生的心理健康发育,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障碍都与童年缺少父母之爱有关。少年时代增加了伙伴和师长之爱,青年时代情侣和夫妻之爱尤为重要。中年人社会责任重大,同事、亲朋和…  相似文献   

3.
一般人都知道,身体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如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维生素和水等。事实上,心理“营养”也非常重要,若严重缺乏,则会影响心理健康。那么,人重要的心理健康“营养素”有哪些呢? 首先,最为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爱。爱能伴随人的一生。童年时代主要是父母之爱,童年是培养人心理健康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若得不到充足和正确的父母之爱,就将影响其一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障碍都与童年缺少父母之  相似文献   

4.
天主是爱     
宽容、理解、忍耐, 舒心的日子健康愉快。 嫉妒、忿恨、理怨, 每天的心情充满阴霍。 教友啊教友,敞开你的胸 怀, 让温暖的阳光走进来, 只要你懂得谦让真诚大 度, 美好的人生要多精彩有多 精彩。 天主是爱,天主是爱, 天主是你真正的依赖。 如果你明白要以爱还爱, 成圣的路上无限精彩。 良善、谦逊、信赖, 开心的岁月自由自在。 自私、冷酷、无情, 麻木的脸上缺少仁爱。 人们啊人们,端正你的心 态, 让和胶的春风吹进来, 只要你学会奉献善待他 人, 幸福的歌声要多豪迈有多 紊迈。 天主是爱,天主是爱, 天主是你唯一的所在。 如…  相似文献   

5.
爱德是我们不能缺少的一样德行。现在首先谈谈为什么要修爱德,其次谈谈怎样修爱德,自己是否尽了爱德的本分。第一、修爱德是天主的诫命,我们的责任。 1.救世主耶稣基督十分重视爱德。若望福音十三章三十四节记载:吾主耶稣受难前夕,叮嘱宗徒们说:“我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你们该彼此相爱。”耶稣的爱徒圣若  相似文献   

6.
虎跑赏泉     
甘愿做一眼泉,挖掘自己,去润泽别人,这是幸福的. 几个青年人去助养孤残儿童,他们将爱的阳光分洒给缺少父母之爱的孩童们,在给予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因为在自己的生命中分割出部分的精力和物质而丧失些什么,反倒由于给予而丰盈了.  相似文献   

7.
人际交往中的沟通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沟通,世界将成为一片荒凉的沙漠。当你穿梭在茫茫的人海里,置身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每天都不可避免地与他人交往,交往能给人带来幸福和欢乐。你的婚姻、职业和人际关系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与人沟通的能力。据调查,一个人成功的因素85%来自社交和处世。生活在一个人来人往的世界里,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际关系是每一个正常人的需要。可是,很多人的这个需要并没有得到满足。于是,他们便慨叹世界上缺少真情,缺少帮助,缺少爱,那种强烈的孤独感困扰着他们,折磨着他们。其实,很多人之所以与他人缺少交往,仅仅是因为他…  相似文献   

8.
<正>家长来信:儿子已经上小学四年级。他从小就喜欢拿别人的东西,坐在凳子上不能静一分钟,上课爱说话,爱做小动作,爱在课堂吃零食;在家有时也会偷拿我的钱,说了他,他也说自己改,可还是会拿。一年级被诊断为多动症,经过药物治疗,在校多动的行为有所改善,但是班主任经常向我反映,班级同学物品时不时缺少,后来发现都是我儿子私自拿走的。  相似文献   

9.
曾经以为     
李素真 《天风》1995,(1):39-40
曾经以为自己够聪明,却发现自己竟然不认识智慧之源的神。其实够愚昧。 曾经以为自己够能干,却发现自己没有懂得依靠全能的主。其实够无用。 曾经以为自己够属灵,却发现自己缺少爱,是假冒为善的“法利赛人”。 曾经以为自己够渺小。  相似文献   

10.
曾经以为     
曾经以为自己够聪明,却发现自己竟然不认识智慧之源的神。其实够愚昧。 曾经以为自己够能干,却发现自己没有懂得依靠全能的主。其实够无用。 曾经以为自己够属灵,却发现自己缺少爱,是假冒为善的“法利赛人”。 曾经以为自己够渺小,却发现自己被神的  相似文献   

11.
墨岩 《佛教文化》2011,(6):80-85
观音山 三个失去人生目标,渴望被爱的青年,一个失去儿子、每天生活在痛苦中的母亲,因为房客与房东的关系,住在了同一屋檐下.被誉为本年度最卖座文艺片的<观音山>,讲述了一个心灵废墟重建的故事. 范冰冰饰演的南风、陈柏霖饰演的于波、肥龙饰演的肥皂,是三个缺少关爱、没有正当职业、充满叛逆的青年.  相似文献   

12.
有人这样说过:“要做撒播阳光的人,首先我们的心中要充满阳光。”作为一位教师,应该力求做到用微笑面对学生,认真聆听孩子的心声,宽容对待学生的过错。是啊,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两老师更要用真挚的爱对待单亲家庭的学生。那么,何为单亲家庭,一般来说,是孩子的父母其中一方因死亡,或因离异,孩子只随其父(或母)生活,谓之单亲。尤其是离异家庭子女,由于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心灵受到了创伤,所以精神压力大。父母离异,家庭破裂,孩子失去成长的正常条件,便形成了新的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与儿同看NBA     
我其实并不喜欢看篮球比赛,因为这种比赛进球太容易,缺少悬念。但我儿子却非常喜欢看,这也许是因为他年纪还小,喜欢简单的快节奏游戏。他上小学时,就爱打篮球;读初中后,更加痴迷。但后来功课紧了,他没时间活跃在篮球场上,但每晚看体育新闻中的美国NBA篮球赛,是他的保留节目。  相似文献   

14.
爱德观是阿奎那德性伦理学最为关注的问题。阿奎那的爱德观是对亚里士多德的友谊观(友爱观)和基督教传统的仁爱观的综合,既丰富和充实了奥古斯丁神圣的仁爱观,赋予仁爱合乎理性和情感的新解,又提升和超越了亚里士多德世俗的友谊观,赋予友谊超越性和广博性的内涵。他围绕爱德的内涵、爱德的对象和爱德的秩序等对爱德作了神学—哲学的综合性论述,对爱己、爱他人等提出很多极富创见性的解释,并澄清了与爱仇敌和爱罪人等相关的一些普遍的质疑和根深蒂固的偏见。总之,阿奎那对爱德的综论、释疑和新解代表了西方德性伦理学的最高成就,有助于拓展和深化我们对爱、友谊、爱己、爱他人以及爱的秩序等的理解,对于我们反思当代的友善价值观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坚强的女人     
坚强的女人一生都会缺乏爱,坚强的女人常常会遭遇伤害,不要做坚强的女人。生活里,超强的韧性,不是女人的保护伞,而是女人的致命伤。因为你坚强,生活里你也许会多拥有一份关注,却肯定会缺少一份关爱;因为你坚强,生活里你也许会有不少朋友,但在你需要依靠的时候,你常常是举目  相似文献   

16.
劳教男性青少年童年亲子关系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引入《亲子关系量表》(PBI)探讨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家庭因素,对94名男性违法犯罪青少年和240名一般青少年的童年亲子关系,采用对照设计作了定量研究。结果发现,违法组童年期父母的“关心”分显著少于对照组(父 t=4.458,母 t=4.886,均 p<0.001);父母的“管束”分违法组明显多于对照组(父 t=4.611,p<0.001;母t=2.575,p<0.002)。“少关心多管束”型父子或/和母子关系,违法组占61%,对照组为47.22%(u=3.196,p<0.002)。表明缺少关心(指缺少感情和恰当的父母爱)以及管束过多(指冷酷严历和/或溺爱、包办过多等)的家庭,可能是产生违法行为和犯罪者的基础和原因之一,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提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品味失败     
追求生活的美满是人生的一大愿望,然而真正实现这一愿望又谈何容易呢?漫漫人生路上,失败和烦恼是永远伴随着我们的,是生活中的一个调味品。在形式上,你有贤惠的爱人和幸福的家庭,但事业上不一定就一帆风顺;你在事业上大有可为,却有可能失去家庭的温馨;你拥有爱,并非就拥有快乐;你享有万贯家财,却可能缺少幸福。在内函上,应当怎样把握生活的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18.
爱,既是人类特有的高尚情感,又是人们能够享受的一种圣洁的权利,也是每个人都必须承担的一种义务和责任。爱的内容大体可划分为:爱自然、爱社会、爱人类、爱事业、爱真善美等类。尽管爱是多样的,然而也是统一的。爱的统一表现在:  相似文献   

19.
天主是爱     
天主本体是爱,天主唯一,所以爱也唯一。即谓天主以外没有爱,爱九九归原是天主。天主是爱,就有爱之间的双方,即该有爱与被爱。这一爱之间的双方只能出于天主和本体,因为天主唯一,只有一个,绝没有两个天主彼此相爱的道理。由圣经得知天主本性唯一,却有三位:圣父、圣子、圣神,父爱子、子爱父、父子间的爱是圣神。父对子,子对父,圣神对父子,彼此永远相对爱。这一爱是永远绝对存在的相对爱,是天主以外一切有源头的爱的根源。天主是以他向外的爱的作为,来启示他向内的爱的生活。天主既以他向外的爱作为来启示自己。人也就只有由把向外的爱的作为来…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爱欲问题有深刻和丰富的认识,本文试图对舍勒的爱欲观和佛教的爱欲观进行比较,从爱的观念、爱和欲望、爱和理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舍勒认为人的精神人格的核心是爱而不是理性,佛教也认为爱欲是一切生命有情的核心。舍勒认为爱是发现新价值的一种精神位格的行为,因此把欲望和爱区分开。佛教认为爱和欲望是一回事,但区分了染污爱和非染污爱,或者强调慈悲心和菩提心的培养。舍勒认为爱优先于理性和认识,佛教认为理性或者智慧更重要,但也要智悲双运,不能偏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