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单独概念的外延能否划分?通常的说法是不能划分。近来有的同志认为单独概念也能划分,他们举例说,“中国”可以划分为“新中国”和“旧中国”,“马克思”可以划分为“青年时代的马克思”、“中年时代的马克思”、“晚年时代的马克思”。(见《逻辑与语言学习》1982年第4期)我认为,任何具体对象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之中,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直至消亡的过程。因此,我们  相似文献   

2.
关于单独概念有一种常见的说法,即单独概念的外延不能再加限制,相应地对其外延也不能再进行划分。表面看来,这种说法是无可非议的;既然单独概念的外延是独一无二的事物,对它的外延当然就不能加以限制,也当然无法划分。可是仔细揣摩一下,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是有片面性的。因为在思维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许多对单独概念进一步进行划分的现象。举例说吧,“中国”是一个单独概念,许多逻辑书在谈到“中国”不能划分时说:把“中国”分为河南省、河北省……等等,这叫分解,不叫划分。这种说法当然是对的。但是把“中国”分为“新中国”和“旧中国”呢,这不正是划分吗?很显然,这种  相似文献   

3.
有的同志认为,单独概念的外延不能划分的这种“常见的说法”“是有片面性的”,“因为在思维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许多对单独概念进一步进行划分的现象”。他们举例说,单独概念“中国”可划分为“旧中国”和“新中国”。(见本刊1982年第四期第24页。)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能成立的。单独概念不能划分。在形式逻辑中,所谓划分是指把外延较大的概念(属概念)依据一定的标准分为若干外延较小的概念(种概念)的逻辑方法。换句话说,划分后的概念与被划分的概念在外延上的关系应当是属种关系,前者须是后者的种概念。这是判别是否  相似文献   

4.
“平衡”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正确认识它的特性对于理论和实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现实的平衡都有其两重性,即具有暂时性和永恒性。我们知道,客观事物不仅具有现实形态,而且具有历史形态。平衡则是事物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现实事物的平衡总是具体的平衡,不论这种平衡在绝对的时间的意义上存在多久,最终必然会被事物本身的矛盾的激化所打破。因此,就平衡的现实性而言,它总是暂时的、相对的。另一方面,平衡作为不平衡的对立物,它又是永恒的。即使一定平衡被破坏,还会有一种新的平衡加以取代,而在更深刻的层次上还会存在另一种平衡状态。因此,就平衡的历史存在(亦即历史性)说来,它又是永恒的、绝对的。无论从平衡同不平衡并存或者与不平衡交替存在说来都是这样。我认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哲学史对象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是一件好事,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这门学科的特点与性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中外哲学史的研究。 在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中,哲学史研究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就是日丹诺夫在1947年所提出的哲学史定义:“科学的哲学史,是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规律底胚胎、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既然是从与唯心主义派别斗争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那末,哲学史也就是  相似文献   

6.
在认识源泉问题的讨论中,有人认为,“物质是认识的源泉”,也有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似乎这两个命题是互不相容的。虽然也有人提出这是两个相一致的命题,但并没有真正看到这两个命题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之处。本文也就认识的源泉问题谈点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7.
“月亮问题”是量子力学研究中提出的一个尖锐问题,涉及到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为此,许多学者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有些观点值得商榷。一、“月亮问题”能实证吗? “月亮在没人看它时是否存在?”这是所谓“月亮问题”的第一个疑难。李振伦同志在《哲学研究》1992年第11期发表的《量子力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以下简称“李文”),对这个问题作  相似文献   

8.
付伟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242-243
当代大学生群体在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同时,又呈现出与群体成员在联系与交往方面的新困境。在新时代环境下成长与发展中的大学生,在合群性培养方面需要以新的理性原则为指导,要考虑他们的本性,树立理性观念,打破亲疏远近的传统亲情等级观念,培养他们的群体协同感与群体精神文化认同感,在群体活动与交往中培养群性,塑造群性,使个体达到由于个性最大限度的发展而形成自由全面发展状态,但又能与他人和谐相处,达到个性与群性的双彰,个人与他人的融洽相处。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通过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等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明确了抽象的同一性和具体的同一性的区别,在同一性问题上与形而上学的界线是划得比较清楚了。但是,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现在,根据我学习的体会,也来对同一性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供大家讨论。我认为,对“同一性”这一概念,除了应区别抽象的同一性和具体的同一性之外,还应区别辩证唯物主义者在不同场合运用的相对于斗争性的同一性和相对于差别性的同一性两个不同的概念。区别了这两个不同概念的同一性,或许能更好地说明过去所争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有的逻辑和语法的书说,实词才表达概念,而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这种说法值得商榷。任何词都是有意义的,而意义总是有所指的。例如“猫”指向一种哺乳动物,“来”指向一种动作,“啊”指向一种声音或感情。而词义所指的,就是某种存在,正如列宁指出的:“每当人们叙述些什么时,他们就在表明某种存在”(《哲  相似文献   

11.
一 目前,在关于认识发展阶段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主张应该恢复旧的“三分法”,“用感性、知性、理性三范畴去代替感性和理性两范畴”;有的同志同意引入“知性”范畴,但认为“二分法”和“三分法”并不是对立的;有的同志依据马克思关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论述,将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三个阶段,并认为“思维具体”是认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什么是它的一体化,这个问题在哲学界是有争议的。何畏同志在《马克思创立的是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哲学》(载《哲学研究》1983年第6期)一文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体化到历史唯物主  相似文献   

13.
“我又把希望寄托于美国的所谓‘民主政治’,阅读了许多英国政治学教授拉斯基的著作,认为他所主张的‘三权分治’等等一套是中国应走的道路。’(《中国青年报》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五日载《历尽沧桑获得的一个真理》) 政治学教授拉斯基是人名,单独概念。它的外延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对象,怎么可用“许多”修饰呢?作者原意是想用“许多”来修饰著作的。可是,作者却放  相似文献   

14.
我们这个世界确实处于十分深刻的整体性变革时期,由此而提出文化转型的问题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如果我们基于中国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国情,从中国文化现实中考察这些问题,如果我们同时注意到文化自身的特殊性,注意到“大文化”的宽泛的包容性和复杂的多重性,就不难发现,整体性变革、经济体制转轨以及相应的观念文化的更新转换,与作为“大文化”概念或整体文化意义上的文比转型并不是一种直接的、简单的、等质等量的、全方位的对应关系,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并不意味着文化转型。因此,文化转型的说法有失妥切。其实,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15.
景天魁同志的《论作为哲学概念的劳动——兼与熊复同志商榷》一文(载《哲学研究》1985年第3期),就历史唯物主义的劳动概念及其与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劳动的关系作了较深入的探讨,读后很受启发。但我认为景文的基本观点未能准确揭示劳动的本质属性,它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也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逻辑要求。现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6.
后人说解《周易》时,常常从今古文的角度立论.其实,这当中多系误解:秦焚书而儒门《易》传之不绝,《周易》只有师法、家法之争,并无纯粹的今古文本之争;用扬雄之言证明河内女子所得逸《易》一事,则是对扬雄《法言》断章取义的误读;《汉书·艺文志》说《费氏易》与古文同,是说其字之多寡同于中古文,无脱缺,并不是说《费氏易》一直用古文字传播;许慎《说文序》中列出包括《孟氏易》在内的书目,是说他引用的这些书中的某些字的用法合乎仓颉、史籀造字本意,并不是说它们都是古文经,“皆古文”三字是针对《论语》、《孝经》而言,是说这二书用的是篇章、词句与今文本有不同(但字体可能都是今文隶书)的古文本.  相似文献   

17.
也谈汉唐宇宙论儒学的评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先秦时期由于出土文献较多,已备受关注;宋明时期,海外名家用力甚深,要在理论上再予推进似亦很不容易。但是汉唐思想,特别汉唐儒学,虽亦不乏研究成果,却总还令人觉得并不满意。  相似文献   

18.
也谈神鬼     
人类是大智的动物,能用木头刻成神像,经常烧香跪拜,得到一种心理的靠山,消除内心的恐惧,获得安慰和快乐,任何动物都不可能有这个发明.但人类也是最愚蠢的动物,因为最愚蠢的牛也不会去跪拜木头的.人类如此,岂不是大愚?神这个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而实际上是无的,“有“与“无“只是人的大脑中有无神的信念.象电脑一样,有没有输入神的信息.你不信神,大脑中无神的信念,神像只是一块木头,将这块木头改装成水桶便是水桶,木头绝对不会报复你的.你信神了,这木头就是神圣不可触犯,就有很大的“法力“.如果您不崇拜它,对它不尊敬或触犯了它,这木头就要“报复“你了.……  相似文献   

19.
也谈舍己     
《天风》2020,(11)
正"舍己"是耶稣基督对门徒的一个要求,"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参可8:34)。"舍己"在原文中有"否认自己、弃绝自己"的意思,威廉·倪科思说:"舍己就是要做到否认并放弃自我专权,就是要为基督舍弃一切。"因此,舍己是基督徒新生命的表现形式,"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参加2:20)。舍己是一种价值观的取向,"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参腓3:8)。  相似文献   

20.
作为吴道子艺术风格的标志,吴带当风既指吴道子中年以后创造的一种错落有致如莼菜条的线描用笔技法,又指使用这种技法所形成的一种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具有运动感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