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试图探索幼儿园游戏活动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在对30名年龄为4岁8个月的男女儿童进行长达7个月的教育训练后的测验表明,每周两次的符合儿童兴趣并在成人指导下的游戏活动,显著地促进了儿童的智力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不同公平原则的偏好发生变化,资源分配模式相应改变。研究关注当双方贡献不相等时,学龄儿童分配模式的发展及其原因。106名6~12岁儿童在竞争和合作情境下各完成一个游戏,游戏结束后为自己和另一名游戏参与者分配代币。结果发现,儿童在竞争情境中的分配模式没有年龄差异,在合作情境中进行按劳分配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但是整体上在竞争情境中进行按劳分配的比例更高。心理理论能力促进儿童在合作情境中进行平均分配,但是其作用受到抑制控制能力的调节。研究提示了分配模式发展的情境差异及个体能力在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儿童2-4岁的行为抑制性对其陌生同伴交往的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研究用纵向追踪的实验室观察研究了儿童2岁、4岁时的行为抑制性,及其4岁时与陌生同伴交往特征的关系。结果发现:儿童2岁时的抑制性能预测其在4岁时的社交发起行为缺乏,但不能预测各种游戏活动类型。儿童4岁时的行为抑制性与其单独一被动活动、平行活动及社会互动活动呈显著负相关;与交往中的抑制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儿童4岁时的抑制性分数能预测儿童交往的主动性的缺乏。稳定极端抑制儿童和稳定极端非抑制儿童在抑制行为、平行游戏、社会互动游戏、社交发起和玩新奇玩具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我们经过三年连续观察,小学生理想确有如下一些特点:1.小学生的理想主要属于职业理想,开始产生和发展起来。三年调查,1976名九岁到十一、二岁(个别的十三、四岁)的儿童中,有1964名(占99.85%(儿童根据自己所受的教育和兴趣爱好填写了自己的职业理想,这是有力的证据。儿童对自  相似文献   

5.
早期儿童的游戏与心理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力平  冯君萍 《心理科学》2003,26(5):804-807
选择在一日活动中儿童可自由支配的游戏时间存在明显差异的两所幼儿园,采用错误信念任务比较两园小班、中班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状况,结果显示,半年在园经验的小班儿童在完成错误信念任务上存在显著差异,表明早期儿童的游戏,尤其是装扮游戏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有积极作用;但一年半在园经验的中班儿童在完成错误信念任务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由此推论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受成熟的制约,成熟起主导作用。研究为理解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儿童对图画兴趣和表征发展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是一项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旨在探索儿童对图画兴趣的动态变化及表征的发展。被试年龄跨度为 4岁至成人 ,均未受过美术训练。通过他们各自根据线条画中所含的颜色或主题或情绪的特性匹配的特点 ,来发现内在的规律。实验发现年幼儿童以颜色为匹配标准 ,年长儿童和成人则以主题或情绪为主。中国儿童比英国儿童对图画中的语义联系 (表达的情绪 )更敏感。在主题 /情绪匹配中 ,中国 1 0岁儿童和成人都侧重情绪特征 ,而英国儿童随年龄发展由主题特性转向情绪特性这一兴趣的发展趋势并不明显。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应用当代有关图画表征发展的理论对实验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在中英不同文化背景下影响儿童兴趣变化及表征能力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通过对儿童2~4岁的抑制性发展类型与他们同陌生同伴交往特征的关系研究发现(1)在陌生情境中,稳定极端抑制儿童与陌生同伴的游戏活动的社交复杂程度是最低的.从非抑制发展到抑制的儿童在陌生情境中与稳定极端抑制的儿童没有明显差异.(2)从抑制发展到非抑制的儿童在陌生情境中的单独-被动行为是最多的;他们在介绍生日的同伴活动中的主动性是最好的;他们进行的社会性装扮游戏也是最多的.(3)稳定极端非抑制的儿童在陌生情境中与陌生同伴交往的社交复杂程度最高,他们进行的活动类型和活动频次最多,但他们可能有一些外显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8.
兴趣在儿童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驱使儿童学习,也能激励他们不断地探索外部世界的奥妙。因此,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对搞好幼教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在六所幼儿园对19个班级430名各种家庭类型的学前儿童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调查(其中8个大班,共223人,11个中班,共270人)。我们设计了幼儿兴趣爱好的调查  相似文献   

9.
周念丽  方俊明 《心理科学》2012,35(6):1507-1512
摘 要: 通过沙箱作品来解读研究对象的内心世界是为常见,然根据其作品来区分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功能的研究尚少,本研究力图为此进行探索。通过对126名已有医院诊断书的3.2~14岁ASD儿童的沙箱游戏行为、微缩玩具摆放过程观察及作品分析发现,ASD儿童功能越高,其沙箱游戏总分和沙箱游戏各观察维度的得分也越高,差异显著性均达到p<.001。ASD儿童功能越高,其沙箱作品的整合性、空间布局和想象力水平也越高。运用沙箱游戏或可区分ASD儿童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分别以直接标识物和间接标识物为线索考察2.5岁、3岁、4岁儿童的视频空间定位能力发展.结果表明:在直接标识物任务中.各年龄组儿童空间定位的正确率无明显差异.而在间接标识物任务中,2.5岁儿童空间定位的正确率明显低于年长儿童;参照物的复杂程度影响2-4岁儿童视频空间定位的正确率,2.5岁和3岁儿童更易受影响;间接标识物所处位置对儿童视频空间定位产生影响.另外,在定位策略的使用上,两维视频空间中儿童表现出与三维空间不同的策略使用偏好,儿童更倾向于使用特征线索进行定位.而非几何线索.  相似文献   

11.
从心理学视角对闽南民间游戏葫芦问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随着游戏次数的增加,儿童情绪调控、自我监控的能力有所提高;(2)游戏领导者与非领导者的助人行为存在明显差异;(3)在葫芦问游戏中,已有知识经验是增加游戏领导者影响力的一大重要因素;(4)游戏促使儿童学会对他人的理解,进而促进了同伴关系的发展。传统民间游戏葫芦问不仅有利于历史文化故事的传播,同时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4~6岁儿童的游戏行为、社会技能和学习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幼儿的游戏行为发展存在显著的年龄和性别差异.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游戏行为对幼儿社会技能的影响作用大于社会技能对游戏行为的影响作用,同时,游戏中的亲社会行为对幼儿的学习能力、学习动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破坏、退缩行为对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的形成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以一名7岁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女童为研究对象,结合个体沙盘游戏治疗过程及效果分析,最终发现:个体沙盘游戏治疗效果体现在ADHD儿童制作过程中;教师及家长问卷前后测结果差异显著;学校关系得到改善,教师及同伴评定变化较大;个体沙盘游戏治疗对ADHD儿童有良好的治疗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家庭录像观察,考察了53名4岁儿童及其父母在自然的家庭环境中的两个情境———自由游戏和完成拼图任务的智力游戏情境中儿童与其父母交往的行为特征和互动类型。结果发现:(1)在儿童4岁时,在家庭自由游戏情境中母亲的各种行为均显著多于父亲的各种行为,这表明在游戏过程中,母亲是儿童主要的交往对象。在拼图游戏情境中,除了父亲和母亲在商量和交流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之外,母亲的其他行为显著多于父亲的其他行为。儿童在这两个游戏情境中均表现出较多的顺从行为。(2)在自由游戏情境中,亲子互动类型包括四种:父母交流-儿童不交流型、母亲高控-儿童顺从型、父亲控制-儿童不顺从型和母亲不交流-儿童交流型。拼图游戏情境中,亲子互动类型有四种:父母放任-儿童独立型、父母控制-儿童顺从型、母子交流型和父亲控制-儿童顺从型。  相似文献   

15.
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其日常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行为观察(儿童与同伴的一对一游戏)、同伴提名和教师评估,探讨心理理论发展与儿童日常同伴交往之间的关系。52名4~5岁的学前儿童参与了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4岁以后,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2)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儿童游戏情境中的同伴交往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不同的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敏感”和“交往表达”两方面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3)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整体上与同伴提名、教师评估相关不显著,但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具有紧密的关系。我们推测,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通过影响亲社会行为间接指导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同伴交往与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三~六年级小学生数学能力及认知结构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是对三~六年级昆明地区和西双版纳地区的汉族与傣族儿童所作的数学能力和认知结构发展的实验研究.结果指出:昆明三、四年级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能掌握维度间的双重协调,准确地完成直观加减乘除运算.从五年级开始,儿童数学能力和认知结构出现了显着变化,儿童运用抽象推理进行维度间精致协调,开始向形式运算转化.其发展的过程是从量的增长逐步地过渡到质的变化.西双版纳地区的两种不同民族儿童数学能力发展未出现明显的差异,但与昆明同年级儿童相比,都低于昆明儿童.低年级差异尤其明显,高年级差异趋于缩小.说明早期教育对儿童数学能力和认知结构的发展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选取两所幼儿园大、中、小班共155儿童为被试,采取实验班和控制班前后测的设计,对实验班儿童进行为期四周的合作游戏训练,探讨合作游戏训练对学前儿童合作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游戏形式的合作行为训练显著地提高了学前儿童的合作行为水平;不同年龄班、不同性别学前儿童合作行为训练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靳羽西  梁丹丹 《心理科学》2022,45(4):871-878
采用ERP技术考察了6~11岁高功能自闭症(HFA)儿童常规和新奇转喻的认知加工过程及发展轨迹。结果显示,6~8岁HFA组和典型发展(TD)组加工常规和新奇转喻的N400波幅无差异,未出现常规度效应,其波幅与错误句也无差异。9~11岁HFA组对新奇转喻N400波幅负于常规转喻,出现常规度效应,常规转喻N400波幅异于错误句,9~11岁TD组常规和新奇转喻均异于错误句。6~8岁HFA组对常规转喻N400差异波负于9~11岁,6~8岁TD组对常规和新奇转喻均负于9~11岁。HFA组转喻N400波幅均负于TD组。结论:HFA儿童常规和新奇转喻的加工较TD儿童存在缺陷。从6岁到11岁,HFA儿童常规转喻加工随年龄增长显著提高,新奇转喻则未出现明显变化,较之常规转喻,新奇转喻的加工尤为困难。  相似文献   

19.
侯静  陈会昌  陈欣银 《心理科学》2003,26(2):244-248
本研究采用家庭录像观察的方法,考察了61名3-4岁儿童在家庭环境中的两个情境--自由和带有智力任务倾向的拼图游戏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结果发现:1儿童在两种游戏情境中与母亲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可以从独立性、顺从、言语交流和参与四个维度进行评价。2当儿童的游戏从自由游戏转为带有智力任务倾向的游戏时,儿童与母亲的交往行为方式发生明显变化,交流行为和积极情绪明显减少,而依赖行为和不与母亲交流的行为显著增加。3在上述两种游戏情境中,儿童与母亲的交往行为表现出个别差异,在自由游戏情境中,42.6%为独立型、32.8%为顺从型和24.6%为交流型;在拼图游戏情境中,54%为独立型、23%为顺从型和23%不顺从型。  相似文献   

20.
4~7岁儿童内在动机的追踪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把内在动机看作是一种特质,将其划分为物为定向内在动机和人为定向内在动机.对110名儿童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追踪(从4岁到7岁).在儿童4岁和7岁时,实验室的自由游戏情境中对他们进行录像观察,编码他们的两种内在动机.由父母报告他们对儿童的控制.结果表明:(1)儿童从4岁到7岁,物为定向内在动机和人为定向内在动机均呈显著上升趋势.(2)在儿童4岁、7岁时,物为定向内在动机和人为定向内在动机均呈显著负相关.(3)在儿童4岁、7岁时,物为定向内在动机均显著高于人为定向内在动机.(4)在儿童4岁和7岁时,父母控制与儿童物为定向内在动机和人为定向内在动机均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