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佛方祖语     
《法音》2000,(8)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相似文献   

2.
佛言祖语     
《法音》2000,(8):1-1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三?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  相似文献   

3.
菩提一叶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相似文献   

4.
佛祖语言     
问曰:菩萨何以故少施?答曰:有种种因缘故少施。或有菩萨初发意,福德未集,贫故少施。或有菩萨闻施无多少,功德在心,以是故不求多物布施,但求好心。或有菩萨作是念:若我求多集财物,破戒失善,心心散乱,多恼众生;若恼众生以供养佛,佛所不许,破法求财故;若施凡人,夺彼与此,非平等法,如菩萨法等  相似文献   

5.
主持寄语佛教的经典充满着智慧,起着启迪人心的作用。为此,千百年来吸引着广大众生。佛在世时并没有著作,佛经是在佛涅后众弟子集结回忆,忠实记录下来的。佛弟子们没有把个人的观点参杂进去,只是“如是我闻”。在编本期漫画真谛故事时,我想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中的一段:“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佛陀的教育完全是为度众生出苦难,所有经典都出自这一慈悲的根本。我想当我们读经典、细参详时,都能记住这一根本,或许才能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排除杂…  相似文献   

6.
1.中国佛教属于北传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得以成立的关键在于“普度”,而普度的承担者就是菩萨,所以大乘又称菩萨乘。菩萨的基本标志是上求般若智慧,下化无边众生。中国大乘佛教的基本理论架构也是如此,即理论上以般若学为基础,在实践上则以菩萨行为核心。前者决定了大乘佛教的内  相似文献   

7.
佛言祖语     
《法音》1988,(3)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大觉怀琏禅师日:(晓)舜老夫(禅师)赋性简直,不识权衡贷  相似文献   

8.
刘红青 《法音》2006,(6):34-38
《维摩诘经·方便品》塑造了一位在浊世洪流中不独善其身。深入到形形色色的众生当中,运用方便权智.教导众生当厌此身、常乐法身的在家菩萨形象。维摩诘居士不远离传统中认为不利于个人修行的种种恶缘.行于非道而通达佛道,“不拘一格”化众生。而另外一部极为重要的大乘经典《法华经》,在其(安乐行品)中则明确提出,行法华一乘菩萨行的菩萨,应当远离种种恶缘.其中就包括维摩诘与之交往并化度的各色人等。因此。这两部经典在文字上显示出了某种矛盾。本文就是要去探求这两者的差异,并试图将两者在义理层面融会沟通。  相似文献   

9.
张赫羽 《法音》2013,(8):35-40
《地藏菩萨本愿经》在天台宗判教中划归为法华涅槃时,属于一乘圆教。《法华经》之圆顿,在于其会三乘法为一佛乘。而《地藏菩萨本愿经》之殊胜则在于,将世间法也导归佛法。本文试图以"身"这一概念管窥其导归之法:看菩萨如何导众生之功利动机归道德之行;导众生之生死恐惧归菩提大愿;导众生之家庭伦理归出世善根。佛教中,  相似文献   

10.
刘红青 《法音》2006,(6):34-38
《维摩诘经·方便品》塑造了一位在浊世洪流中不独善其身,深入到形形色色的众生当中,运用方便权智,教导众生当厌此身、常乐法身的在家菩萨形象。维摩诘居士不远离传统中认为不利于个人修行的种种恶缘,行于非道而通达佛道,“不拘一格”化众生。而另外一部极为重要的大乘经典《法华经》,在其〈安乐行品〉中则明确提出,行法华一乘菩萨行的菩萨,应当远离种种恶缘,其中就包括维摩诘与之交往并化度的各色人等。因此,这两部经典在文字上显示出了某种矛盾。本文就是要去探求这两者的差异,并试图将两者在义理层面融会沟通。一、两段矛盾的经文虽为白…  相似文献   

11.
阅读随笔     
《法音》1992,(12)
读法音92/4、佛日大德“缘起与性起”,开吾迷蒙。阅柳雪峰“九华山与金乔觉”,颇有启迪。柳文有“九华山与金乔觉的名字是联在一起的”,很对。但应与地藏菩萨的本愿联在一起,似乎更好。地藏菩萨本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诸菩萨大愿,莫过于此。《地藏菩萨本愿经.分身集会品》:世尊在忉利天宫,殷勤付嘱地藏:于释迦寂灭后,弥勒未生前的过渡时期,化度娑婆世界众生永离诸苦。尔时,地藏菩萨承担重任;三  相似文献   

12.
地藏,梵名ksiti—garbha,音译作乞叉底苗婆。地,住处之义;藏,含藏之义。因“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故名地藏。另有地藏为伏藏(埋藏在地中之宝藏)之义;以地中之伏藏喻显“如来藏”。另由于地藏菩萨愿力特别深广,所以又称大愿地藏。地藏菩萨曾受释尊之咐嘱,于释尊圆寂后至弥勒菩萨成道间之无佛时代,自誓度尽六道众生后,始愿成佛。其实,据佛经载,地藏菩萨久远劫前,早已证人十地果位,但为教化众生,仍在声闻、辟支佛地,而不愿成佛。捍《大方广十轮经》卷一序品·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载,地藏菩萨由过去之…  相似文献   

13.
五台山高僧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台山高僧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考略何梅相传唐代有北印度宾国佛陀波利,此言觉护,远涉流沙,杖锡五台,冀睹文殊师利菩萨圣容。当他正悲泣雨泪地向山顶礼时,忽见一位老翁从山中来,谓僧曰:“师追访圣迹,然汉地众生多造罪业,出家之辈亦多犯戒律,唯有《...  相似文献   

14.
理诤 《佛教文化》1997,(2):36-37
这故事出自《阿育王经》。“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党,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人生于世自然难免烦恼,要求得解脱,只有面对现实。世间的人都是因缘相生的,想避开众生求解脱是一种妄想,把自己置身于众生的心愿中,才能得到真解脱。闭关是需要的,但不是目的。证菩提是为众生,为众生也是为证菩提。“众生不度尽,誓不成佛”。这才是大乘的菩萨道。三个和尚新传──理诤编 后素绘@理诤  相似文献   

15.
佛言祖语     
《法音》2008,(12):1-1
问曰:菩萨何以故少施?答曰:有种种因缘故少施。或有菩萨初发意,福德未集,贫故少施。或有菩萨闻施无多少,功德在心,以是故不求多物布施,但求好心。或有菩萨作是念:若我求多集财物,破戒失善,  相似文献   

16.
佛言祖語     
《法音》1991,(4)
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神威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  相似文献   

17.
如何看待疾病,如何看待佛菩萨与众生不同的疾病?智顗认为两者有所区别也有所联系。众生之疾病是实病,有诸多成疾之因,而菩萨之疾病是权病,是菩萨大悲心起,因众生实病而于应身显现权病,其目的在于兴教说法,利益众生,消除疾病。权病无形无相,离身离心,不可思议,其所以可能治愈众生实病,在于菩萨以三教慰喻,三观调伏三土有疾菩萨之实病,而有疾菩萨现权病亦以三教、三观对治三土众生之实病。众生实疾除灭,菩萨权病亦灭。智顗极为注重修行,当修行实践中生起疾病时,他认为应该借由十乘观法来观修病患境,禅修所起之病应以六治十法来灭除。实病与权病,一者思议,一者不思议。  相似文献   

18.
如何看待疾病,如何看待佛菩萨与众生不同的疾病?智顗认为两者有所区别也有所联系。众生之疾病是实病,有诸多成疾之因,而菩萨之疾病是权病,是菩萨大悲心起,因众生实病而于应身显现权病,其目的在于兴教说法,利益众生,消除疾病。权病无形无相,离身离心,不可思议,其所以可能治愈众生实病,在于菩萨以三教慰喻,三观调伏三土有疾菩萨之实病,而有疾菩萨现权病亦以三教、三观对治三土众生之实病。众生实疾除灭,菩萨权病亦灭。智顗极为注重修行,当修行实践中生起疾病时,他认为应该借由十乘观法来观修病患境,禅修所起之病应以六治十法来灭除。实病与权病,一者思议,一者不思议。  相似文献   

19.
如果你有机会在菩萨面前祈求,你会希望菩萨如何帮你呢?而面对这么多的诉求中,菩萨又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帮助众生呢?如果有一天换你来做菩萨,你会用什么方法来替众生排解纷扰呢?  相似文献   

20.
佛法认为“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凡夫障深慧浅,无法直接证入无上菩提,必须假借一法来修行,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佛菩萨针对不同根性的众生而开讲的。佛教的一大特色,即寓教义于各种艺术形象,如寺庙、佛塔、雕塑、壁画、故事等,但不是现代学科体系那种意义上的艺术,而是佛理的形象显现,直接感化众生,开启众生之悟门,以达到普渡众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