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正 《法音》2001,(8):45-49
韩国是一个佛教文化底蕴十分浓厚的国家,在韩国的文物和宝物中,据说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佛教文物,而大部分宝物都保存在寺院里,寺院的建筑更是韩国建筑艺术的精髓。虽然因宗派的不同,各寺院的建筑各具特色,但它们主体上都保持了佛教传统的建筑风格。  如上文所述,韩国天台宗重兴仅有几十年的时间,此前500多年,韩国没有一所天台宗的寺院。但在重兴至今四十余年的时间里,天台宗在韩国建起了两百多所寺院。在韩国佛教圣地中,天台宗寺院以宏大庄严著称。赵朴老1993年访问韩国参观釜山三光寺时,惊叹地说:“看了三光寺,才让人领略…  相似文献   

2.
大陆改革开放之初,对大陆旅游方式之单调,海内外舆论曾流传戏言一句,叫做“白天看庙,晚上睡觉”。这话从另一个侧面,倒也反映了宗教特别是佛教寺院园林在旅游内容中所占的重要位置。事实上,在国内旅游热潮大兴的今天,“佛寺路线X日游”更见其热。不过,在潮水一样去来的游客和香客中,到底有多少人真了解寺院的内涵呢?再往深里追问一句:我们的佛教寺院是不是都做了宣传自己,让现代人了解自己的准备呢?早春二月,我在江苏也访了好几座名寺。道逢邓子美居士,谈起来,发现邓居士所述有识见,值得向读者推介,故约来此作供大家读。…  相似文献   

3.
<正>进入21世纪,佛教面临一个如何适应发展、顺应潮流的选择,所以佛教界应当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寻求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佛教寺院管理方法与弘法新模式。想要听讲佛法,但没时间去寺院?没关系,我们有微信公众号;上班时间想要喝上一碗寺院里熬制的腊八粥?可以的,留个地址,我们快递给你;想知道你这个月在念佛  相似文献   

4.
开放寺院藏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寺院藏书是我国佛教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在为数众多的佛教寺院中,一般都建有藏经楼(阁),其主要功能是收藏管理佛教经典及佛教方面图书文献、字画、佛像、法器等重要文物。在当前形势下,如果能够适度开放寺院藏书,加强规范和管理,不仅有利于发挥寺院藏书的社会效益,也有利于弘扬包括佛教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服务。一、佛教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无可置疑,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从我国文学发展史的角度看: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其中很大…  相似文献   

5.
《法音》1991,(3)
我是一个佛教信徒,对中国佛教的未来甚为担忧,不过这也是一个佛教徒的本分,佛教兴亡,教徒有责,每个佛教徒都来关心佛教的前途,这样何愁佛法不兴。在此我提一些建议和看法,以洪弘法时参考。一、我们对一些寺院进行修复是很有必要的,不过有的寺院大兴土木、进行扩建;有的寺院请了价格昂贵的玉佛,我看是不必要的。我认为寺院建筑力求实用,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6.
佛经在佛教中极受尊崇,佛教寺院收存的经书,是寺院文化的重要内容。按照宋代《营造法式》的说法,历史上佛教寺院收存佛经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沿壁立柜以藏经,称为"壁藏",这也是佛教寺院最常见的收存经书的方式,另一种则是"转轮藏"。  相似文献   

7.
人们开始从多元角度对佛教、佛学进行重新审视,并将眼光落在佛教、佛学与现代社会结合的层面上,其中佛教管理学的研究,近年来颇受学界重视。但佛教与管理学之间究竟有哪些契合点呢?佛教管理学成立的依据及特质又在哪里呢? 从实践方面来说,佛教作为一个宗教,是一个实体,有庞大的教团、众多的寺院及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这就决定了佛教必然要有相应的组织与管理制度、思想,对其人员、寺院、经济进行组织、协  相似文献   

8.
《法音》1992,(12)
最近,有同事问我:“三期法音已发布了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专辑,《纪要》说明中国佛教协会已确认了佛学院的三级体制,并有设立教材编审委员会的意见,你该满意了吧?”我说:“很满意,我拍手称快的满意。”他又问我:“公布的时间已两个多月了,你对教材编审有什么意见?”我说:“虔诚地拥护编审委员会大德长者们,早日上马、工作顺利!只不过我有一点担心,也许,这担心是不必要的。”他追问我:“担心的是什么?”我直言奉上的说:“担心原封不动的把一经一论搬上讲台。”为什么呢? 时代像车轮般滚滚向前,社会的变化,一天新过一天,确定佛学院的三级体制,是开汉语系佛教教育的新纪元,也是破题儿的第一次,应该行之有效,收  相似文献   

9.
云居寺是中国佛教著名寺院,在佛教界与文化界颇有影响,也是学术界关注的寺院。云居寺之所以在中国佛教里面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除了它的悠久历史外,还有它的文化品位,这个品位是就云居寺里珍藏的上万块石经版与木经版,它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我国佛教文化留世的珍宝,这些经版不仅对我国的文化、哲  相似文献   

10.
学诚 《法音》2010,(5):20-27
<正>一、在过堂中培养随众习惯佛法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处处都可以实践。例如佛法跟我们过堂吃饭就有关系。什么叫过堂呢?从表面行相上来说,"过堂"就是佛教寺院里,大家  相似文献   

11.
佛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古籍是这种文化的承载,如果再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不仅仅是佛教界的损失,更是全民族文化的损失。寺院作为佛教和佛教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承担着对古籍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佛教古籍在寺院古籍中占据主要部分。什么是佛教古籍?按照我国图书馆界目前通行的定义,主要是指书写或印  相似文献   

12.
仁青安杰 《法音》2012,(6):25-27
藏传佛教作为佛教的一大流派和藏族文化的精髓,在近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特有的教育模式,即以寺院教育为核心,社会教育为主要内容,实现佛教价值观为终极目标的教育。一、藏传佛教传统教育及发展藏传佛教传统教育的核心就是寺院教育,依靠寺院进行传播和弘扬佛教的利他精神。寺院教育最初也是伴随佛教的传播而产生,后来随着藏传佛教的兴盛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曾去过一座古老的寺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进出禅房的一个过廊和禅房的门扉。远处看,过廊的横切面是一个大大的“入”字——酷似一本倒放的打开的书。走进过廊抬头一看,顶棚上书写着各种经文,真是用“经书”搭建的。就在我惊叹于佛教建筑的玄妙特色时,我又发现禅房的两扇门扉居然也是书页的样式,惟妙惟肖地书写着经文。  相似文献   

14.
卞景 《中国宗教》2018,(1):72-73
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不仅融入到中国文化之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而且也扎根到中华大地上,对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和生活习俗都影响深远。春节的习俗,也加入了许多佛教的元素。人们在春节里去寺院撞钟、敬香礼佛、燃灯祈福、逛庙会等,寄托了对新年的美好愿望,净化了心灵,增添了生活乐趣,能够领略到佛教带给人精神上的安定祥和,也丰富、深化了春节的内涵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弟:在《中学生与逻辑》里,我看到一篇“半费之讼”的小故事,很有意思。文中说那是用的二难推理,故事中的师生两个人都错了。哥哥,什么叫二难推理?怎么才能正确地运用这种推理形式呢?你能给我讲讲吗? 兄:好!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们中学里讲过什么叫充分条件,什么叫必要条件吗? 弟:讲过,这都指的假言判断。充分条件指的是:有了前件就一定有后件,没有前件不一定就没有后件;必要条件却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6.
我们常常说到瞬间这个词,其实,我们的一生正是由无数的瞬间组成的。自幼年到成年,一个个的瞬间,填满了我们的人生旅途。在印度的的新德里,我拜谒过一座佛教寺院。那座寺院里的墙壁上,用生动的画面,再现了佛祖一个个生活的瞬间。我从来没有瞻仰过如此生动而震撼的图画。他们把佛祖由王子变成佛祖的过程,用一个个瞬间连接起来。站在一幅幅图画之下,我突然感觉自己醍醐灌顶。  相似文献   

17.
正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不仅融入到中国文化之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而且也扎根到中华大地上,对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和生活习俗都影响深远。春节的习俗,也加入了许多佛教的元素。人们在春节里去寺院撞钟、敬香礼佛、燃灯祈福、逛庙会等,寄托了对新年的美好愿望,净化了心灵,增添了生活乐趣,能够领略到佛教带给人精神上的安定祥和,也丰富、深化了春节的内涵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佛教影响大、传统深厚的国家。在长期佛教文化活动中,历代先人建立了为数众多的寺院,而且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到各地寺院参观,常看到形式极不同的寺院建筑,如唐代以前的寺院多以大雄宝殿为主的建筑群,有时或以佛塔相伴。而在宋代以后出现伽蓝七殿式(如北京法源寺)。另外佛教各宗派不同,其建筑形式差异也很大,如密宗佛教和禅宗佛教差异很大。密宗佛教多带有西藏建筑特点,而寺院禅宗则是汉族化特点突出。有的寺院因山势而异,也有的因建筑结构不同而出现变化。总之,我国的寺院建筑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值得我们去观光…  相似文献   

19.
坦率地说,作为《佛教文化》的编者,我和我的同事们的时不免于一种临渊履冰般的战战兢兢的心境:佛教文化的源头之水何在?佛教何以称文化?也就是说,佛教怎么才称得上、称得起“文化”——你得起那一类永恒的、不朽的、高尚的、宽阔的人类心灵之物?佛教为什么不仅仅属于过去时代,而目也属于当今的代?为什么不仅仅属于它的皈依弟子,而且还属于那些更多的向往真善美的人们?为什么不仅仅属于安贫乐道、穷且最坚者,而目还属于富裕过、豪华过、爱过恨过可笑过的人们?总而言之,佛教何以称文化?  相似文献   

20.
贵州地处祖国边陲,文化落后,佛教传人较晚,相传于唐代传人。到了宋代,黔北已有福源寺、万寿寺、鼎山寺、永安寺等。从元至正初起,贵阳、安顺、铜仁、黔南等地已广建梵刹,且殿宇崇宏,佛像庄严。明朝以来,统治者用佛法“化愚俗,弭边患”,贵州佛教大兴。清中叶发展到“三里一庵,五里一寺”,贵州佛教达到鼎盛。清末到民国时期,贵州佛教渐处式微。主要原因是后继乏人,寺院管理不善,戒律松弛;新学兴办,一些寺院被改为学堂;战争不断,寺庙常被军队和政府占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