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羽鳞纹镜在我国目前仅出土两面,分别在湖南长沙与四川成都羊子山172墓。因其独特性,且出土资料稀少,使四川成都羊子山172号墓出土的羽鳞纹镜的年代判断明显存在研究不足的情况。通过巴蜀地区与楚地之间的历史背景,将有明确出土记载的湖南与四川地区的铜镜作为研究范围,分别从地纹、主纹、环带、四弦钮、镜缘、镜面尺寸方面与四川成都羊子山172号墓的羽鳞纹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提出并论证四川成都172号墓出土的羽鳞纹镜为战国晚期的仿楚式镜。  相似文献   

2.
龙纹巨型方铜镜长115厘米、宽5.8厘米、厚1.2厘米,重56.5公斤,出土时已断为三段器表有锈蚀斑痕。镜面经精工磨励,自是实用器物,无锈处乌亮可鉴。镜背纹饰皆为高出镜体0.1厘米的模铸阳文,边缘为连弧纹,在四角及中心有五枚拱形镜钮,钮上有两条纵向凹弦纹,纽座有柿蒂纹,主体纹为变形龙纹,线条流畅,舒展自如,形象生动,矫首天外,张口作长啸状,神彩飞扬,夺器欲出。  相似文献   

3.
张越 《管子学刊》2009,(3):F0004-F0004
白玉透雕双龙玉环,战国晚期玉环,器物高10.5厘米,宽11厘米,内径6.4厘米,厚0.3厘米。1992年临淄商王墓地出土。该玉环主体造型为双龙形,龙首向背,曲颈向上,伸出环外,云纹长冠向内上卷,穿出外缘形成佩戴穿孔;龙体弯曲成“S”形,背饰云纹长鬣,时隐时现,婉转自如;四足二趾,矫健有力;龙尾细长,由环内伸出环外,然后又弯曲上卷收于环外。  相似文献   

4.
云纹是中国传统图案中重要的一支。先秦至汉代云纹的发展变化,大致经历了勾云纹、云雷纹、卷云纹和云气纹先后占主导地位的四个时期。云纹的造型变化,与各时代的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工艺水平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自上世纪90年代首次发现汉代镜范开始一直到今天,临淄齐故城内出土大量镜范资料。伴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开展,临淄齐故城作为汉代铸镜作坊的一个中心已经毫无争议。陈介祺作为晚清收藏大家,开镜范收藏之先河,其铜镜收藏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以临淄、青州为中心的齐国故地。通过对陈介祺收藏铜镜及镜范资料与临淄齐故城内出土镜范资料进行比对,进一步确定了这一观点。而陈氏所藏铜镜及镜范中的稀有种类也为临淄齐故城铸镜作坊研究也提供了新的资料支持。  相似文献   

6.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09,(4):F0004-F0004
白玉透雕玉璜,战国晚期玉佩,器物高5.6厘米,宽12.5厘米.厚0.3厘米。1992年临淄商王墓地出土。该器物为双首龙形主体造型,两端龙首透雕,尖卷唇,巨目圆珠.独角,利齿,有须。颈饰绞丝纹。龙体表面饰有凸起的勾连云纹,背饰透雕卷云纹,形如龙鬣,云纹中心部分有孔可供佩带穿系。  相似文献   

7.
从1975年至1986年期间,齐国故城内外先后有14次刀币出土。其中燕刀币出土三批: 一、1975年西石桥村出土燕尖首刀80枚,币文有:介、上、J、,七、丫、大、个、山、J、己、音、飞、乡、乡褚、八、J、羊17种。 二、1979年,齐都镇谭家庙村东出土燕“吵”字刀61枚。 三、1985年齐都镇河崖头村西出土燕“少”刀7枚 均为园折式。 齐刀币发现11次,共计278枚,其中“齐之法化”5权,“节墨之法化”4枚,“安阳之法化”5枚,“齐建(造)邦张法化”1枚,“齐法化”263枚(失10枚)。 ‘面择其几批主要的作一介绍: 1984年4月14日,敬仲镇张王村农民徐学京在村东20…  相似文献   

8.
正镇江焦湾侯家店东晋墓中曾出土一枚六面铜印,研究者多以此印为道教印。镇江焦湾侯家店东晋墓M29中曾出土有一枚六面铜印,现藏镇江市博物馆。此印呈凸字形,方柱钮,钮有穿孔,边长2厘米、通高3.3厘米,阴文篆书,下面刻"南帝三郎",侧面刻"三五将君","东治三师","大  相似文献   

9.
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有“灵骨”一枚,“影骨”三枚。在我收集到的有关法门寺佛指舍利的全部重要书籍与画册中,除《法门寺地宫唐秘曼荼罗之研究》一书的主要著作人为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外,其余书籍主要出自法门寺博物馆。博物馆的主要  相似文献   

10.
从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郭店村的一座战国墓葬出土的楚文字竹简中 ,有一组竹简 ,共十四枚 ,开头是“太一生水”四个字 ,整理者便把这一组竹简题为《太一生水》。竹简中还有一些属于道家的著作 ,即题为《老子》的三篇文字。由此可见 ,道家著作是郭店楚简的重要内容。由于《太一生水》是不见于世传的珍贵文献 ,研究该文献必然有助于推进我们对道家文化和道教的认识。这里仍然按照十四枚竹简原来的顺序排列 ,仅就个别文字略作整合 ,以之作为本研究的基础文本 :太一生水 ,水反辅太一 ,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 ,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地 ,是以成…  相似文献   

11.
洛阳烧沟汉印所对应的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前期,两汉经济至为繁盛,比较官印而言,私印形妥字适、精能无俦,细节表达堪谓纤毫毕呈。本文通过对烧沟汉墓中所出土的"郭忠私印"等四枚汉代私印实物的综合分析,就形制特征、文字构势、艺术趣味及时代风习等方面,作了理性考察与简要梳理。  相似文献   

12.
最近,在湖北省郧阳地区丹江口市武当山剑河,一农户从地里挖出一枚稀有的用端石篆刻的道教经主掌管的古印(见图1.2),印长6.2厘米,宽6.1厘米,厚4厘米,印文皆为阳文云篆。第一面印文为“道经师宝”;第二面印文为“雷霆都司”。其篆刻如铁划银勾,独特而富有变化。此印经有关研究人员初步鉴定为道教元代之印,而且这种使用“回文”的印,在武当山现存的元、明、清30多枚道教玉、石印中尚未得见。这枚珍稀古印的出土,为研究武当山道教  相似文献   

13.
云纹不仅仅是一种纹样,一种骨肉相连的情感,更是一种由内到外散发的气质。在现代设计界越来越多的外国设计师开始挖掘云纹的内在意蕴,作为中国本土设计师更应该深入进行挖掘。云纹应用在鞋靴设计中,设计师要注重其文化内涵以及纹样、造型等方面,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将云纹表达得更加精美绝伦。将云纹的意蕴融入鞋靴设计中不仅可以很好地传承中国传统云文化,更能使其形成一种独特的设计风格,提升设计的品味。  相似文献   

14.
杨益青 《管子学刊》2020,(1):125-128
1990年在临朐县沂山乡傅兴村出土了一批齐国刀币,共234枚,有齐返邦长法化刀币、节墨之法化刀币、安阳之法化刀币、齐之法化刀币、齐法化刀币五种。1994年在临朐县七贤乡长沟村出土了一批西汉四铢半两石钱范,抢救出三件,形制分为二式。这两批文物都是研究我国古代货币的珍贵资料,现入藏在山东临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馆。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上万枚竹简和近百版木牍。据介绍,其中含有《周易》的内容。海昏侯墓被认为是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祭祀体系最完备的西汉列侯墓园。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种类极为丰富,其中尤以逾万枚简牍为大宗,是我国简牍发现史上  相似文献   

16.
南宋赵伯澐墓出土一枚南唐先主李昪升元四年(940)在东都扬州进行金箓斋醮所使用的投龙玉璧,是研究道教斋醮仪式和南唐早期历史的重要实物。根据该投龙玉璧的铭文和《南唐书》等文献记载可知,升元四年十月出现四星聚斗的天象,李昪为了稳固统治、消弭灾祸,遂巡幸东都扬州,并在内庭修金箓道场,投龙玉璧即此次金箓斋所用之物。玉璧铭文中的“西山洞府”不在东都扬州,亦非吴越国境内的林屋洞,而是南唐洪州的著名道教洞天福地西山天宝洞。  相似文献   

17.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09,(2):F0004-F0004
白玉透雕龙凤佩,战国晚期玉佩。器物高518厘米,宽8.8厘米,厚0.4厘米。1992年临淄商王墓地出土。该玉佩主体造型为双首龙形,龙首背向,引颈高昂;龙体在前肢处上拱呈“门”字形,“门”字形之内雕饰双凤,挺胸对视而立。在装饰上采用了三种不同的雕刻手法:从龙首至前肢处用圆雕刻画出龙的尖卷唇,杏仁目,独角。圆口。利齿,长须,卷鬣和一足二趾;前肢后的躯体则为减地平面雕,刻画出内外缘轮廓线和凸起的勾连云纹。  相似文献   

18.
齐侯盘     
时代:“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通考》) 出土:“以光绪十八年(壬辰),出土于河北易县”《山东》 收藏:“盛伯羲器”(《奇觚》)“齐侯新出四器,鼎盘匜盂,皆为簠斋晚岁所得,故各目不之及,余亦于编定簠斋吉金录后,始获全形拓轴”(《周存》)。现在收藏于美国首都美术馆。 著录:  相似文献   

19.
汉魏晋时期的出土文献中常见"阳遂"一词,过去学者或将其解释为阳燧镜,或解释为墓隧,诘屈晦涩,莫衷一是。今据"阳遂"一词在各类文物中的用字习惯及语境限制,并联系同时期的民间风俗传统、用语习惯,认为该词实指道教经文中所谓寿命长久的一种状态。  相似文献   

20.
略说四气诗     
正古代有一类型的诗叫四气诗,亦称四时诗,是将春、夏、秋、冬四字按顺序嵌用在一首诗中,每句诗各写该季景色。四气诗的形式皆为五言四句两联。现存的四气诗,以南朝宋王微写的为年代最早的:蘅若首春华,梧楸当夏翳。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此诗首句写春季草木开花,依次则夏季树木浓荫,秋季秋风萧瑟、鼓瑟吹笙,冬季瑞雪纷飞、饮酒眺赏,四季景色皆备,语言简练传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