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相对主义萌芽于18世纪文化哲学思潮兴起的欧洲,其借鉴了当时的历史哲学和生命哲学的理论资源,创造了新的哲学传统,坚持从人的创造活动出发,来构建历史本体论,并开启了与近代理性主义相对立的哲学传统。之后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形成了“文化相对主义”学派,成为第三世界国家反对西方话语霸权的有力思想武器。文化相对主义思想是具有积极性与局限性的“双重”面向。我们在尊重、理解、平等看待各种文化时就要发挥这一思想的积极性,保持文化的多元性,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繁荣。当然,对于一种思想理论而言,难免会有其不足的方面,我们应在一定程度上以其积极的方面来促进自身文化发展中的不足,同时对于文化相对主义的局限性方面我们也要加以批评地吸收,达到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从而实现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轴心时代”与“唯一的结构”哲学的慧识在于从多领悟“一”,并由“一”返观“多”。这作为整体观念的“一”,是一种真正有价值的历史哲学所冥证的文化理念。在雅斯贝斯看来,“历史哲学意味着对历史的意义、统一和结构的探究。”(雅斯贝斯,1988年,第68页)雅氏的这一文化理念起于他对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历史观所导致的文化危机的忧虑。既要警惕绝对主义者把历史视为一个封闭而注定了的整体,又要反对相对主义者以虚无主义的态度否弃历史整体的存在,进而为历史冥证本真的意义、开放的契机与虚灵的结构,这是雅氏历史哲学自始面对并力图解决…  相似文献   

3.
一.需要克服文化相对主义意识形态冲突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政治上打着不同政治旗号的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简言之,即民族主义已经取代了以前“带普遍性的”意识形态,并且遍布于世界。面对这些趋势,人们已经越来越迫切地觉得有必要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从哲学的意义说,人们已经在主张并且坚持形形色色的文化多元论和文化相对主义。自从虚无主义在欧洲思想史上兴起之后,几乎所有沿着传统承袭下来的普遍道德准则已经被人们所否定,所有那些可能曾经对于不同文化世界之间发展共识有所贡献的先验思想,已经被人们认为只不过是…  相似文献   

4.
文化普遍原则是否存在,直接把我们引向文化间的交流和所谓的文化不能相比较的问题。几十年以来,这些论题已经成为科学哲学中争论的主题,但由于库恩提出的范式理论和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论题,积存的普遍性问题逐渐减少,现在文化的多元论或相对主义在哲学家中占相当的优势,并且从人类学或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文化的多元论或相对主义也开始显得好象有道理了。但是众所周知,从哲学上讲,相对主义潜藏着许多异议和修论。因此作为哲学家,我们不能接受完全按原来样子的轻率的相对主义。真正的普遍性受到被称作“语言中心主义”的责备,或者受…  相似文献   

5.
沈洁 《学海》2006,(3):189-195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史研究无论在历史认识上还是在叙述范式上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后现代主义以及语言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影响下,历史研究实现了“语言转向”和“文化转向”的范式转换。通过对文化事象的再发现与叙事方式的革新,历史学不再被当作单纯的事件排列和描述,而是在追述文化事象、文化情境的基础上实现对知识的创造。新社会文化史的兴起对于中国史学极具启发意义,而如何在中国情境中有效地内化并展开这一范式转换,同样显得十分紧迫。  相似文献   

6.
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主导这一进程的伟大民族,堪称“世界历史民族”。引领人类的精神成长和思想进步,这是世界历史民族的理论使命。以“世纪”为尺度定位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马克思主义跨越三个世纪,能够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纪形态、主干形态载入史册往往是世界历史民族的权利。一个理论冠名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策源地必须是世界历史民族,研究对象必定是世界伟大样本,理论成果必定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中国进入新时代,标志中华民族上升为世界历史民族,中国具有绝对权利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纪元。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世界历史意义——在解码中国样本的过程中关注人类共同难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开启中国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新向度,在改变中国的过程中承载影响世界的新使命。中国在全世界举起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意味着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特定历史阶段,担负起推动人类精神成长、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世界历史使命,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之再度青春化、中华民族之再度青春化。  相似文献   

7.
马俊峰 《哲学研究》2012,(7):108-112
一西方的20世纪可谓相对主义的世纪: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定律使得传统的知识确定性的观念基础产生了动摇,语言哲学通过对价值词语的分析直接将价值归结为个人的情感偏好,价值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一时成为主流观念,而后现代主义在一定意义上可看作是这种相对主义在知识论和价值论两方面的泛滥。但随着相对主义所导致的各种弊病的显露,在西方国家又兴起了呼吁共同价值或重视普遍价值的潮流,罗尔斯的《正义论》就被许多人看作是规范伦理学复兴的证明。围绕着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而展开的争论,尽管观点各异,但总体的价值取向还是倾向于纠正价值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偏颇。当然,在现实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规则意识或者说遵守社会公共规范的观念并未出现很大的起伏。究其原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经商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商业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商业活动中逐渐培育出中国商人“秘而不宣”的经营谋略,归纳起来为“经商十要诀”。  相似文献   

9.
20世纪行将成为历史。思想文化意义上的世纪往往并不契合于一般意义上的时间的纪年。假若说20世纪的世界历史大致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起点,以苏联解体为下限,福山《历史的终结》①一书似可谓其“经典性”文献记录的话,20世纪的中国历史则当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先导,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尾声,“现代”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景,而不再只是一场梦幻与憧憬。与此相应,世纪末的欧美国家或津津乐道或满怀忧虑地谈论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纪末的中国社会则始而小心翼翼继之众说纷纭地思考后现代的林林种种;后现代对于中国来…  相似文献   

10.
今年8月中旬,由国家古籍出版规划小组、山东省华夏文化促进会和山东大学于青岛联合举办了“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学术讨论会,SO余名学者与会。会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成为中心议题之一。一、如何界定中国传统文化第~种意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以儒教或儒道互补为主干。因为纵观中国历史,尽管多次改朝换代,儒教基本上占据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儒家伦理是整个传统.文化网络的核心层。其他各种民问世俗文化则以“异端”形式存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亚文化体系。还有人认为,在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  相似文献   

11.
何中华 《哲学研究》2023,(9):15-25+128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逻辑理由和历史原因的。马克思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所建构的特定语境,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内在根据。社会主义道路能够满足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双重诉求。“第一个结合”内在地蕴含着“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被主题化,是确立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客观需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在高度推崇“实践”、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确立理想社会愿景等方面,有相互发明、相互诠释、相互会通的学理上的可能性。这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及其在实践中的继续深化和拓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欧风美雨”开始袭击古老的神州大地。由“西学东渐”所引发的中西文化论争,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场中西文化论争始终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展开2时至今日,这场论争远未结束。从一定意义上说,本世纪80年代以来所出现的“文化热”,实质上是这场论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综观一个多世纪以来中西文化论争的历程,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上,尽管众说纷法,但是,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三种观点,即“中体西用”论、“西体中源”论和“西体西用”论。“中体西用”论…  相似文献   

13.
林彪、“四人帮”一伙横行猖獗之时,棍子到处挥舞,冤狱遍于域中,不仅中国的广大知识分子惨遭迫害,就是洋人、死人亦难幸免。已故的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被他们扣上“最大的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现代西方科学家中最大的孔老二”的帽子大加讨伐,他创立的相对论被当作相对主义的一面“黑旗”横遭唾弃。还说他“在哲学上是唯心主义的”,把  相似文献   

14.
萨迦派是藏传佛教史乃至于中国历史上颇具影响的一个宗派。1247年,蒙古王子阔端和西藏佛教萨迦派的头面人物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在凉州会晤,议妥了关于西藏归顺蒙古的条件,从此,西藏归入元朝版图,推动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萨迦寺内仅存的梵文佛经等稀世珍宝灿烂辉煌,世所罕见,萨迦寺因此被称为中国的“第二敦煌”。在萨迦派掌管西藏地方政权的近一个世纪中,藏族文化的“大五明”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小五明”的大部分内容是在这一时期出现和弘传的。其中,萨班对藏传佛教及藏族文化作出了极富创造性的贡献。五世达赖喇嘛评价他说:“学习工…  相似文献   

15.
方真 《现代哲学》2000,(4):121-123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六经”之首、三玄之一。对《周易》的研究,滥觞于先秦,经汉代的“独尊儒术”,被奉为儒家经典,成为经学家们研治的一项专门学问,称之为“易学”。《周易》作为集中国文化古老智慧之大成的“元典”,不仅受到经学家的重视,而且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受到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乃至自然科学家的青睐。  相似文献   

16.
张昕维 《四川心理科学》2014,(6):249-249,218
一、质的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说起质的研究的历史渊源我们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古希腊,“ethnography(民族志)”一词中的词根“ethno”就来自希腊语中的“ethnos”,意指“一个民族”、“一群人”,或“一个文化群体”。而相关实地调查的方法,后来在人种学研究中,人类学家博厄斯第一个进行使用,他不但自己经常去美国西北海岸印第安人的部落做田野调查,也让学生离开图书馆,进入这一领域。  相似文献   

17.
张玉晶 《管子学刊》2023,(3):118-128
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否为专制的问题从未缺乏过探讨。如何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如何在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础上建立新制,是现代新儒家共同关注的话题。钱穆以重述汉、唐、宋、明、清五代政治历史的方式为中国古代政制“非专制”辩护,主张新制构建应根植本民族的政治传统,秉承因时损益的政治发展态度,保持对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敏锐,并进行创造性转化。而张君劢则以儒者兼政治人物的双重身份,强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为“专制”,新制的建立需要站在中国自身的实际立场,结合中西制度优势,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出发实现立宪民主。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既要正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也要明确“专制”概念的中西差异,而不是一定贴上“专制”抑或“非专制”的标签,这才是古今之分中构建新制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历史上,被人们普遍认同的“圣人”寥寥无几,屈指数来,大约只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和后来的孔夫子。然而这些寥若晨星的“圣人”却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各个层次和侧面上投下了他们庞大的身影。无论是在诸子纷起,百家争鸣的先秦,还是在西学东渐、革故鼎新的近代,无论是在经学、史学、文学的抽象探讨中,还是在心性修持、政治教化的具体践履中,无论是对诗书因缨的精英阶层,还是对引车贩浆的普通民众,“圣人”始终都是一个权威性的文化符号,是一种精神和事功的最高价值理想的完美人格体现。因此探讨中…  相似文献   

19.
论“进步”及其历史──对现代性核心观念的反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步”之在中国,完全是一个现代观念。这里的所谓“现代观念”,一指它是一个现代性的前提,象它在西方现代社会的作用一样;二是指它在中国的形成,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某种结果。所以只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进步才被中国人逐渐接受。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人的观念世界中没有“进步”信仰。主流意识的世界观、历史观背景是循环论,甚至是历史衰退论。中国哲学有极其富于民族特点的“变”的智慧,它集中体现在易学哲学之中。但是中国哲学赞美变易的理论,中国智慧的实质,在于承认对立统一是宇宙间普遍适用的法则,和人事在“否”-“…  相似文献   

20.
启蒙以来,社会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实践以及技术理性逻辑的全世界扩张客观上生成和确立了“经济世界观”及其话语的主导性、支配性地位。就其历史性后果而言,则是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弥漫。真正的、真实的文化在被日益边缘化的过程中变得支离破碎,失去了从整体上理解、观照、诠释以及重构现实的能力。此种情境为反思批判意义上文化与现代性叙事逻辑的开显提供了可能。文化哲学之思的当代主题,当是直面后全球化时代国际社会思想、理论、制度等日益差异化、异质化的生存与生活现实,立足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实践,顺应人类社会从“经济时代”向“文化时代”全面转型的历史趋势,着眼人类整体性优存的实践-价值方略,有效破解文化与现代性的深层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