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观音菩萨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观音,全称“观世音”或“光世音”、“世自在”。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此称呼一直沿用至今。所谓“观世音”,就是世间一切遇难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菩萨名号,菩萨就会及时观其音声而前来相救。菩萨,在佛国中的地位仅次于佛,其意思是“觉有情”、“道众生”;职责是协助佛普度众生到极乐世界去,了却一切烦恼。相传观音曾发誓,要普救世上一切众生后才成佛,但是,人世间的苦难无休无止,永远无法救完,所以观音只好永居菩萨之位了。观音在中国民众中是影响最大、结缘最深、信众最…  相似文献   

2.
观世音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中国民间的观音信仰,实超出了佛教的范围。民间信仰的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善神、福神。她总是以宽厚的慈爱,满足人们的各种祈求。民众信赖这位菩萨,并把她艺术化。不仅在寺庙中有各种塑像和壁画,历代画家也精心绘制了数不清的观音像,同时在民俗文艺中,如戏曲、说唱和白话小说,也有大量歌颂观音的作品。观世音菩萨来自印度佛教。佛教经典中对这位菩萨的出身有多种说法;按照佛教经轨,观世音菩萨为救度众生可以变化示现为多种形象,如“六观音”、“七观音”、“十五尊观音”、“三十二应”、“三…  相似文献   

3.
观音法门略释李利安观音信仰是东方世界中最为流行的一种菩萨信仰,也是整个大乘佛教菩萨信仰的代表。大乘也叫“菩萨乘”,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所以观音信仰也就是大乘佛教信仰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所包含的一切理论体系、修持仪轨及其它敬拜习惯都成为中...  相似文献   

4.
邓新航 《法音》2022,(3):41-50
<正>在中国佛教林林总总的佛菩萨等圣众体系中,观音图像体系最为庞杂。源于印度的观音信仰之所以能在中国演变出如此丰富的图像内容,一方面是《法华经·普门品》中记载观音可现三十三身为众说法,并“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这为艺术家绘制其形象提供了想象发挥的空间;另一方面是观音信仰已完全融入中国民众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信仰之中,甚至对民众的思维习惯、审美方式、人格精神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时代、地域、阶层信众的信仰需求,各种各样的观音形象遂大量涌现。  相似文献   

5.
<正> 观世音菩萨是汉化佛教中最著名的菩萨,在佛教神祗中位居诸菩萨之首,拥有的信徒最多,影响也最大。为普度众生、救苦救难,他可化为三十三种应身,水月观音是其应身之一,也是在中国佛教信仰和民间最为普遍、最为熟知的形象。反映佛教的艺术作品基本可分为雕塑造像和绘画两大类,其中特别以反映观音信仰的艺术作品数量和样式居多、艺术成就也最高。水月观音造像、绘画集中蕴含着观音  相似文献   

6.
观音菩萨属于佛教中最富盛名的菩萨,因为有普度众生的慈悲心而被广大信众尊崇。从唐代开始,汉地民间信仰中出现观世音菩萨四臂观音、六臂观音这种化身,而观音菩萨的化相在藏传佛教中更加丰富多姿。藏传佛教中的菩萨造型相对于汉地更加复杂、繁多,这源自民族信仰的区别。藏传佛像中的所有形象都是一种象征,一种民族信仰的体现。在中国佛教的两大系统,即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信仰中,观音菩萨都是一个重要的佛教尊神。随着佛教信仰的民间化,  相似文献   

7.
竺难提翻译的《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是中土较早流传的观世音菩萨和观音信仰的经文。天台宗人对此经非常重视,智者大师天台智顗作《请观音经疏》,灌顶作观音忏法,慈云遵式践行观音信仰,完善观音忏仪。经过智者大师等人的弘扬,这部经对汉传佛教观音信仰、观音忏法等都有很大的影响,体现了观音信仰中国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漫谈菩萨行     
“菩萨”这一名称,在佛教里是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称号。论地位,除佛以外,就算是菩萨了,所以是伟大的,但菩萨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神,只要人们根据菩萨行的四摄、六度去实践,人人都可以成为菩萨,所以是平凡的。菩萨,在印度称为“菩提萨埵”;中国人喜欢简略,在译音的时候,省去“提”“埵”二字,简称为菩萨。翻译成汉语,就是“觉有情”。有情泛指一切有情识的众生。觉有情,有两重意思:从自利方面说,菩萨是有觉悟的有情;从利他方面来说,菩萨度化一切众生令其觉悟。所以说菩萨是一种有高度觉悟、舍己救人、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佛教并不把民间奉祀的土地、城隍、灶君等牛鬼蛇神当做菩萨。  相似文献   

9.
文殊菩萨     
《五台山研究》2010,(4):F0004-F0004
文殊菩萨是印度佛教中的上首菩萨。位居一切菩萨之酋,佛经称之为“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济世无穷。随着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大乘佛教的传入.文殊信仰日盛.并于唐代初期钦定山西五台山为文殊道场。  相似文献   

10.
“佛教”的“佛”是正遍知之义,“教”是教育教化之义。以诸佛所证之究竟真理教育和启发众生,使一切众生获得正智,摆脱愚暗,达到人格精神圆满的佛菩萨境界———这就是佛教的根本宗旨。藏传佛教忠实地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显密学修传统,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佛教教育制度。一千多年来,以寺院为中心、僧人为主体的藏传佛教教育,在藏区和信仰藏传佛教的各少数民族地区,扮演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继承发扬佛教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角色,在培养造就宗教和社会各类人才,缔造藏传佛教文化,提高本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为人…  相似文献   

11.
十一面观音信仰是源于印度的一种密教观音信仰,传入中国后很快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一种独特的佛教文化现象。辽宁海棠山普安寺现存五尊清代十一面观音雕像,以其完整的保存和强烈的个性诠释着藏传佛教十一面观音的文化特色。而佛教经典中有关十一面观音的记载则涉及十一面观音信仰的起源、形象、功能、道场、修法等丰富的内涵,堪称一种完整的佛教信仰形态。这种信仰形态在印度、中国汉藏地区的传播也充分说明十一面观音信仰所具有的文化魅力和信仰感召。  相似文献   

12.
孙劲松 《法音》2021,(8):22-27
一、南海观音闻声救苦《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八十《华严》将观世音翻译成"观自在",据该经记载,观自在菩萨说:"我修行此大悲行门,愿常救护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热恼怖……复作是愿:愿诸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怖畏。  相似文献   

13.
李翎 《佛学研究》2004,(1):271-284
本文以印度造像为原型,系统考察了藏密观音形象的变化。认为,“香王菩萨”图像为早出,图像功能是持咒供养像。“空行观音”为晚出,图像功能为持咒成就法观想像。同时流行的持花思维相观音,是如意轮观音,其样式影响到汉地水月观音的形成。因此,汉地及日本流行的“水月观音”是综合上述造像功能和样式而创立的变体。另外,据胎藏曼陀罗记,跏趺坐、持花施无畏印(或与愿印)者,是水菩萨。《图像钞》卷七误将如意轮观音作为水菩萨的一个身形。  相似文献   

14.
冯玉庆 《法音》2008,(9):48-49
唐宋以来.随着观音菩萨的女性化.其信仰在民间得到普遍的传播。陵川是晋东南地区佛教传人较早的地区之一.随着东晋后赵创修的崇安寺建成.观音信仰就在本地得以盛传.并且很快成为当地民间神仙信仰中不可缺少的一位。受唐朝皇帝李世民名讳之故.观世音菩萨简称为观音菩萨.在本地更是去掉观音二字,简称菩萨。对本地大多数老百姓来说,  相似文献   

15.
就佛教史而言,五台山既是文殊道场又是佛教圣山,文殊信仰之外的其他菩萨信仰也是圣山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观音信仰在五台山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唐代五台山观音信仰产生国际影响,宋代形成了以观音化身为信仰主体的大寺,元代五台山开始建设以观音法门命名的寺院,明代五台山出现了被当作观音化身的驻山高僧,清代五台山及其周边民间观音信仰促成了五台山观音信仰文化的繁荣。五台山观音信仰既具有国际化、跨地域特征,也具有仪式化、生活化、民间化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6.
普门品与观音经变概说众所周知,观世音菩萨是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大菩萨。其誓愿普度众生,得到人们广泛信仰,古代遂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之说。在历代佛教造像中,观音菩萨造像构成一类主要的题材与内容,  相似文献   

17.
弥勒信仰自印度传入中国就成了中国佛教菩萨信仰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界对于弥勒信仰的起源,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源于外来的“弥赛亚”或伊朗的“米特拉”信仰.实际上,弥勒信仰有属于自己的“救度”性格与“拯救”方式.  相似文献   

18.
本性 《法音》1996,(12)
如何实践慈悲法门本性慈悲和智慧,如同飞鸟的双翼,承托起整个佛教。为此,中国佛教徒最为崇敬的四大菩萨中,我对观音和文殊印象最为深刻,因为他们分别表征慈悲和智慧。这里,我暂不谈智慧,只谈谈如何去实践慈悲法门。“慈悲,就是要你们去爱这世界一切众生:朋友、亲...  相似文献   

19.
以观音、文殊、普贤为三大士的造像组合为研究对象,探讨其造像及思想的起源与背景。三大士造像,是多重因素相互影响激荡而形成的特殊造像与信仰体系,是中国佛教造像与菩萨信仰的一大变革与创新,也是汉地的佛教融合显、密元素所开展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信仰模式。  相似文献   

20.
李卓 《中国宗教》2018,(4):68-69
佛教舞蹈是指以佛教寺院为中心而发展起来舞蹈,或者是源自于佛教、带有佛教文化色彩的舞蹈,主要以供养佛菩萨或者弘扬佛教为目的,正所谓“巧把音声作佛事”。佛教舞蹈本源于印度古俗,是所谓的“舞祭”,在古印度佛教的无遮大会上通常也有乐舞。佛典中有很多关于舞蹈的记载。比如《妙法莲华经》云:“香花伎乐,常以供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