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5 毫秒
1.
张越 《管子学刊》2004,(4):F003-F003
《德法之治与齐国政权研究》是官源海教授主持的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近日由齐鲁书社出版。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范跃进教授为之作序。  相似文献   

2.
简论德法与齐国政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国,自姜太公分封齐地建国,到田氏代齐,凡800多年。本文主要从姜太公建国,齐桓公首霸,齐景公争霸不成,田氏代齐,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探讨齐国政权的兴衰。德法并举,国泰民安,霸业有为;不法不德,政衰国败。  相似文献   

3.
选贤任能是齐国的传统,齐威王深知选拔治国用兵的贤士,是巩固政权、富国强兵的关键。本文论述了齐威王发扬齐国举贤尚功、选贤任能的传统,继续发展稷下学宫,招徕四方贤士,听谏言,革吏治,任贤士,亲自选拔任用了邹忌、孙膑、淳于髡等杰出人才,使齐国保持了强盛并威震列国。  相似文献   

4.
晏婴是齐国历史上重要的宰相,他的主张和行为对齐景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贤人治国,使齐国经常保持了大国和强国的地位,在各诸侯国家之间的关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言敢谏,使齐景公改正了自己的缺点,缓和了当时严重的社会矛盾,稳定了政权。  相似文献   

5.
齐国兴亡浅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齐国作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历经数百年.有盛有衰.最后灭亡。兴盛的原因.首先是在位君主的英明.其次是锐意进取的改革务实精神,第三是礼、法并重的管理理念。齐国衰亡缘由,首先.国家管理的理念不适应.其次.政权的腐败,国家发展的理想定位失控.外交战略失误。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期,齐国政局屡有变动。自五子争立后,齐国公室日渐衰落,中经崔、庆之乱与栾、高氏之变,姜齐国君虽然还保持名义上卿大夫共主的身份,然而齐国政权已经逐渐落入陈氏家族手中,造成这一结果的直接因素便是卿大夫家族的私属武装。一、齐国卿大夫家族的私属武装春秋...  相似文献   

7.
《管子》法治思想萌生于先秦社会变革的特定历史背景之下,总结并汲取了先秦诸多法家学说的基础上,糅合了齐国历史现状与社会变革需要,形成了独具特色兼有开创性与时代性为一体的法治思想。管仲等适应齐国社会变革与社会治理的需要,确立了"法度者,万民之仪表也"的法治核心,践行了"以身先之""法不二"的法治原则,形成了《管子》的法治思想体系。《管子》法治思想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伴随者齐国的历史崛起,影响深远,其所倡导的"德法结合"的法治精神,对当代社会主义依法治国下的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姜太公辅佐周武王灭掉殷纣政权,被分封到东方的齐国,居于平原沃土之上。开国之初,国土并不大,临淄的东部还属纪国。以后,地域由“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扩大到“地方二千里”。这一土壤肥沃、面积广大、负山面海的自然环境,为齐国发展工、农、商、交通各业,提供了天然的有利条件,对齐国发展多种经济,形成开放型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春秋齐国社会变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齐国的经济变革在“陈氏篡齐”之前齐国的陈氏家族,原是陈国的贵族。陈国陈厉公之子陈完,因陈国发生内乱奔齐,齐桓公封他为工正(管理工业的官)。齐陈氏从陈釐子乞开始,就采取了争取民众的措施,即借给农民粮食用大斗,收则用小斗,为夺取齐国姜姓的政权作准备。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陈和之时(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为公元前404年),正式列为诸侯。  相似文献   

10.
古之狄县、今之高青,有一位曾和陈胜、吴广、刘邦、项羽共同推翻秦王朝暴虐统治,并在疆场上互相争夺“秦之失鹿(鹿,比喻政权)”,叱咤风云,威振一时的盖世英雄——战国时期齐国王族后裔田横。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德治与法治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基本上实行的是“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而这一治国方略经历了一个从“为政以德”到“任法而治”,再到“德主刑辅”、德刑并举的发展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paper I compare Timothy Williamson's knowledge rule of assertion with Ishani Maitra and Brian Weatherson's action rule. The paper is in two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I present and respond to Maitra and Weatherson's master argument against the knowledge rule. I argue that while its second premise, to the effect that an action X can be the thing to do though one is in no position to know that it is, is true, its first premise is not: the data do not support the claim that whenever X is the thing for one to do, one is in a position to assert that it is. In the second part I consider Maitra and Weatherson's alternative hypotheses, arguing that they do not provide a better explanation of the linguistic data. I conclude, in particular, that the knowledge rule is preferable to the action rule.  相似文献   

13.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发展步入21世纪的新的发展时期所制定的重要治国方略.它的实施和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确立并解决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意识和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14.
Hauser M  Weiss D  Marcus G 《Cognition》2002,86(1):B15-B22
Previous work suggests that human infants are capable of rapidly generalizing patterns that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as abstract algebraic rules (Science 283 (1999) 77), a process that may play a pivotal role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Here we explore whether this capacity is uniquely human and evolved specifically for the computational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language, or whether this mechanism is shared with other species, and therefore evolved for problems other than language. We used the same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at were originally employed in tests of human infants to assess whether cotton-top tamarin monkeys can extract abstract algebraic rules. Specifically, we habituated subjects to sequences of consonant-vowel syllables that followed one of two patterns, AAB (e.g. wi wi di) or ABB (le we we). Following habituation, we presented subjects with two novel test items, one with the same pattern as that presented during habituation and one with a different pattern. Like human infants, tamarins were more likely to dishabituate to the test item with a different pattern. We conclude that the capacity to generalize rule-like patterns, at least at the level demonstrated, did not evolve specifically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 though it remains possible that infants might use such rules during language acquisition.  相似文献   

15.
以德治国的世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 ,在中国进入 2 1世纪的关键时刻 ,提出的全面振兴中国的治国方略之一。这一方略不仅将对中国国内产生深刻影响 ,而且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对于中国文化的重新崛起、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旗帜、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中国文化重新崛起的战略抉择当今世界各种文化思潮互相激荡 ,争相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影响世界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 ,更利用其经济科技优势 ,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政治信仰和道德标准等 ,力图主宰世界。中国要在 2 1…  相似文献   

16.
德法兼行共治国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基础上得出的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在我国经济和社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之际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这一重要思想提出后,伦理学界和全国各界一样为之精神振奋,反响极为强烈.认真学习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在现代社会生活与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社会作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试论“以德治国”思想的理论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战略决策 ,强调“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 ,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以德治国”。在今年 3月的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了这一思想。“以德治国”战略决策的提出 ,把道德建设提到了治国方略的高度 ,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我们党和政府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以德治国”方略深刻总结了古今中外治国经验 ,…  相似文献   

18.
以德治国与中国社会资本的重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今中国社会道德水准和社会资本的下降,已经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寻找一种方式能够使政府、社会和公民的力量相互协调并都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消弭潜在的社会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和克服社会资本进一步下降的可能性,是实现社会“善治”的根本要求。社会资本建立和积累的基础在于具有富足的社会道德资源,“以德治国”为当代中国重新整合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道德资源提供了前提。它有利于中国社会的道德资源富足与协调,从而使政府、社会与个体能够协调有效地实现各自的行动目标。  相似文献   

19.
儒家思想家 ,尤其是孔子和孟子 ,本质上是将德政和人治紧密联系起来了。德政和德治的思想 ,原本并非人治的同义词 ,但儒家的德治和德政思想为什么导致了人治的结果 ?人们为什么自觉不自觉地将德治与人治等而视之 ?本文试图从儒家德治思想的本源、儒家德治导致人治的根本原因、古今德治依赖的社会制度的根本分野等方面回答 :究竟是儒家的德治思想导致了人治、等同于人治 ,还是中国古代实际的社会政治制度造成了儒家的德治思想与人治思想难以分离或者不可分离的状况。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