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1 毫秒
1.
片石勒银钩,象教赖不堕;虽失天人师,犹留金刚座。想见翻经手,磨勘往复过;千载如晤对,心光照天破。这首诗,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于1964年在分赠给参加玄奘法师逝世1300周年国际法会各国代表的金刚座拓片上题写的。诗中表达了对大唐三藏法师玄奘的崇敬和怀念。金刚座所在之所,即中国陕西铜川玉华寺遗址。玉华寺,大唐王朝时曾为三藏法师玄奘翻译佛经之道场。显庆四年(659),玄奘法师为重译《大般若经》,经高宗批准,亲率门徒高僧前往玉华寺。玄奘法师从印度回国后的十九年中,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平均每年译经70…  相似文献   

2.
汉式佛塔     
“塔”,梵文Stupa,音译“窣堵波”。起源于吠陀时代的印度诸王死后皆筑一半圆形坟。原义:坟、庙。可解释为安葬佛陀之坟,礼拜佛陀之庙。 据《长阿含经》卷三之《游行经》一段关于佛涅槃的记载:释迦牟尼临涅槃前,嘱咐他的  相似文献   

3.
印度故总统拉达克里什南教授在他的《印度哲学》(第1册,页464)引巴利藏《中部经》说:“佛陀的体系不是一种‘见’或哲学,而是一种乘或车乘,一种导致解脱的实际方法”。尽管后期的大乘论师为应付复兴中的婆罗门教的挑战,高谈本体,崇尚玄学,佛陀当时对本体的问题只报以缄默,对玄学的思辨也认为无济于事,如有人中毒箭,不听医者救拔,必欲先知彼弓为柘为桑,弓弦为筋为丝,作箭镞者为是何人;不死何待!佛以“离生死苦,得解脱乐”(《水忏》卷上)为教,实事求是。“非梵行本,不趣智,不趣觉,不趣涅槃”,则佛不说;“不可说者则不说,可说者则说;当如是持,当如是学,佛说如是”(《中阿含经》卷60,《箭喻经》;《大智度论》卷15)。大乘佛教所称的“梵行”即菩萨行,也即是“兼  相似文献   

4.
《大藏经》是总汇佛教典籍的丛书,最初在南北朝称为“众经”、“一切经”。天台五祖灌顶追记四祖智(山豆页)的行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引铣法师语总结智(山豆页)一生“有为功德”,说“造寺三十六所、《大藏经》十五藏”,此即汉文“大藏经”一词的首见出处。前贤圆晋在《民国增修大藏经概述》(《南行》第6期,上海1948年)中,以简洁断语云:“结集佛所说教  相似文献   

5.
智■(538-597),为我国天台宗开宗祖师(一说三祖,即以慧文、慧思为初祖、二祖)。俗姓陈,字德安,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智■的思想,主要是将《法华经》的意旨与龙树的思想,加以中国固有思想,体系化而成的。他将佛教典籍分成五类,将佛陀之教化方法与思想内容分成四种,形成了天台宗自己的判教。智■一生著述颇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天台三大部”之《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与《摩诃止观》,另外就是被称为“天台五小部”的《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无量寿佛经疏…  相似文献   

6.
方广锠 《法音》2006,(10):11-15
玄奘法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佛教理论家、翻译家。他对中国佛教、中国文化乃至亚洲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鲁迅曾称玄奘这样的优秀人物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本文拟仅就玄奘提出的“五种不翻”略述己见。一、“五种不翻”的出处根据目前所得资料,近代以来,我国最早对玄奘“五种不翻”进行研究的是梁启超。他在《佛典之翻译》一文中指出:“翻译之事,遣词既不易,定名尤最难。全采原音,则几同不译。易以汉语,则内容所含之义,差之毫厘,即谬以千里。折衷两者,最费苦心。”[1]然后举鸠摩罗什、玄奘为例说明之。其中关于玄奘的文字如下:而奘公亦谓:“五…  相似文献   

7.
《解深密经》自刘宋求那跋陀罗创翻,中经元魏菩提留支、陈真谛两家,至唐玄奘法师,凡有四译。其中宋、陈两译仅节取全经少分。魏、唐二本为全译而品目开合略别。此经境、行、果三,赅摄无余。陀那深细,明身心之一如;如来成事,显佛地之业用;判三时之浅深,畅一乘之宗极;闸止观于瑜伽,辨了义于三性;理事悉备,要言不烦;诚大乘之纲领,法相之钤键也。昔玄奘法师于中印度那烂陀寺听戒贤法师为讲《瑜伽论》三遍,而此经除序品外,全文收入《瑜伽论》(卷75—78)中,故奘师于此经可云尽得戒贤之心传。及  相似文献   

8.
玄奘(600~664)法师,洛阳缑氏县(今偃师县)人。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下简称《慈恩传》)和《续高僧传·玄奘传》载,他俗姓陈名祎,出身于儒学世家,幼年跟父亲学《孝经》等儒家典籍,“备通经典”,“爱古尚贤”,养成了良好的品德。父亲去世后,二兄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即长捷法师。玄奘十一岁那年,便随长捷入寺受学《法华经》、《维摩经》等。“年十三,依兄长捷出家于洛”(《塔铭》)。  相似文献   

9.
桑吉扎西 《法音》2000,(12):40-41
本刊讯 11月21日上午,唯识宗祖庭、西安大慈恩寺隆重举行纪念玄奘法师诞辰1400周年、玄奘三藏院落成和玄奘顶骨舍利安奉及增勤法师升座庆典,来自全国各地的诸山长老、法师居士和地方党政领导、各界嘉宾以及僧俗群众万余人参加了庆典活动。  上午10时,举行了玄奘三藏院落成、玄奘顶骨舍利安奉和玄奘法师铜像开光法会。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界明法师主持法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刀述仁居士代表中国佛教协会热烈祝贺玄奘三藏院落成、玄奘法师顶骨舍利安奉、增勤法师升座及“玄奘精神与西部发展”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他在讲话中说:“今天…  相似文献   

10.
《法音》1989,(7)
《法音》编辑部: 我是贵刊读者,读了贵刊感到文有神韵,说理力强,不禁心中欣然。今为弘扬佛教,谨向法师陈述刍荛之言。一、贵刊拙缁法师短论三则:《空与运动》、《心色不二》、《涅槃》,文笔洗炼,我认为是佛教修止、观的真实境界。于此知佛教之理法,皆身心性命之学,不知此解是否正  相似文献   

11.
竺道生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佛教学者,他吸收和借鉴了儒家哲学、道家哲学的成分,积极研习和弘传涅槃学,并融汇毗昙学、般若学、涅槃学三种思想发挥阐释其涅槃佛性理论,被誉为“涅槃圣”.考察《注维摩诘经》相关论述后不难发现,竺道生在论述“常”、“我”思想时的语言、论证方式、思维模式都与《阿毗昙心论》相似而与六卷本《大般泥洹经》有一定的差异.此外,竺道生“阐提成佛”论虽然结论上与《大般涅槃经》相同,但是其论证方式却是继承和深化了毗昙学之“自性”学说而与《大般涅槃经》的论证方式相异.竺道生深受毗昙学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显著地体现在其佛学理论当中.竺道生之所以成为“涅槃圣”,与其惊人的哲学天赋当然是分不开的,与其对涅槃经典的钻研学习也是分不开的,但更与其深厚的毗昙学功底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大凡提及佛经传译的历史,人们很自然地想到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四大译师。这里向大家介绍的历事北齐、北周和隋三个朝代,被誉为“翻经大德”的彦琮法师,也是一位值得纪念的翻译大师。他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佛典传译事业所做出的卓著成绩,都是后人不能忘记的。释彦琮,俗姓李,赵郡柏人(今河北省石家庄地区)人。生于北齐文宣帝天保八年(公元557年)。少时聪颖,记忆力过人。十岁出家,初名道江,师事僧边法师,勤奋学习佛教经律,悉心领会经文的深奥含义。北齐武平初年(公元570年),年仅十四岁的彦琮(当时法号“道江”)西入晋阳,且听且讲,以求深造。当时尚书敬长瑜等曾请他讲解《大智论》。齐皇后至晋阳,也曾请他入宣德殿讲解《仁王经》,在场僧俗二百  相似文献   

13.
舍利的安奉     
一、舍利的由来舍利,为梵语Saarira的音译,又译“设利罗”,意为“身骨”,指死者火葬后的残余骨烬。舍利有两种,一为法身舍利,即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佛教经典。《妙法莲花经》卷四《法师品》云:“经卷所在处,皆应起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须复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来全身。”《大唐西域记》卷九《摩揭陀国下》也说:“印度之法,香木为泥,作  相似文献   

14.
王勇 《中国道教》2018,(1):34-38
服五芽,即服食五方真气或生气。五芽,也称“五牙”,《黄帝内景经·常念章第二十二》“存漱五牙不饥渴”,梁丘子注:“《灵宝》有服御五牙之法。五牙者,五行之生气,以配五脏元精。”梁丘子,即唐代白履忠。他认为服食五芽出于《灵宝经》。  相似文献   

15.
《西升经》援引老子哲学阐发宗教义理,是一部重要的道教经典。唐以后道教论著多所称引。然其著作年代既不可定,亦鲜见辨析其思想内容者,本文拟就这两方面作些探测。 (一)、《西升经》著作年代问题《西升经》的确切著作时间及撰人,均不可详考。以下采摭有关史料,共作推敲。 (1) 南朝梁释僧祐编《弘明集》卷一收《正诬论》引:“故其《经》云:‘闻道竺乾,有古先生,善入泥洹,不始不终,永存緜緜。’竺乾者,天竺也;泥洹者,梵语,晋言无为也。” (2) 唐释道宣编《广弘明集》卷八收晋释道安《二教论》引:“《老子西升经》云:天下大术,佛术第一。又《西升玄经》云:吾师化由天竺,善入泥洹。”  相似文献   

16.
王孺童 《法音》2010,(3):10-15
<正>《心经释要》,明智旭所述。原无科节,然其释经间错,文自分五,以显五重玄义也。甲一、释名此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八字经名,于内又开五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85,(6)
法尊俗姓温,河北深县人,一九○二年生。在俗时仅读小学三年,文化很低。一九一九年,因家境困难,到保定府学做皮鞋。因长时患病,学业无成,于一九二○年春末,厌世逃往五台山出家,投玉皇庙瑞普(法名觉祥)师座前落发,法名妙贵,字法尊,即在庙随众劳动,早晚学习念诵功课。是年秋,大勇法师、玄义法师等路过本寺,遂请勇师讲开示,勇师即日略讲《八大人觉经》,次又讲《佛遗教经》,遂对听经发生兴趣。一九二一年春节,广济茅蓬打念佛七,  相似文献   

18.
真谛(499~569)三藏是继鸠摩罗什法师之后被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家”之一的伟大译师。他是西天竺优禅尼国人,梁武帝使臣张(?)从扶南国礼请来华,于大同十二年(546)八月十五日抵达南海,两年后,即太清二年八月始达建康(今南京)。由于侯景之乱,“不果宣述”(《唐高僧传》卷一。下文未注出处者同此),因往富春(浙江富阳县)从事《十七地论》的译业。承圣元年(552),他再度回到建康,“止于金陵正观寺,与愿禅师等二十馀人翻《金光明经》”。两年后的554年回豫章,旋往各地游方弘化。永定二年(558)复回豫章,并在临安、晋川诸郡停留,从事经论翻译。但他深感“道缺情离,本意不申”,曾三度萌起归国之念。天  相似文献   

19.
王小明 《法音》2000,(3):17-22
智顗(538-597),为我国天台宗开宗祖师(一说三祖,即以慧文、慧思为初祖、二祖)。俗姓陈,字德安,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智顗的思想,主要是将《法华经》的意旨与龙树的思想,加以中国固有思想,体系化而成的。他将佛教典籍分成五类,将佛陀之教化方法与思想内容分成四种,形成了天台宗自己的判教。智顗一生著述颇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天台三大部”之《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与《摩诃止观》,  相似文献   

20.
梵本《唯识三十颂》汉译问题试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巫白慧 《法音》2006,(2):15-17
近日重温了《唯识三十颂》的梵语原文和玄奘法师的汉语译文,同时也认真选读了《成唯识论》,做了一些研究,自觉有几点新知和收获。特别是对玄奘法师的《唯识三十颂》译文的准确性和艺术性加深了理解和确认,这在不小程度上使我自己能够澄清和解决有关玄奘法师《唯识三十颂》译文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一、梵语“vij`apti”一词的解释记得不久前有学者对《唯识三十颂》梵本原文中“vij`apti”一词出现在梵本《唯识三十颂》的第2、3、17、25、26、27六个颂里,其中除第2、3两个颂外,其余四个颂的vij`apti(识)是与mqtra(唯)组成一个复合名词“vij…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