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听吾计”一语出自《孙子兵法》之《计》篇。原文为:“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相似文献   

2.
正合上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之后,我决定去意大利看看。出发之前,有人给予我丧气的"小祝福":"小偷多,一个人不安全,语言也不通。"的确,人们总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无论听或不听劝告,一切风浪到最后都会迎刃而解。于是,本来就只会半吊子英语的我,学了三句半意大利语就买票上了飞机。到了佛罗伦萨,这里并不像  相似文献   

3.
看起来,一个人把自己交给痛苦,比交给快乐更容易一些。 譬如,听别人讲话,听到最后,耳朵里只会记住两类话:最愿意听的和最不愿意听的。然后,喜欢听的未必化成快乐,但不喜欢听的一定化成了痛苦,其他的都化成了风。  相似文献   

4.
点滴集     
张峰 《思维与智慧》2011,(12):45-45
听话 越是悦耳动听的话,你越是要谨慎地听、警惕地听; 越是不中听的话,你越是要耐心地听、认真地听。  相似文献   

5.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能力。其中,听和说属口头言语活动,读和写属书面言语活动。这四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四种本领都要学好。”但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忽视听、说的倾向,尤其是听话能力。由于听话是通过听觉器官接受信息的一种不出声的个人内心活动,因而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  相似文献   

6.
正一个朋友想减肥,用了很多方法都不奏效。有一天她听人说,每天记录吃的食品的热量,只要不超过基础的热量,人就会渐渐地瘦下来。朋友一听,觉得这个方法不错,吃什么都先把它们各自的热量记录下来。若哪天菜品太好,吃超额了,她一定会比平时多做一倍的运动,赶紧将热量消耗掉。我问她,你不嫌麻烦吗?她  相似文献   

7.
在一家酒吧里有一个钢琴师。他技艺精湛,许多人到这里来都是为了听他弹奏。有一天晚上,一位顾客告诉他,他不愿意再听他弹钢琴了,他想听他唱一支歌。钢琴师说:“我不会唱。”可是那位顾客坚持要他唱。顾客告诉酒吧侍者:“我对听钢琴已经厌倦了。我想听那个家伙唱歌!”酒吧侍者从房间那头大声冲他喊道:“嗨,伙计!如果你想拿到薪水,就唱一支歌。这位顾客请你唱歌!”迫于无奈,钢琴师不得不唱一支歌,于是,那天晚上,一位从来没有在公共场合唱过歌的钢琴师生平第一次唱了一支歌。而在那之前,人们也从来没有听到过有人用那种唱法演绎那首“蒙娜丽莎…  相似文献   

8.
我心素已闲     
喜欢安静。不与人语。 安静的时候,听一些古筝。听朋友读我的随笔《樱花呀樱花》。 听着听着,会睡着了。 越来越喜欢安静的东西了。清幽,散发出浓烈的清幽。莲的气息,或者薄荷的味道。  相似文献   

9.
第三个耳朵     
《中国天主教》2002,(3):46-46
圣保禄被囚禁在罗马的时候,有许多久闻他大名的人,来到他的寓所,听他讲道。来听他讲道的人,大多数为犹太人,保禄就引证梅瑟法律和先知书,证明耶稣是经书上预言过的默西亚,想说服他们信仰耶稣。有的人相信了,有的人却不相信,因此信的与不信的,彼此争执不休,离开了保禄。他就向他们说:“圣神藉依撒意亚先知向你们的祖先说的话正对。他说:你去对这民族说:你们听是听,但不了解;看是看,却不  相似文献   

10.
引路的风筝     
正北方的春天,风几乎天天有,而且是很执拗的样子,这样的天气很适合放风筝。当你周末走出家门,在一个小广场上,或者田野里,但凡有一片空地的地方,你都会看见一个个扯着长线迷恋风筝的人。那年我十八岁,也是一个疯狂迷恋风筝的人,可惜,我还不怎么会放风筝。第一次手拎着长长的丝线在麦田里奔跑,我像一头桀骜不驯的小野马,而风筝更像一头不听驯服的小野兽根本不听我的使唤,任凭我跑得精疲力竭,一次也没有飞起来。  相似文献   

11.
正有一次听广播时,听财经名人秦朔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秦朔拜访马云,按照预约时间提前赶到马云办公室,马云还正在出差返回办公室的途中。于是,秦朔就在办公室等了一会儿。不一会儿,马云风尘仆仆地赶到办公室。秦朔看到,马云以往风光不在,脸色和精神状态都不太好,明显是旅途劳累所致。因为秦朔与马云相知多年,马云也不见外,告诉他自己实在  相似文献   

12.
顺耳之言     
1、会说顺耳之言人人都爱听好话,这是人之常情。特别是在商务交际中,大家都为自己的利益而来,并不想在商场上听别人的人生教诲,不顺耳的话就更不愿意听了。因为反正是做生意,有利就图,很难说对方特别看重自己什么;也很难说大家彼此了解有多深,可以提出什么重要意...  相似文献   

13.
战国时,二十几岁的商鞅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当时他还在魏国,任国相公叔痤的管家,里里外外都料理得非常妥贴,很受国相的器重。后来国相病危,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向魏王推荐了商鞅,并再三叮嘱说:“大王如果不用他,就应立即杀掉他,以免跑到别国被他人重用。”可是魏王听了,并不怎么在意,国相见自己的一片忠心不被理解.顿生怜才之心,事后就劝商鞅另逃出路。哪知商鞅听了也不在乎,国相忙问他为什么。只见商鞅不慌不忙地说:“大王既然不听你的话重用我,当然也就不会听你的话杀掉我。我又何必急于逃走呢!”国相见商鞅分析得如…  相似文献   

14.
采用指物交流实验方法,同时从听和说两方面考察了儿童在指物交流中对量的准则的掌握情况。被试是幼儿园大班至小学三年级共4个年级组的80名儿童。结果显示:听、说两种能力的发展不同步,说滞后于听.在听的方面,小学一年级组已能基本按量的准则完成任务,而在说的方面,直到三年级才能较好完成任务.在说的操作中普遍出现信息缺漏和信息冗余两类错误,各组内两类错误在总错误数中的比率随年级上升而变化。低年级组信息缺漏高于信息冗余,三年级组则信息冗余高于信息缺漏。  相似文献   

15.
著名画家俞仲林擅长画牡丹。有一天,一位慕名者买他的一幅牡丹画作,回去后,高兴地挂在客厅里。这位买画者的朋友看到这幅画,告诉他这幅画不吉利,因为,这幅画没有画完全,牡丹花缺了一部分,而牡丹代表富贵,缺了一角,那不是"富贵不全"吗?买画者也大为吃惊,认为牡丹缺了一边总是不妥,就拿回去请俞仲林重画一幅。俞氏听了他的理由,灵机一动,告诉这个买主,牡丹代表富贵,所以缺了一边,不就是"富贵无边"吗?买者听了俞氏的解释,又高高兴兴地捧著画回家了。  相似文献   

16.
香与色     
偶尔听了一堂烹饪课,讲师说,有两种苯一般不做主料,一是香菇,二是胡萝卜。炖鸡时放几块香菇会增香味,放多则味浑,甚至显臭;炒青菜时放少许胡萝卜会增色,万绿丛中一点红,赏心悦目增人食欲,放多则色浊,无从下箸。偶尔听了一堂化妆课,讲师边演示边说,香水一滴为妙,二滴便为过,三滴则大错特错。清香一缕,最是迷人。浓香不绝,肺腑难消;胭脂淡淡一抹为最佳,若隐若现不即不离,似有似无不着痕迹。反之丘壑对垒高低不平,咋看咋不顺眼。  相似文献   

17.
高祖权 《天风》2002,(9):51
据上海市妇联最近完成的一项入户调查显示,上海人家庭内部关系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虽然早有“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的俗语,但是在如今的许多上海  相似文献   

18.
贝贝一出生就交给保姆领着,做了妈妈的小李是市区一家宾馆的大堂经理,大城市里交通不太方便,每天晚上难得有空闲回家去看孩子。小李的丈夫在一家公司工作,常年在外地跑营销,更很少回家了。贝贝已满周岁了,长得不胖不瘦,平时很少生病。近来宾馆里批了小李一个月的假,小李就带上贝贝去老同学家玩。老同学的一邻居说,这个小男孩行为有些异常,心里总像想其他什么的,很少注意别人的举动表情,沉默寡言,笑着问他什么,他表情木然、听而不闻,只管玩自己的。妈妈小李听别人讲自己孩子的不是,内心里不快,解释说:孩子学说话迟,不听大人话的事很多。贝贝…  相似文献   

19.
有时候,捕捉机遇也需要好口才.一外商到中原某地考察投资环境.当地领导人十分热情地向外商介绍本地情况,他说,我们这儿没有什么名胜和便利条件,近处有个小山丘,没啥看的,有条小河,水也不多……,外商听了介绍,摇头走了.这个外商又到临近一地区考察,这个地方的领导人在介绍时,这样说,本地有山有水,山不高,但很秀丽,水不深,但水源丰富;几公里远处有铁路,再远几十公里有机场,交通十分便利.外商听了点点头,决定洽谈投资项目.  相似文献   

20.
1.晓以利害法。此法就是把利害关系分析清楚、告诉对方使之折服的一种方法。为此,分析必须中肯实在,利与害必须与对方的切身利益有关。战国时期鲁哀公大兴土木,公宣子劝阻他说:“房舍过大,多住人则喧哗,少住人则空旷。”哀公不听。公宣子又劝阻说:“鲁国小而房舍大,百姓将怨,诸侯将嘲。”但哀公仍不听。公宣子第三次劝阻说:“左右边是先祖之庙,在中间大兴土木恐于君有害。”哀公一听马上停止修建工程。为什么公宣子前两次劝说没有成功,而第三次却成功了呢?因为前两次的理由对哀公而言无关痛痒,而第三次则不同了,古人最崇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