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人间佛教关注的重点是"人生"和"人间",不像传统佛教主要关注的是"人死"和"天间".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首先表现在它对传统佛教之"死鬼化"、"天神化"的批评上.在修行实践中,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主要表现为更加重视五戒、十善和以慈悲为本的大乘菩萨道.学佛是道德的实践,道德的根源在慈悲,慈悲是人间佛教的基本道德规范,它所蕴涵的道德价值具有相当的普适性.五戒、十善和慈悲的道德规范,都是以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为根本基础,从而使得佛教的慈悲行为与世间的仁爱行为相区别,使得人间佛教的修持规范、伦理关怀具有佛教道德的自身特色.  相似文献   

2.
印度佛教在其创立之初即有着人本化的意蕴,而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菩萨人格则彰显了佛教的伦理特色。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伦理相冲突、调适、融合,则真正实现了佛教伦理的大发展。佛教伦理中国化或者是彰显佛教原有的伦理文化因素,或者是与中土伦理相融合,作为其结果,中国佛教伦理形成了自身的基本理念和行为规范,它不仅在佛教徒中有重要规范作用,而且对中国伦理文化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高度,而佛教的教义、教规和伦理规范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相吻合,佛教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都体现在戒和律中。在各种戒中五戒最为重要,如果五戒修持不好,一切戒都将无从着手。五戒是僧人的根本道德,若能作为社会的基本道德标准,则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佛教伦理的佛性论为中国人的伦理自觉,即成就人格完善的人、平等与泛爱万物、利他与舍己等奠定了基础.善恶与因果报应,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个人造业,个人受报,保证了中国人在伦理道德上将自觉、自重和自愿相结合.成佛的伦理修持则成就了中国人在道德上的自觉、觉他与觉行圆满,它将佛教引向主体,完善人格,并成就了中国人的佛性.这是佛教伦理同中华传统的儒家、道家伦理所共同构成的中华民族伦理道德基础的根本方面.  相似文献   

5.
方立天先生《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一书的学术贡献,首先在于其对中国佛教哲学的整体性、系统性的概括和整理;其次在于其研究方法上的多元性和综合性,即综合运用文献学、思想史学、比较宗教学等方法,为当代佛教研究方法论的确立做出了贡献;此外,在对中国佛教哲学体系进行考察过程中,同时关注中国佛教哲学与儒家哲学、道教哲学之间的交涉互动,对佛教哲学中国化进程做了具体而微的考察。本书日文版的出版将对日本佛教学术界带来思想的刺激,为中日佛教学术交流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可从佛教伦理内涵的旨趣、价值、自觉三个方面得到论证,即佛教伦理旨趣的根据是其人生解脱论,佛教伦理价值的基石是其因果报应论,佛教伦理自觉的本原是其心性论。  相似文献   

7.
陈献章是明代心学的先驱,提出著名的"静中养出端倪"之说,其心学思想与道教、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即对陈献章与道教、佛教的交涉加以梳理和描述.  相似文献   

8.
藕益智旭是晚明时期的四大高僧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智旭的佛学思想体现出明显的圆融各家各派特色,对佛教与儒学的会通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心性论的会通,对儒学心性论中的许多范畴和命题都作了佛学化的诠释;二是修养论的会通,他继承了前人以佛教之五戒来解释儒家之五常的思想,并提出五戒高于五常;三是孝道观的会通,他统一了世间孝与出世间孝,并进一步将儒家的孝和佛教的戒与慈结合起来.智旭的儒佛会通思想不仅使得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契合高度,而且也表明晚明佛教摆脱衰落困境、走向复兴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9.
佛教本质上是一种和的宗教,佛教伦理本质上是一种和的伦理,佛教和谐伦理依缘起论、心性论和同理心构成其道德哲学的三大基础原理,以心灵的和谐为根本,使佛教伦理凸显出德性伦理的特色,由心的外在呈现和人的社会关系及与自然界关系的存在方式的不同,佛教的和谐伦理表现为僧团伦理、家庭伦理、公民道德、生态伦理等不同的内容,具体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构成当代和谐伦理的一种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教伦理文化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佛教伦理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去恶行善、慈悲利他、克己、孝亲等基本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中国佛教伦理文化的这些观念,对个人道德境界的提升、和谐家庭的构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佛教伦理的社会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佛教伦理的社会意义值得探究 ,我们拟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以孝道为例来论述中国佛教是怎样与中国重家庭、重孝道的礼法制度相协调 ,使中国人认同佛教也是讲孝的 ;其次是着重通过对佛教道德规范内涵的分析 ,揭示其所包含的丰富的社会意义 ;再次是阐述中国佛教伦理对现代人类社会的三大矛盾 ,即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矛盾的缓解、转化作用 ,从而肯定其内在具有的现代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佛学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学的精神是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是外来佛教与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碰撞、冲突、交流、融合的产物,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文化在中国佛学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佛学的圆融精神、伦理精神、人文精神是中国佛学精神的主要方面。圆融精神是佛教调和其内部思想学说及其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关系的产物,对不同思想学说的调和、包容和融合态度以及圆融性的理论是其基本内涵;伦理精神融合吸收了与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相适应的儒家世俗伦理,具有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相结合的特征;人文精神融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社会人生的精神特质,从而使出世的宗教融入了更多的关注现实人心、人生、人间的思想内容。中国佛学的精神对于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当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等均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汉传佛教女性伦理观与道教女性伦理观既存在歧异又存在契合.由于文化渊源及宗旨的不同,对于女性形象,汉传佛教持“女性卑污论”,道教持“女性崇高论”;对于制度修行中的男女地位,汉传佛教奉行男尊女卑,道教力求男女平等;对于人的情欲与生命,汉传佛教企图杜绝欲望及厌弃生命,道教正视欲望及看重生命.然而,由于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过程中佛道相互吸取对方思想,这又使得它们都赋予女性成就理想人格之权利,强调女性的心性修养、重视戒律对女性的约束功能、推行轮回果报与“功过格”.  相似文献   

14.
正佛教和道教是中国宗教的代表,佛道交涉的现象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开始存在。东汉楚王英晚年"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便是较早的例子。此后无论是僧道相互攻讦的记录,或是文人比较三教的论述,都反映出该现象为中国社会所熟知。作为现代学科背景下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佛道交涉与佛道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助于理解佛教在跨越亚洲的传播过程中,如何适应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以及道教如何在与佛教的接触交流中逐渐成熟。另一方面,佛道交涉也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尝试从印顺人间佛教思想的伦理体系入手,初步建构印顺佛化道德概念在人间佛教的不同维度中所形成的完整的逻辑体系,包括纵向的差序层级、横向的规范原则及其佛化伦理的实现途径三个方面。印顺以众生性、人性和佛性的不同区分出人间佛教伦理道德的境界序列,又以现代中国社会的现实为背景提出佛陀人间化的伦理前提、智慈合一的实践理念、集团生活的时代倾向与救世之仁的实践意义作为人间佛教伦理观的原则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家、出家两种殊途同归的佛化道德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佛教戒律及其伦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戒律是佛教道德规范,是调控佛教信众之间、信众与社会大众、统治阶层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佛教戒律不但是佛教徒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广大社会公民所普遍接受的社会伦理规范。佛教戒律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燕 《中国宗教》2021,(2):56-57
中唐以后,随着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的影响逐渐扩大,"悦禅之风"不但在佛教僧人中广为盛行,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也流传甚广。到了宋代,禅宗和净土宗更是成为当时佛教的主流宗派。在此阶段,佛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教文化进一步融合,极大推进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道教对中国民众的影响至深且远,它对中国化过程中的佛教疑伪经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部分佛教疑伪经中融摄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形成了中国佛教疑伪经经典.此外,有的疑伪经还吸收了一些民间信仰的思想,演变成不同于印度佛教的新的信仰内容,这些融合有中国道教、民间信仰的疑伪经经典为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佛教徒曾经长期以"高尚其迹"相标榜,坚持出家不拜俗的印度传统.一些固守儒家传统的人士攻击佛教"无父无君",损害了封建纲常名教.从东晋至唐朝,朝廷举行了多次关于沙门拜俗的争论,其中以东晋成康、元兴、唐高宗龙朔二年的争论最为激烈.中国佛教僧人在元代彻底地改变了出家人不拜俗的戒条,接受了儒家忠孝至上的政治伦理原则.中国佛教与王权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佛教以出世的精神服务于现实政治的伦理关怀,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的民主精神和对外来宗教文化的宽容态度,体现了儒家的忠孝伦理在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现了佛教"契机契理"的圆融精神.  相似文献   

20.
文章考察了白马寺的渊源,汉明帝夜感于梦的传说;分析了早期佛经翻译的模式、方法、对经书的选择、受众、翻译内容以及翻译术语等.认为初入中国的佛教不仅仅借用了道教的术语,更与道教在思想和教义上有诸多主动或被动的混同.正是后面这一点促成了早期佛教在中国立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