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雨函 《法音》2023,(12):56-61
<正>《楞严经》被称为“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1],是影响中国佛教极深的一部经典。《楞严经》被圆瑛法师归纳为“指心示定”。其中,心即如来藏心,表明如来藏思想是《楞严经》的核心主旨。相比于《起信论》,《楞严经》的一大特色是更应机地展开如来藏与诸法的关系,标志着如来藏思想体系的最终确立。圆瑛法师(1878-1953)自24岁学《楞严经》,  相似文献   

2.
儒释道三教皆以修心为要,盖心为万事主之故也。然对于"心的追问",儒道多以启发、描述的方式给出,不具有过多的思辨性。就此而言,佛学的解答似更具有严谨性、思辨性,此在佛经中多有体现,其中尤以《楞严经》为最。《楞严经》通过佛陀与阿难的辩论,乃最终通过七处证心、八还辩见将"心"之所在解释出来。须知,只有明晓心之所在,方能更好地修"心"。  相似文献   

3.
不二法门     
马明博 《佛教文化》2018,(3):103-105
如果把《楞严经》拍成一部电影,阿难、摩登伽及文殊菩萨,只是在序幕中出现的配角。如果把《维摩诘经》拍成一部电影,释迦佛则甘愿作配角,让维摩诘与文殊菩萨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男一号”与“男二号”。  相似文献   

4.
一部完整佛典的建构包含诸多要素,其中角色的设计乃是一大重心。佛教经典之中的角色众多,不同角色配合本经不同的结构易于表征某些特殊的经本意蕴。在《楞严经》中,文殊菩萨相较于其他主要角色的设定显得较为“隐性”。通过深入发掘文殊菩萨在《楞严经》中的结构性设计及其相关论述,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文殊菩萨这一角色在《楞严经》中的重要性及其相关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5.
《楞严经》是一部有争议的,但又是对中国佛教有广泛影响的大乘佛教经典。它的丰富的具有思辨意义的内容不仅对中国佛教的研究,就是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也极具启发性。本文就《楞严经》的成书年代、《楞严经》的真伪问题及《楞严经》的内容和对中国佛教的影响等几个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并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楞严经》在晚明的流行,其主要表现形态是大量注解的出现。对《楞严经》的异彩纷呈的诠释,又是与这一时期的佛教复兴运动联系在一起的。本文以《楞严经》的诠释为中心,通过对晚明"《楞严》之诤"这一佛教思想史"事件"的梳理,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示《楞严经》的历史"境遇",并以此关照晚明时期佛教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7.
释妙缘 《法音》2015,(2):10-14
<正>前言《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大佛顶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本经可说是一部佛法百科全书,指导修行者如何从凡夫位直至成就涅槃之果。全经从明心见性开题,世尊循循善诱,破解修行路上的各种疑惑和歧见,彻底拔除众生生死之根源。因为这样的原因,《楞严经》为历代高僧大德之所重视和推崇,并被奉为无上圭臬。北宋长水子璇大师(965-1038,贤首宗第八祖)云:《大佛顶密因了义首楞严经》者,乃竺乾之洪  相似文献   

8.
非名相 《佛教文化》2007,(1):100-101
世界:《楞严经》卷四:“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现在、未来为世。”现指人类所居之地球为世界。  相似文献   

9.
幽溪传灯于晚明力弘天台教观,使得天台宗在当时呈现复兴之态.传灯作为天台宗僧人,一生对《楞严经》非常重视.其指出《摩诃止观》与《楞严经》遥相契合,并处处以《摩诃止观》的教观思想拟配《楞严经》中的义理.通过分析传灯融合《止观》与《楞严》之方式,发现其对《楞严经》的解读不是一个单向的诠释活动,而是一个交互的诠释过程.在这个交...  相似文献   

10.
本期《三个和尚新传》中说的故事,是根据《楞严经》中一段内容编的。经文说:“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应当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  相似文献   

11.
(续上期) 第二,观鼻端白。(视鼻端白)这是第二步调心的修法。 “观鼻端白”,语出《楞严经》,乃佛家禅定功法原则。道家丹功,亦以为炼丹要诀,如《黄庭经》曰:“观志流神三奇灵”,“随鼻上下知肥香”。儒家气功特别是宋儒讲“静坐”、“宴息”、“养气”、“调息”,亦以之为正法,如《朱子全集》所云:“鼻端有白,我其视之。” 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无不讲究修身养性。儒家是气功系统,如《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不动心也有道,气壹则动志,志壹则动气”。道家是丹功系统,如《老子》曰:“有欲以观其窍,无欲  相似文献   

12.
对于《楞严经》,虽然历代皆有真伪之争,但这都无法改变《楞严经》作为大乘佛教的重要典籍之事实,以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所已产生的巨大影响。特别在晚明时期,作为道士的陆西星曾两次疏解《楞严经》。然对于此举,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陆西星晚年信奉佛教之行为,其实在疏解《楞严经》的背后,有着更为深层的目的与意图,即不仅为了去繁琐与神秘化,而且还担负起了化解各宗各派纷争之责,从而达到合一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谭明冉 《哲学研究》2023,(4):52-61+127
如何理解《孟子·离娄下》的性、故、智的关系和《孟子·公孙丑上》的言、心、气的关系,历来注疏争讼纷纭。本文根据解释学循环的原则,即同时代的作品必有共同的用语、话题和写作风格,以《庄子》中的思想对以上两段重新做一诠释。结果发现,《离娄下》中的“故”是有心、有意,甚或奸诈之心,这样与“智”就合理地衔接了。《公孙丑上》中“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同于《庄子·天地》“得其所谓,謷然不顾”“失其所谓,傥然不受”之境界。孟子的“不动心”是集义而生的浩然之气,是大无畏精神,而不是庄子“心斋”之后的是非两忘的淡泊心境。  相似文献   

14.
陈壁生 《哲学动态》2023,(10):66-75
“天地之心”是《礼记》与《周易》中的一个概念。唐文明在近期的一系列论文中证明,天地之“心”是一个最高的主宰者,能够创生天地。吴飞反驳了唐文明的观点。回到经典中,详细考察经典中的“天地之心”,可以发现,在气论的背景中,天地之心是指人在天地之中的地位,即人得天地之气最清,所以贵于万物。在传统思想中,圣人德合天地,圣人之“心”,便是“天地之心”的体现。同时,圣人制作六经,使人贵于万物,而又敬畏天道,合于自然。在中国文明史上,正是因为“六经”的尊崇地位,中国文明始终在不断重新理解自然,并且在不断保持一种超越自然与回归自然的张力中前进。  相似文献   

15.
不离世间觉     
我的《读(天风)想到(法音)》能在《法各})上发表,令我欢喜无量,勇气倍增。我在文中提到《天风》的“问题讨论”,此法妙极,因此我愿舍身为座,再作抛砖引玉。我以为佛法之伟大,正惟大乘菩萨随缘普度思想。《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普门品》“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问身而为说法”,《僧宝赞》“赴感应群机”,三处都讲到个“应”字。如何个应法?“群机”的“机”安在?我们知道:舍方便无究竟。我们学佛,难道应该消极逃避、脱离时代和社会吗?以下是我在学佛中遇到的新情况,提出来供大众讨论、批评、指正。各位都是正…  相似文献   

16.
《青华秘文》“心”论浅析张钦《青华秘文》是金丹派南宗的代表作。文中关于“心”的论述详尽地阐明了南宗修性的基本理念与方法,尤其将“心”作为性与命的基础,即心理与生理的契合点,深刻地揭示出内丹修炼的实质是修心。“心”在《青华秘文》中有两层意蕴,即生理的心...  相似文献   

17.
心性论是《坛经》的核心。通过观法为空思想的分析,从理论上说,所谓明心见性不过是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坛经》中性的内涵即是“本来面目”。它又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不变自体,二是自然性能。心的基本含义是慧,即分别、觉知等意。《坛经》中的心又有本心、自心、执心、妄心等的不同。本心是性的自然外现,属众人同有,自心、执心、妄心等则是于自心上起的执着,心性论是大乘佛教的理论中心,《坛经》的解脱论等也是基于心性论之上的。  相似文献   

18.
“当机者说”是今年《佛教文化》新设的栏目,从最近几期的情况看,读者朋友对这个栏目的反响较为集中和热烈,积极赞成调置一个这样的栏目,对具体内容当然也有不同意见,例如对于近现代居士佛教的评价,对于《大乘起信论》、《楞严经》真伪的看法,读者来信往往都反映出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来。但总起来看,有一声、是毫无疑问的,这就是通过这个新栏目,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一批著名的高僧大德请“回”到我们置身的这个世纪末时刻,和我们一起来回首百年沧桑探寻启迪智遗慧、净化人生之路,这是甚得时节因缘、甚是当机的。本期以大虚法师…  相似文献   

19.
去年第五期《佛教文化》所刊的牟钟鉴先生一篇文章《研究宗教应持何种态度》,被国内外影响甚大的《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之后,对于宗教究竟“应持何种态度”似乎成了《佛教文化》期刊一个甚为微妙的“情结”。今年的几期卷首语,也多半是围绕这个“情结”来说的,承读者谬许。近日还有《读书》杂志的读者,拿来上面一篇我的文章《佛寺与宗教学系:相隔有多远》,与我探讨,探讨的还是这个“情结”之下的话题。坦率地说,对宗教究竟“持何种态度”固然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是《佛教文化》没有也不可能就这个问题提出任何新的发明见解。因为…  相似文献   

20.
浅谈"伪经"与观音信仰的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音信仰在流传中不断发展、变化,与观音有关的大乘显密经典,多达80种,其中最重要的经典计有: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东晋竺难提译《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简称《请观世音经》)、北周耶舍崛多译《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北宋昙无忏译《悲华经》、唐玄奘译《心经》、唐般剌密帝译《楞严经》、刘宋昙无竭译《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伽梵达摩译《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菩提流支译《不空索经》、宋天息灾译《大乘庄严宝王经》及《法华经》等。随着观音信仰的普遍流行,中国内地也出现了一大批佛教列为“伪经”的有关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