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缘起向佛     
在我迅疾成长的重要年代里,佛教对我的全部教育就是被千万只脚踏烂的寺门。因为是“四旧”’,该烧的都烧了,尼姑、和尚都还了低,我从成人口中知道的佛事,断断续续,就这些。我对宗教一直抱着审慎的态度,那就是既想知道“那是什么”,又唯恐深受毒害。终于有一天好奇心占居了头脑的主导地位,一个人悄悄地跑到了天主教堂。望到那个哥特式的尖顶,我的心被肃穆和神秘笼罩了,在八十年代初期,教堂里白发尚多于黑发。琴声响了,苍老的声音唱起来:“主啊,我今天,我今来就主。”那些花白,或者白发苍苍的头颅使我感到来此的错误,似乎觉…  相似文献   

2.
<正>老师:你好!事情是这样的:我在三个月前听到班里对我有议论声和嘲笑声,说我是在装学习。我在班里一直是很老实的,几乎不与同学接触,但我喜欢用书挡住自己,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来学习,否则就会很不自在,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在班里我没交什么朋友,当我听到有同学在议论我的时候,顿时感觉自己像小丑,导致我只要听到小声说话,我就会感觉在说我。在高三最后一段,同学们可能是出于好奇,想知道我到底是不是学习在做样子,还有就是有没有在偷听他人说话,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公关尽管是极富现代意味的名词术语,但公关活动却古已有之,唐朝的诗人们就精于此道。史载,初唐著名诗人陈子昂成名之前,写得一手好文章,却无人赏识。一天,他在市肆间闲逛,见一人提着一把古琴叫卖,出价百串钱,惹得多人围观。陈子昂见状计上心来,不由分说,挤人人群买下古琴。人们纷纷要求陈子昂演奏一曲,陈子昂说:“今天已晚,如果真有人愿听我弹琴,请明天一早到宣阳里去听吧。”第二天,很多好奇的人纷纷涌向宣阳里,陈子昂当众弹了一曲,众人纷纷叫好,要求陈子昂再弹一曲。不料陈子昂到紧要之处,琴声戛然而止。起身对众人说…  相似文献   

4.
少林寺的禅七要连打七个七,我和好友相约来到少林寺的时候,已经打完了五个七。在永信方丈和禅堂首座惠通禅师的特许下,我们得以进入少林寺的禅堂,体验了一次“禅者”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我很想和那些在班上占主导地位的女生一样,但我又做不到。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一个想跻身“上流社会”的小丑,什么都想做,可又什么都做不到。  相似文献   

6.
正很多故事里的女子在感情里受到挫折时,就会剪掉留了很久的长发,更有甚者,一气之下削发为尼。虽然剪发并未对已经发生的事有什么影响,但大家都觉得这是在说重新开始。我一直是个假小子形象,加上又懒,也没有漂亮的头绳,所以每次被要求去剪长发时,我都会很乖很配合。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看到仙气飘飘的李若彤,美  相似文献   

7.
普正 《法音》2002,(2):31-38
曹溪宗是韩国传统佛教中规模最大的宗团。该宗寺院继承中国禅宗宗风,以禅堂为中心,融坐禅、念佛、祈祷、诵经为一体,形式上类似于今天的中国汉传佛教丛林,韩国称其为“通佛教”。该宗修行方法以坐禅为主,每座大寺院都有禅堂,禅僧们常年坐禅,有人甚至二十多年未出过禅堂。尤其是曹溪宗国际禅院,世界各国的禅僧云集于此参禅打坐。笔者2000年曾与来自美国、印度、俄罗斯、德国、英国、法国、新加坡等地的僧人一起,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韩国传统文化探访活动。这些外国僧人均用英语交流,入禅堂修行至少一年,在韩国期间的生活费用由韩…  相似文献   

8.
回家     
在一辆行驶的火车上,一个男人百无聊赖地坐着,他旁边是个十来岁的小男孩。但这个孩子一路上都显得心事重重,眉头紧锁,不停地看着窗外,像是寻找着什么。男人心里很纳闷:这么小的年纪能有什么心事呢?男人从包里掏出一本书开始读起来,显然他不想再琢磨这个孩子的举动。但是,过了一会儿他禁不住抬头又看了一眼,小男孩把脸紧紧地贴在了窗户上。他想小男孩肯定是在克制自己不要哭出来。男人试图问问发生了什么,“我能帮你做些什么吗?”孩子擦了擦眼泪,朝他笑了一下,并没说什么。就这样车开了一天,男人百无聊赖地看着自己的书,小男孩一直盯着窗外。  相似文献   

9.
不灭的信念     
父亲和我到深山中打猎,我不幸掉进了深深的陷阱中,父亲想了许多办法,都没有把我从陷阱中救出来。天已黑了,深山中没有人,只有狼低低的吼叫声。父亲在上面喊:“别怕,我会一直呆在上面。”既然有父亲在,我还怕什么呢?整个夜晚,我一直睡得很香。  相似文献   

10.
佛门一粒米     
1994年春节的前一天,我和妻儿一同从北京赶到厦门。对簿岛厦门虽闻名已久,却还是第一次飞临。与北方相比,这里的春节少了些冬去春来的意味。在我的眼里,青山依旧绿,绿水依旧长,和风徐徐,已如北京四、五月时的模样。只是傍晚时有些许寒意,但也不过略似十月的秋凉。我来参加南普陀寺的一次盛会。盛会有两项内容,一是庆祝样堂的落成,二是南怀理先生将在新禅堂里为大众讲七天课。而主持这两件大事的,都是方丈妙湛大和尚。此前,我没有见过妙湛法师,仅仅知道他最重文化,最重教育,是佛教界中以文化和教育推动佛法弘传的大师。我想,…  相似文献   

11.
康先生信箱     
康先生:你好!我最近谈了一个朋友,相处有半年了,我很喜欢他,可我一直不敢确定他是否喜欢我。有时和他在一起很幸福,可有时我却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有时一吵架,我就觉得他不爱我了。我真得很困惑:不知道什么是爱情,是他真的不爱我,还是自己太多疑了。康先生,你说我的问题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2.
汪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初三生。以前,我是一个开朗乐观的女孩,可进入初三后,我却变得性格内向,越来越自卑了。不知为什么,我一直喜欢和那些优秀的人交往,我的朋友每一个都很优秀。但在他们面前,我总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行,所以就越来越不愿意说话,渐渐地就越来越不爱说话了。直到现在,我心里很想和他们在一起,却又怕和他们在一起,面对充满自信的朋友.我不知该说些什么,心里总是很紧张。有时我会觉得自己很优秀,但更多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我不知怎样克服我的自卑感?  相似文献   

13.
马老师: 你好!我是一个中专生,一个多烦恼的人。我本来是考上了重点高中的,家里也很支持我读高中。但是,我考虑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好就读了中专。 刚开始的时候,我是有一番打算的,心里有一个很大的目标。但是慢慢地就觉得自己太不适合在这里读中专了。中专的同学大部分都很无聊,我曾经劝自己和同学相处,但我真的很难和他们相处,总觉得他们伤害我的心。以我的能力和成绩,在中学一直当班干部,但在这里什么都没当上。同学们  相似文献   

14.
富贵之心     
从小我就比较好胜,但资质平庸,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取得第一。 父亲发现我总是郁郁寡欢,追问原因。我信任父亲,于是把自己的想法和不快乐告诉了他。父亲抚摸着我的头,慈爱地说:“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而且你确实努力了。但是得不得第一又有什么关系呢?第三名也很好呀!”“什么呀?得第三,多丢人!”我还是哭丧着脸,心里很不理解父亲的话。  相似文献   

15.
我很高兴应邀出席R.罗斯查尔德·M.罗斯查尔德讲座的开幕式。先来告诉大家我准备谈些什么。在座的很多人都知道,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中,当代科学的形象,无论在学府内部还是在学府以外的一定范围内,已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我本人是这一转变的贡献者之一。我想,这一转变已经使人们在更深的实在论层次上理解了科学事业是什么,它是怎样起作用的,以及与科学以前所达到的水平相比,它现在能做到什么、还不能做到什么。这一转变的副产品——主要在哲学方面,但是对科学史研究和科学社会学研究也有影响——经常使我感到烦恼,当然这绝不是因为最初强调并发展了这一副产品的人常把他们自己称作库恩主义者。我认为他们的看法是错误的并且会带来损害、把我与这一副产品联系在一起使我感到很痛心,这些年来我一直认为这种联系是一种误解。不过最近,我越来越认识到,某种对于这种新的科学观很重要的东西也是很复杂的,我今天下午将要面对的就是它。  相似文献   

16.
时不时的有网友这样问我:"你快乐吗?"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很快乐。""你很幸福是吗?""是的,我很幸福。""那你能告诉我幸福是什么?快乐又是什么吗?""心是快乐之根,幸福只是一种感觉,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相似文献   

17.
赶考的棉树     
汪亭 《思维与智慧》2011,(10):29-29
从小到大,我的兴趣一直非常广泛,性格也很要强。画画、书法、写作,必须样样出色才行,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18.
杨老师:您好!首先请原谅我冒昧打扰你。我是个高中生,多年来一直为自卑情绪所困扰,班会上我怕发言,人多的场合我怕讲话,在女同学面前我更是怕自己做错什么……总之,我很自卑,觉得自己总是不如别人,我也曾试图改变自己,但结果事与愿违,反因紧张说话结巴,引起别人的耻笑……现在,我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了……”  相似文献   

19.
陈旭红 《天风》2012,(2):56-57
我出生书香门第,由于成长环境的原因,从小接触的就是书籍,父母对我的启蒙教育很早,在我4岁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很多字了,父亲送我最早的一本读物书名是《幼苗》,学前已经看过很多中外名著,在一些世界名著里经常看到描写书中人物:手捧圣经祷告:"愿上帝保佑我"、"求主赦免我的罪"这样的字句,我很新奇;什么是圣经,什么是教堂?那时特别渴望得到一本圣经,由于那个年代的禁锢,儿时的愿望一直到我1991年调到保定来工作才实现。  相似文献   

20.
古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处于尊贵的地位,作为音乐艺术,它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哲理性、文学性。古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以擅长琴、棋、书、画作为个人修养,古琴因其淡雅清和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而居于首位。古琴同书画、诗歌等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