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勇 《中国宗教》2022,(3):80-81
吴派琴禅的特征体现在将禅宗超越二元分别的思想融入古琴技艺中,琴禅者或用琴修身理性,或以禅喻琴,从而禅宗“无住”“无相”“无念”的智慧融入抚琴弹奏的过程,使得人琴一如、自在无碍,听者聆之便能生起道心。在中国的古典艺术中,古琴是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位居“四艺之首”。  相似文献   

2.
正慈 《佛教文化》2018,(4):60-60
一直在想禅庐禅堂叫什么,取过几个名字,总觉得不是很理想,但也并不着急,一直在等待因缘。前段时间因为祈福年会,普洱藏家鲁文锋来禅堂喝茶,他专门请了古琴老师王佳祺来弹古琴。我对古琴没有什么研究,但我很喜欢琴声,琴声富有张力,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田青 《佛教文化》2016,(6):110-113
另一个充分说明中国音乐受到禅宗“简约”之风影响的例子,是古琴减字谱的出现。中国古琴谱的出现,可能很早。明代朱权刊行《新刊太音大全集》,原为宋代田芝翁编《太古遗音》,其中辑录唐人论琴及指法资料多种,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明代袁均哲曾为其补注。其中谈到古琴谱的来源时说: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的昆曲和古琴音乐被列入联合国教科组织公布为世界非物质化遗产保护名录后,“非物质化遗产”这一专用语开始进入中国学以及化工作的视野,并且逐渐引起学术界、化工作以至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5.
主要研究如何将现代乐谱自动翻译成古琴减字谱。古琴减字谱和现代乐谱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种记指法的谱子。本文先对曲调进行分析,选择古琴适合的调与之相对应,然后将乐曲分成虚音、主干部分、半虚半实音进行处理。虚音部分采用最大匹配法进行翻译;主干部分采用基于统计的方法、模拟退火算法以及Viterbi算法进行翻译;半虚半实部分采用基于规则的方法进行分析处理。最后得到符合古琴指法要求的古琴减字谱序列。  相似文献   

6.
古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处于尊贵的地位,作为音乐艺术,它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哲理性、文学性。古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以擅长琴、棋、书、画作为个人修养,古琴因其淡雅清和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而居于首位。古琴同书画、诗歌等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  相似文献   

7.
古琴的造型与装饰有特定的美学原则.它的韵律美、人体美、文墨美、苍古美在一张古琴上同时体现,融工艺、音乐、诗文、印章等中国传统文化于一体,使古老的、颇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古琴成为可以收藏、欣赏、把玩和演奏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8.
在音乐研究中,人们往往把能弹奏古琴者称为琴人。据考,在我国的一些道教名山宫观,曾有过一些道士琴人弹奏古琴的事迹,如南北朝时期隐居庐山修道的陆修静、隐居茅山的陶弘景,唐代隐居天台山的司马承祯,宋代隐居终南山的种放、隐居浙江余杭大涤山的邓牧等。到了明清时期,一些道教名山的道士琴人更多,活动也更频繁,并自成系统。其中,最为有影响的是在山东崂山有一个道士琴人系统,他们师徒相传,人才辈出,在道教琴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四川青城山道士琴人对川派古琴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崂山宫观中的道教琴人系…  相似文献   

9.
<正>历来仙真高道擅古琴,因而古琴也被赋予了不同于其他乐器的琴德。古琴不仅是逍遥形象的表征,更与道教的隐逸精神完美契合。羽士们在携琴隐逸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将弹琴运用到心息相依的修炼法门之中,利用古琴修身理性,以达到与道合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召铎 《天风》2005,(12):45-45
九百年前,大诗人苏东坡在长江岸边船头上听父亲弹琴时,写下千古名句“江空月出人绝响,夜阑更请弹文王”,诗中“文王”当指古琴曲《文王操》。二千年前,孔子曾向师襄学琴,弹了多遍自认进步不大,后来老师说:“你可以弹新曲了。”孔子说:“我还不知道曲名呢。”接着又弹了十遍、百遍,孔子在弹琴时似乎看到一个高大形象,他断定此人只能是文王。老师  相似文献   

11.
古琴打谱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又费时费力的工作,如何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来对古琴谱中的谱字进行自动识别解读,哪怕是辅助性的,对于古琴打谱事业的发展无疑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从可以间接地为保护与弘扬古琴文化作贡献。本文通过研究古琴减字谱这种特殊文本的特点,提出了不同于普通OCR光学识别软件的文本切分方法,内容涉及纸质古琴谱原始扫描图的图像预处理,古琴混合谱中简字谱的行切分与提取,单行简字谱中的谱字切分与提取等算法及其实现。这样就为实现古琴谱进一步的释读提供一种前期处理方法。由于古琴谱字的特殊性,以及所提出方法的通用性,该方法对于丰富汉字文本的切分方法也有着一定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孙豪 《中国宗教》2017,(3):70-71
古琴与宗教,无论在气质上,还是在性情上,相通相近。可以说,古琴、宗教,二者之所以能大成,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它们都自带天然、贵重、温蔼、神秘的属性。艺近乎道,这句话用在描述古琴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上,再贴合不过。准确地说,弹琴是一项创造声响的技术,一种操控弦索的能力,一种组合乐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郭娜 《法音》2020,(3):56-58
古琴,一个从千年文明中走出来的乐器,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代表,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中承载着特殊的意义。尤其以中日文化交流为典范、《东皋琴谱》为载体,将中国古琴文化传播至今。笔者最近在整理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藏古琴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四个版本的《东皋琴谱》,现就此做一介绍与探究。  相似文献   

14.
雍树墅 《周易研究》2020,(1):98-104
朱熹的琴律理论主要包括运用三分损益法的生律思路计算五音十二律与古琴徽位、琴上三准的掐断率并对其进行划分等。朱熹琴律理论中的儒家乐教思想主要体现在通过琴律以维护君臣关系,即论五音十二律以维护君臣关系、论琴上三准以区分君子与小人、论调弦之法以求五声伦序顺置等。他的乐教思想是以“理”为核心所生发出的一种音乐哲学思想:以“天理”作为乐教思想的理论依据,以“中和”作为乐教思想的心性基础,以“致知”作为乐教思想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5.
有一首中国古曲的名字,在漫长的中国文化史中,成了某种失传文化的代名词。每当人们要痛惜“礼崩乐坏”,感叹某种文化后继无人时,都要提起它。这就是古琴名曲《广陵散》。据说,这首美妙的琴曲是神传给嵇康的。这位正直、洒脱、“多异志”、“有奇才”、带点怪癖却又真正称得起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家”的知识分子,生前对这首乐曲过于宝爱,视如生命,“誓不传人”,以至他虽能舍生取义,如此平静、尊严地对待死亡,临刑前仍“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却不得不留下一个巨大的遗憾:“广陵散于今绝矣!”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弹琴是一个自省的过程、无处不在的修行美学感悟、古琴与科仪结合的美学体验、古琴与内修结合的尝试等方面的探讨,揭示古琴从乐器转变为法器的过程。习琴是对个人心性和行为的塑造,使道教徒主体得以迅速建构;习琴是和"琴道大美"建立"亦师亦友"关系的过程,使道教徒与"琴道大美"的关系变得异常密切。本文从个人意义上升到生命美学境界,以揭示道士习乐的潜在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7.
古琴与鲁特琴分别作为中西方古典音乐文化中的代表乐器,通过对其起源、环境的梳理分析,发现在审美文化内涵中两者具有相似的高雅,在审美理想中古琴追求一种求同之美,而鲁特琴追求一种变化之美。  相似文献   

18.
无论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还是历史环境上看,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都存在较大差异,西方音乐的演奏风格往往是豪放不羁的多,婉约含蓄的少,而中国音乐则恰恰相反,这使得西方音乐的情感模型对中国传统音乐并不适用。为了能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音乐和传统文化,本文针对中国文化精神偏内的特点,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时代特征和社会环境入手,对遗留至今的主要古琴曲的情感进行剖析,最终做出了符合中国音乐特点的琴曲情感分类,并从音乐作曲的角度出发,围绕古琴音乐情感展开研究,分别从调式、音色、音程、节奏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古琴音乐的情感表现力。  相似文献   

19.
王璟 《美与时代》2006,(7):72-74
古琴曲《梅花三弄》是中国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产生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并且音乐曲体结构精妙,虽然历代诸多古琴家们对其有着不同的阐释,《梅花三弄》仍以其鲜明的音乐形象和特有的艺术魅力,为国人所深深喜爱。  相似文献   

20.
召铎 《天风》2006,(4):43
世界文化遗产有物质的如金字塔、长城……也有非物质的(口头)如我国已申报的昆曲、古琴、新疆木卡姆、蒙古长调,申报“世遗”有利于古代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基督化的家庭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遗产呢?金钱?珍宝?洋房?都不是,而是非物质的——以马内利!听母亲说,我两三岁时就专模仿祖母祈祷的样式,还常给邻居们“表演”,姿态幼稚逗人,咿呀学语,咬字还不清楚就在生人面前显耀:“俺奶奶这样祷告呢……”常言说:“龙生龙,凤生凤”,曾被批判为“血统论”,但遗传基因确实在生理上有规可寻,而“传承基因”亦不可忽视。小白玉霜,六小龄童、小香玉等皆传承使然。现在,我叔叔、姐姐均为乡下教会传道人。九十年代初,我回到阔别多年的鲁北老家,在县城参加礼拜做见证时,主持人竟向信众介绍说:“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