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典逻辑和变异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一些定义性澄清 经典逻辑是指由弗雷格、皮尔士、罗素等人创立的现代逻辑系统,由统一的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构成,叫做“一阶逻辑”,其特点是使用特制的人工符号语言,运用公理化、形式化的方法。与后来出现的各种逻辑系统相比,经典逻辑至少含有下述假定或预设: (1)外延原则,即它在处理语词、语句时,只考虑它们的外延,并认为语词的外延是它所指称的对象,语句的外延是它所具有的真值,如果在某一复合语句中用具有同样指称但有不同涵义的语词或语句去替换另一语词或子语句,该复合语句的真值保持不变。这就是著名的“外延论题”。  相似文献   

2.
在1972年《命名与必然性》的演讲中,作者提出了直接指称论的观点:名字的语义学内容仅仅就是所指称的对象。一般认为,如果接受直接指称论就必然导致信念之谜。因为,假如专名的语义学内容仅仅就是所指称的对象,那么两个共指称的专名,比如"Cicero"("西塞罗")和"Tully"("图利"),就应该在信念语境中可以替换。但这似乎是错误的,因为,似乎"琼斯相信西塞罗是秃子但不相信图利是秃子"可以是真的,而倘若作替换,就会得出矛盾。在本文中,作者试图论证:实际上导致信念之谜的乃是两个更为基本的原则,即去引号原则和翻译原则;不能把信念之谜的产生归咎于直接指称论。通过这种间接论证,作者认为,直接指称论没有被信念之谜难题驳倒,它还是能够获得辩护的。  相似文献   

3.
在1972年《命名与必然性》的演讲中,作者提出了直接指称论的观点:名字的语义学内容仅仅就是所指称的对象。一般认为,如果接受直接指称论就必然导致信念之谜。因为,假如专名的语义学内容仅仅就是所指称的对象,那么两个共指称的专名,比如"Cicero"("西塞罗")和"Tully"("图利"),就应该在信念语境中可以替换。但这似乎是错误的,因为,似乎"琼斯相信西塞罗是秃子但不相信图利是秃子"可以是真的,而倘若作替换,就会得出矛盾。在本文中,作者试图论证:实际上导致信念之谜的乃是两个更为基本的原则,即去引号原则和翻译原则;不能把信念之谜的产生归咎于直接指称论。通过这种间接论证,作者认为,直接指称论没有被信念之谜难题驳倒,它还是能够获得辩护的。  相似文献   

4.
形式逻辑和自然语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Ⅱ)自然语言的指谓性和交际性自然语言有两个基本性质,一个是指谓性,另一个是交际性。自然语言中有许多语词,由语词根据语法形成许多语句。语词指称一个或一类事物。例如,“孔子”这个语词指称一个个别的人。“苹果”这个语词指称一类事物。“孔子是一位哲学家”和“苹果是富于营养的水果”这两个语句分别指称两个不同的事物情况。  相似文献   

5.
一日常言语交际中,常常出现一些由意义上相互矛盾或反对的词素构成的语词,或一些意义前后矛盾或反对的语句。这些语词、语句,单从结构形式上分析是不符合逻辑规律或规则的,然而,它们在日常言语交际中却大量存在,正常人一般都能准确理解其意谓(或指称)的意义而不会产生歧义。请看下面的一些例子: 一、语词类 (一)未婚夫妻(未婚夫、未婚妻)衣冠禽兽少奶奶少爷老姑娘 (二)1.动静迟早(早晚)不知死活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康德第一次较为清晰地指出所有语句要么是分析语句要么是综合语句,同时给出了划分分析性语句与综合语句的依据,并明确认为分析性语句是不扩展知识的。康德给出的区分分析与综合语句的依据会带来明显的问题。弗雷格继承并发展了康德对于分析性观念的基本想法,在《算术基础》一书中给出了自己的对分析性命题的刻画,尝试论证算术真理是发展了的逻辑真理、是分析性命题相。相较于康德对分析性命题的刻画,弗雷格的刻画有明显的优点,克服了康德的定义带来的几个明显问题。同时,弗雷格也明确反对康德的分析命题并不扩展知识的这一想法,尝试着指出在一种意义上分析命题是扩展知识的。  相似文献   

7.
要使信念和其他命题态度语境的量化有意义,存在两个大的困难。一个是所指称的对象可能不存在;另一个是共指称词项的替换性原则可能会在这样的语境下被破坏。我将在本文中论证,第一个问题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解决:将信念对象看成是一类实体,这种实体不管它是否存在,都可以被指称。我将概述一种存在物的理论来使其可行。此外,我将论证,指示性指称本身不是直接指称;而且,当所涉及的共指称的两个词项都以直接指称的方式使用时,不存在替换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葛梯尔问题"与知识的条件(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可信赖性 (Reliability)这种理论认为 ,使某一信念有资格成为知识或成为在认识上得到确证的 ,是它与真理的可信赖的联系 ,这种联系主要指论证的过程与方法 ,也就是说 ,如果一个合理的真信念来自可信赖的过程或方法 ,它就能够是知识。“可信赖”指的是所运用过程或方法的可靠性 ,遵循它就不会导致错误的信念对于古德曼来说 ,这种可信赖的过程特指心理过程。他认为 ,信念的可确证的状态依赖于产生或保持它的心理过程。合理的信念是由恰当的、可信赖的心理过程产生的 ,而不合理的信念则是由不恰当的、不可信赖的心理过程产生的…  相似文献   

9.
实在论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一种哲学理论。它断言实体的存在不依赖我们的心灵对它们的经验或感知,而我们关于实体的知识却必须依赖实体的存在。以语言哲学形式表现出来的现代实在论与传统的实在论不同,它并不断言实体的存在,而是把实在理解为非实体的事件描述和关系描述,或者说通过分析语言的结构才得以展现实在的结构。这就要求语言与实在之间必定存在确定的真值关系,即语词和语句的真值取决于它们与实在的关系。用达米特的话说,“实在论是这样一种信念:对任何一个陈述都必定存在某种东西,该陈述或者它的否定由于这种东西而为真”以真…  相似文献   

10.
信念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可靠的认识论根据,是洛克宗教哲学所致力探究的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洛克在阐释人类知识的起源和范围的基础上,对信念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其认知特性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与拥有可靠证据的知识不同,信念,特别是宗教信念,表现出的是一种赞同,但这种赞同不是建基于其内容的证据可靠,而是源自于对信念提出者的信任。在洛克看来,这种因信任而表达的赞同,不可能是知识,充其量是一种具有可能性的"猜测或想象"。因此,信念必须受到理性的管控和引导,在证据基础上进行检验和评估。这是作为理性动物的人类不可舍弃的道义责任。洛克通过证据原则和评价原则等对信念的规范以及由此提出的伦理责任之要求,在现代思想史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虽然既有赞成也有对其证据主义原则提出批评和修正,但洛克的看法无疑是现当代学者们探究信念认知合理性问题的最富有启发意义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15,(6):66-71
与经典资产定价理论的假设前提不同,现实世界的投资者往往面临着融资约束,而融资约束将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和预期收益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延续这一思路,运用Fama-Mac Beth回归方法,检验我国股市特质波动率的存在性以及对未来收益的可预测性,并尝试从融资约束下的投资者行为角度来解释特质波动率之谜。本文还对"融资融券"开通前后的市场数据进行了对比。实证结果表明:代表异质信念的换手率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高换手率会导致未来的预期收益率降低,这一现象同时存在于融资融券开通前后的样本区间。放开卖空限制后,异质信念的回归系数仍然显著,说明在部分放开卖空限制的条件下,投资者异质信念对特质波动率之谜仍有一定的解释力。以保证金比率二维分组的结果表明,融资约束对特质波动率之谜也有一定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2.
采用重复测验的自信判断范式,检验自我一致性模型。项目一致性与项目共识性的分析表明:被试从大量共享的信念总体中抽取样本进行正误判断,自信判断则基于各个样本信念的一致性,并反映新样本做相同判断的可能性;建立在代表性样本上的判断有更高的一致性或共识性,信念建构的反应时更短且自信更高;项目一致性与项目共识性存在交互关系:高一致性的判断也是高共识性的判断。结果验证了自我一致性模型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奎因彻底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奎因在《语词和对象》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这一论题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论证与反驳。通过分析奎因本人对此论题的分析与论证,可以看出: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是奎因哲学思想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是对“经验论的两个教条”在语言中的继续批判;是他的整体论思想的逻辑发展;以及本体论相对性思想的理论前提。通过分析戴维森、大卫·刘易斯、普特南论对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的分析与论证,可以使我们对彻底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有一个更好的把握。  相似文献   

14.
在《创世记》中,语词的创造就是上帝的父性精神力量的创造,就是存在的出场.在《约翰福音》中,希腊文译本的λογοσ、 英译本的Word、 中译本的"道",就是对《创世记》语词创生世界的语词中心论传统的再阐释,是父性主权话语的强化.不同的翻译隐藏着文化背景的歧异,古希腊λογοσ(Log-os)是单一公正之神的父性特质,是更加精神化的;英译本的Word主要含义就是语词,是更加符号化与抽象化的;中译本的"道"却具有某种母性文化和阴阳和合型特质,是实践化倾向的.古犹太与古希腊文化的融合就在《圣经》的翻译和阐释中实现并生长出整体性的西方语词中心论的文化传统,这使其区别于较为独立的以《易经》等多文本为源头的行动中心论的中国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5.
(4) 语义方面的论证 语义方面的论证提要: 亚里士多德根据语言有确定的意义,来证明事物不能既是如此又不如此,来证明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或判断)不能都是真的也不能都是假的。 一个语句中的联系词“是”与“不是”,谓词如“人”与“非人”,联系词与谓词联合起来,如“是人”、“不是人”、“是非人”,都各有确定的意义。根据这些语词的意义与定义,我们就不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综合了来自中国大陆1581名3~6岁儿童的语言能力与错误信念关系的19个研究的数据, 通过元分析考查了二者相关的强度, 并分析了影响相关强度的因素, 包括所测量的语言能力及研究使用的错误信念任务的差异等。结果显示当控制了儿童的年龄后, 语言能力和错误信念之间存在中等强度的相关; 研究中所测查的语言能力的类型、使用的错误信念的测量任务的类型不会对语言能力和错误信念的关系强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孙冠臣 《现代哲学》2004,(1):97-104
蒯因在《语词和对象》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这一论题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论证与反驳。通过分析蒯因本人对此论题的分析与论证,可以看出: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是蒯因哲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是对“经验论的两个教条”在语言中的继续批判,是“整体论”的逻辑发展,以及“本体论相对性”的理论前提。通过分析戴维森、普特南对此论题的回应,可以使我们对“彻底翻译不确定性论题”有一个更好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在《创世记》中,语词的创造就是上帝的父性精神力量的创造,就是存在的出场。在《约翰福音》中,希腊文译本的λογοσ、英译本的Word、中译本的"道",就是对《创世记》语词创生世界的语词中心论传统的再阐释,是父性主权话语的强化。不同的翻译隐藏着文化背景的歧异,古希腊λογοσ(Logos)是单一公正之神的父性特质,是更加精神化的;英译本的Word主要含义就是语词,是更加符号化与抽象化的;中译本的"道"却具有某种母性文化和阴阳和合型特质,是实践化倾向的。古犹太与古希腊文化的融合就在《圣经》的翻译和阐释中实现并生长出整体性的西方语词中心论的文化传统,这使其区别于较为独立的以《易经》等多文本为源头的行动中心论的中国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9.
如果模糊的语词在论证中始终以前后一贯的意义使用,那么这些词的使用不会带来逻辑的困难或谬误.但是,当一个模糊的语词在论证的不同命题中不只一次出现,为了使包含那个词的各命题都成为合理的,从而需要对那个词的意义赋予不同的严格标准时,就会出现问题。这种情况所引起的问题,是由论证中的模糊语词而造成的一种特殊的含混。它和“沿坡下滑一型的问题不同,但是表现出某些相同的特征。下述对话的冽干涉及人是否应该结婚的问题。弗兰克采取传统观点,认为结婚是很好的制度或习俗,夫妻应当满怀信心地缔结婚约并且认真努力地保持它.拉…  相似文献   

20.
高松 《现代哲学》2011,(1):80-87
弗雷格认为,句子的断定力真正展现了逻辑学所关心的"真"。并且与语词"真"的冗余论一致,他认为日常语言中缺少与断定力相应的符号。然而,弗雷格却似乎在他所发明的概念文字中为断定力指派了一个特殊的符号:判断杠。本文试图论证,尽管弗雷格直至学术生涯的最后阶段仍然坚持将判断杠保留在其逻辑语言系统之中,但概念文字中的这一设计并不符合他关于逻辑与真之关系的模糊洞见。在论证的关键一步中,我们将借助于胡塞尔关于"信念变异"的学说来澄清"判断"与"断定"之间被弗雷格所忽视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我们最后将简要地提示出对弗雷格关于逻辑与真之关系的模糊洞见进行解读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