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休谟式的信念—欲望模型仍是道德动机理论的主流。在当代哲学中,理性主义的反休谟主义者宣称信念自身足以使人产生行动的动机,因此欲望不是必要的;而情感主义的反休谟主义者则宣称只有欲望或情感才能解释一个人的行动。第三种反休谟主义者既同意休谟主义的观点,认为信念和欲望都是为解释一个人的行动所必需的,同时又不同意休谟主义,认为信念和欲望并不是两个相互分离的心灵状态,相反它们构成了一个称作"信欲"的单一心灵状态。迈克尔·斯洛特是第三种反休谟主义者的代表,其信欲概念对道德动机问题的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亦有其局限性;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及"知行合一"思想为克服斯洛特观点的局限性提供了启发。  相似文献   

2.
行动的本质动机是欲望还是信念,这是道德心理学和行动哲学中的一个核心争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关系到行动的理性说明的结构,而且也在根本上涉及我们对道德动机和道德要求的本质和限度的理解。而行动的本质动机仍然是一种休谟式的动机。  相似文献   

3.
道德理性主义的概念性主张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道德概念蕴含着道德的要求与规范性理由之间的必然联系。根据这一概念性主张,一些哲学家发展出一种以实践上的理性为条件的道德判断动机内在主义。反对者则通过挑战道德理性主义的概念性主张来反对这一版本的动机内在主义。然而,拒绝这一概念性主张将导致我们无法解释人们的道德信念的来源,从而让道德语言实践成为不可理解的。只有接受道德理性主义的概念性主张,我们才能对人们如何形成道德信念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这意味着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去相信这一概念性主张为真,而以实践上的理性为条件的动机内在主义可以得到辩护。  相似文献   

4.
靳宇倡  王冠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9):1647-1657
道德动机是推动人们产生和完成具有道德意义和行为的内在动因。在解释道德动机的各种理论中, 道德动机模型(Model of Moral Motive, MMM)是一种比较综合的理论。该模型透过一个新颖的视角, 强调趋避两种动机调节方式在自我、他人和群体背景下产生的道德动机。通过对MMM模型综合性的分析, 并且横向比较了道德基础理论(MFT)和行为/结果双系统模型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道德理论, 挖掘出了MMM模型的比较优势, 如强调利他、聚焦于自我的道德动机、群体道德与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等。由于MMM模型是基于西方道德观提出的, 未来的研究重点应着重于西方道德动机的心理与脑机制与国人的异同以及文化差异对道德动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西方道德心理学研究新进展:道德判断的五基准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将引入21世纪初西方道德心理学的一种新理论--道德的五基准理论.道德判断的五种基准是道德情绪论的代表人Haidt在社会直觉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了进化心理学的视角进而提出的全新概念.本文通过介绍道德五基准理论的形成及发展过程、阐述理论特征并预测理论的潜在应用前景,深入探讨了该理论在道德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道德知识对道德行为有规范和指导的作用,然而,道德知识面临来自怀疑主义的挑战和传统的来源问题的疑惑,因此,对道德知识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对道德知觉的辩护,进而证明至少有一些道德知识是知觉知识,则可以同时回答怀疑主义的诘难和传统的来源问题的疑惑。基于道德实在论为真、知觉是产生知识的可靠途径以及我们可以持有道德信念这三个前提,我们认为:由于道德知觉可以满足内在和外在两个条件,因而道德知觉是可能的;由于道德知觉可以满足古德曼的知觉知识的标准,即知觉机制产生真信念和在相关的反事实情境中,主体不会产生相同的信念这两个要求,因而,知觉的道德知识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之间的争论是当前道德心理学讨论中的热点问题.这一争论的核心是如何理解在某个行动中理性、意志和欲望所起的作用,以及这三种心理状态与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康德式内在主义理论需要给出一种论证来弥合理性和动机之间的裂痕.康德实践哲学实际上是围绕欲求能力(Begehrungsverm(o)gon)的两种规定根据而展开的.在康德的动机体系中,理性或道德性与欲求能力之间的裂痕实际上已经通过敬畏(Achtung)这种先天情感得到了合理的安置.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道德心理学关于动机问题的探讨中,休谟主义通常被认为提供了一种经典解释,其核心主张是非认知性的欲望在道德动机中发挥着更基础的作用,它不可以被还原为任何认知性的状态,也不可以被任何认知性的考虑所取代。托马斯·斯坎伦为休谟主义提供了一种强的替代方案:行动的本质动机是认知性的理由判断,并且理由判断才是动机的唯一来源。斯坎伦从两个方面展开了这一辩护:其一,他认为欲望不能成为动机的基础;其二,他认为动机也不需要欲望作为基础。斯坎伦这一激进的辩护主要存在四个大问题:其一,他对欲望过于狭窄的界定是可疑的;其二,他对欲望内在结构的分析是自相矛盾的;其三,他无法说明非认知性的欲望中如何包含着认知性的理由判断;其四,他强调理由判断是动机的唯一来源的主张无疑掩盖了动机中其他必要因素的辅助作用。斯坎伦对休谟主义动机论的挑战是无疑的,但并不是颠覆性的。  相似文献   

9.
方菲 《道德与文明》2018,(4):148-153
密尔认为行为的道德属性与动机无关,这一观点遭到戴维斯的质疑。密尔批评戴维斯混淆了动机和意图,并断言行为的道德性完全取决于意图。这与对其理论的后果主义解读相抵牾。我们分析了这一断言所处的文本语境,澄清了动机与意图的关系,进而表明,密尔的功利主义最好被理解为一种规则后果主义,这样不仅更加符合其本意,也能更好地容纳道德直觉。  相似文献   

10.
区别于心理学的道德心理学,哲学的道德心理学并不以描述和解释心理现象为目标,而是通过研究道德行为的心理基础来理解道德的本质。道德动机问题是道德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对这一问题的基本分析框架是以澄清"欲望"和"理由"这对概念为内在前提,深度考察"欲望"和"理由"究竟哪一个在行动激发和行动者的实践思考中发挥着更基础的作用。这一讨论的实质并非我们能否直接被某些考虑激发起来行动,而是激发行动的考虑在本质上究竟是认知状态还是非认知状态,这也是休谟主义和反休谟主义的根本分歧所在。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从哲学的理论和心理学的实证两方面论述了友谊和道德的关系。认为友谊和道德是密不可分的 :道德主要是一种人际结构 ,友谊基本上是一种道德现象 ,友谊还是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 ;友谊和道德具有一种潜在的对立性。最后提出了在友谊和道德领域值得注意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社会直觉主义是当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提出的一种较为系统的道德心理学理论,在道德心理学、道德哲学和政治文化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影响。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关于道德判断的工作模式,一是关于道德的来源。社会直觉主义有许多值得关注和借鉴的成分,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反思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自闭症患者案例对道德情感主义提出了挑战。对于这一挑战,斯洛特采取的策略是坚守自己的立场,质疑这一挑战的真实性。另一些学者则通过将感同身受作理性主义的解释来回应这一挑战。自闭症患者案例对道德情感主义挑战的意义在于将道德情感主义理论的特点或者说不足凸显了出来。这一特点就是,道德情感主义的德性与道德动机的产生依赖于感同身受这一心理传递机制,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是外铄的,与儒家德性论主张德性是内在固有的恰成对照。  相似文献   

14.
作为当代美德伦理学界的重要思想者,迈克尔·斯洛特的美德理论典型地代表了美德伦理学对道德心理问题的重视.依据斯洛特的新近作品与思想发展,本文对斯洛特的两种理论,即,常识美德伦理学和基于行为者的美德伦理学分别予以分析和评论,并具体揭示了其背后的心理学预设及叙述.斯洛特的美德理论及其心理学基础向我们突出了道德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展示了美德伦理学关注人的内在品质和动机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5.
石伟 《心理学动态》2000,8(2):39-44
该文从哲学的理论和心理学的实证两方面论述了友谊和道德的关系。认为友谊和道德是密不可分的:道德主要是一种人际结构,友谊基本上是一种道德现象,友谊还是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友谊和道德具有一种潜在的对立性。最后提出了在友谊和道德领域值得注意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休谟主义理论认为构成行动理由的基础性要素是非认知性的欲望,托马斯·内格尔为休谟主义提供了一种替代选择:一个纯粹认知性的考虑可以不依赖于它与行动者的实际动机状态的关系而成为行动理由的基础,并且这一考虑本身就具有动机效应。内格尔认为伦理学在人类动机中的基础不是欲望,而是理由本身所拥有的体系结构,即由无时间性理由和客观理由所构成的一般理由的基本准则,它需要诉诸"人的形而上学"概念。但由于内格尔忽视了使得一个道德命题为真所必须依靠的非认知性状态,混淆了"决定欲望某个东西"与"对那个东西的欲望"在本质上的区别,同时也由于其论证程序本身所包含的循环论证色彩,所以尽管他对休谟主义构成的挑战是巨大的,但仍不足以彻底颠覆休谟主义的基础主张。  相似文献   

17.
吴鹏  刘华山 《心理学报》2014,46(8):1192-1207
目前道德心理学中存在对道德推理作用的质疑, 这一质疑源自哲学领域的著名争论。从经典道德心理学理论来说, 道德推理应该是道德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但新近的观点则否定这一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技术探讨道德推理与道德行为的关系。通过文献搜索与检查, 获得了50项研究和83个独立效应量, 共包含16738名被试。检验表明发表偏差不会影响元分析的结果, 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是准确的。通过随机效应模型的元分析表明, 道德推理与道德的行为有显著的正相关, 与不道德的行为有显著的负相关。调节效应分析表明, 道德推理测量工具的类型会影响道德推理与道德行为的关系, 被试年龄阶段会影响道德推理与不道德行为的关系。这些结果肯定了道德推理的作用, 也强调了研究过程中要关注测量工具的类型, 指出了需要开发更全面的道德推理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18.
休谟的正义理论是克服现代个体自爱与社会性之间系统张力的重要理论努力,但这一理论一直面临一项质疑:正义作为人为德性,其"德性"面相与"人为"面相存在内在矛盾.针对道德心理机制和人为秩序构建过程的细致分析表明,一方面,休谟的德性理论重视行动后果,主张对行动后果的同情是道德评价的出发点,能够为服务于功利后果的人为制作赋予道德尊严;另一方面,休谟的人为秩序构建理论强调动态过程,在小型社会到大型文明社会的演化中,开明自利的自然动机和正义感的道德动机相互配合发挥作用."德性论"与"人为论"彼此支持,共同奠定了大型文明社会的正义秩序.  相似文献   

19.
一元论与多元论之争是道德心理学领域近些年最为活跃的理论交锋之一。道德一元论认为所有外在的道德现象与内在的道德结构都可以用一种因素来解释。道德多元论则认为道德不能只用单一因素来解释,而是存在多个不同质的道德维度,且具有文化敏感性。对应道德理论和道德基础理论是这场争议的典型代表。双方就伤害的解释力、道德失声现象、模块化道德与洁净维度独立性等方面展开论争。未来研究应从三个具体方面进一步探索道德之一元论与多元论难题,进而保持道德心理学领域的理论活力。  相似文献   

20.
motive和motivation都可以表示动机,但motive意义上的动机被理解为能够产生行动的要素,因而一切能够导致行动过程发生的东西都属于行动的动机;而motivation意义上的动机则被理解为行动者被激发起来而行动的心理状态。近代道德哲学主要在motive的意义上讨论动机,比如休谟和康德。而当代道德心理学则将主题转向了motivation,强调从更可感觉到的(palpable)、更强心灵的(tough-minded)意义上来理解动机,从而更专注于心理状态的部分。从motive到motivation,伦理学通过道德心理学进路的明朗获得了推进,关于动机问题的探讨也由一般意义上的动力要素分析逐渐转向了对心理状态的澄清,而这恰好是动机论的休谟主义理论对休谟动机理论推进的核心进路,这一进路的三大理论关键分别来自休谟、威廉斯和史密斯。对动机论的休谟主义理论发展过程的澄清有助于我们更细致地探究动机的本质,进而更深入地理解道德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