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氏世范》是中国古代家训、俗训中最具代表性的典籍之一。长期以来,对《袁氏世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道德教化的具体内容上,而对其道德教化思路、道德教化角度、道德叙事方式却鲜有论及。事实上,《袁氏世范》的思想特色及其超越历史的恒常价值恰恰体现在三个方面。在道德教化思路方面,其借鉴价值主要在于深入到情感心理领域,通过疏解妨碍受教育者践履道德理念的矛盾症结来开展道德教化,触发人的情感认同;在道德教化角度方面,其借鉴价值主要在于注重人文关怀,体察受教育者的利益和需求,减少预设性、控制性内容,增强亲和力;在道德叙事方式方面,其借鉴价值主要在于与丰富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增强教育话语的生动性、务实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袁采,宋信安人,字君载,进士出身。他做官初为县令,最后至监登闻鼓院。据记载,他为官刚正廉明,深得时人的敬重。袁采所著《袁氏世范》是我国古代伦理道德方面的杰作之一,被  相似文献   

3.
吴铭 《天风》2007,(8):16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君子有错必思改。宋朝学者袁采在其所著《袁氏世范》中说:“君子唯恐有过,密访人之有言,求谢而思改。”然而有过而思改,闻过则改,却并非人人能做到。但神对他所拣选的儿女有着无限的慈爱,用圣灵带领我们,使我们能知罪、认罪、悔改、离罪。使我们能穿上全副军装,抵挡罪恶的引诱,不至于再犯罪,在灵里天天长进。  相似文献   

4.
通过考察认为《大乘起信论》“性觉”修行观体现了中国佛教最根本的修证方式和教化方式,是中国佛教修证和教化的出发点与不可违背的根本前提。中国大乘佛教这种“自性自度”的修证和教化方式,深刻影响并促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大教化系统对待互补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马钰(1123-1183),山东宁海人,初名从义,字宜甫,入全真道后,更名为钰,字玄宝,号丹阳子,小字山侗。王重阳的大弟子,全真教第二代教主,创立全真教遇仙派。丹阳的著作主要有诗词集———《渐悟集》、《洞玄金玉集》、《丹阳神光灿》。他既是一位宗教家,也是一位布道者、教化家。一生中,从学道、得道到布道的教化活动为全真教的创立、巩固和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积累了丰富的教化经验。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从孔子到唐代之韩愈均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基于对人性的不同认识,教育对象所囊括的范围也相应受到限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  相似文献   

6.
《阴符经》全名为《黄帝阴符经》,在道教发展史上被视为与《道德经》、《南华经》并列齐名的重要道教经典之一。《阴符经》用富有哲理的语言和正反两方面的道理来教化与劝诫世人要时刻珍视和保护自然环境、爱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阴符经》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高度审视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又通过哲学思辨、自然可知的理论,教化世人顺应自然、保护环境,不做违背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的事,以防止自然的无情报复,进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深厚理论基础之上的《阴符经》环保教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  相似文献   

7.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是以赤色、青色为主色的缣素写本。"丹青之信"象征的是在君臣民社会体系中,施行仁政和教化的思想。君王施行仁政是道德仁三统之一,仁政主要是注重民生、减少刑罚,以民为本。教化主要是使臣民"孝、忠、顺",以孝为第一。《太平经》以阴阳五行学说,论述丹青之信,阐明君臣民在施行仁政和教化中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孔子编选《诗经·郑风》作为教本传授弟子,不会是随意杂录。首先他对诗的内容是认同的,其次在题材选择与编排顺序上也是煞费苦心的,其中倾注了孔子对妇女、婚恋、家庭、社会教化的深刻思考,目的是借助诗的思想内容实现自己的修身(君子淑女)、齐家(妻贤母良)、治国(纳俗于礼、由俗观德)、平天下(实现礼仪教化、道德教化、政治教化从而实现其社会教化)的思想。通过研究《诗经·郑风》选编的内容及编连结构,并结合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孔子诗论》中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孔子对《诗经·郑风》二十一首的选编、排序以及所蕴藏的思想深意。  相似文献   

9.
《周易·象传》是对《周易》卦象和爻辞所作的解释,实乃存性明理、修身养德、安定民众的典籍,是一部圣人"学易,可以无大过"的教化之书。《象传》极力主张设立教化以化民成德,并与不言之教、无为之化共同构成人文教化的根本途径。强调个人的修身明德,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又特别重视培育圣贤君子人格,倡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原则,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毛诗序》有相对一致的解释思路,十五国《风》、大小《雅》各部分的《序》表现出一定的系统性,相邻的《序》文也往往有一定的关联度,则其很可能成型于一人之手。三家《诗》本无序、四家《诗》解说有不少歧异,说明《毛诗序》非出于诗人、国史、周之乐官、孔子、子夏。先秦时期虽也有以政治教化、伦理道德解《诗》的趋向,但尚未成为普遍原则。《毛诗序》与三家《诗》皆以政治教化、伦理道德解《诗》,说明它们是同一时代的选择。而《毛诗序》比三家《诗》有更浓厚的政治教化的意味,则《毛诗序》晚于三家《诗》的创立。三家《诗》的创立在高后至文帝时,结合《序》《传》关系、《序》的资料来源,可以断定《毛诗序》的成型在景帝前元二年至中元五年间。  相似文献   

11.
宋代道学兴起,朱子集其大成,重新解释《四书》,发明《四书》义理以启发德性,同时又面对五经中的礼乐思想。从教化的角度看朱子的政治哲学,对不同对象有不同的教化方式。在教化帝王方面,朱子的"帝王之学"旨在启发帝王的德性,以复兴致君于尧舜的儒家理想;在教化士大夫方面,朱子重新解释《四书》,探求修德成圣之路,以此塑造一个儒士的知识共同体;在教化庶民方面,朱子并不认为要对每一个人进行德性启蒙,而是通过对五经礼制的损益,设立家礼、乡约,以教化一般百姓。  相似文献   

12.
传统说法认为,人道教化是孔子的主流思想,但竹书《鲁邦大旱》、帛书《要》篇等出土文献的发现,表明孔子晚年出现了神道设教的倾向。孔子继承春秋以来的贵族礼文化,以人道教化弟子。但对于传统贵族与小人的失礼行为,诗书礼乐并不能完全起到教化作用,神道与巫术作为人道教化的补充,在孔子晚年被纳入到儒家思想中,就成为孔子思想发展的必然。但《鲁邦大旱》、《要》篇蕴含孔子神道设教思想的简帛文献并没有流传下来,以至于孔子的神道设教思想长期被遮蔽。这种历史失忆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早期儒家价值选择的结果。墨子对儒家虚设神道设教的批评,孟、荀有意回避神道设教,都是导致这些文献失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的《理想国》历来被认为是一部内容丰富、思想深邃的传世佳作。后世很多学科都能在此寻得端倪、获得启迪。教化思想无疑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尤其探讨了教化的功用、揭示了教化的本质、思考了教化的实施。系统梳理、深入发掘这些思想,回到人类教化思想的源头,利于为当世教育开阔视阈、突破困境、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诗经》体现了不同的教育价值:在先秦时期具有全面修养的教育价值,汉唐时期具有政治教化价值,宋代以后则以伦理教化价值最为突出。随着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程式化,其教育价值出现了异化,成为"场屋之资"。时至近现代,《诗经》更有文学教育价值。在作为教本的两千多年中,《诗经》不变的教育价值是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相似文献   

15.
《管子》书中蕴涵着丰富的关于道德教育方法的论述,反映了当时人们在社会变革时期对道德教育方法的深刻认识,这一认识对于我们今天改进道德教育方法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本文拟对《管子》的道德教育方法进行简要的论述,以期对我们的道德教育工作有所助益。  一、教化、训诲管子从“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出发,认为要改变和利用人的本性,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教化、训诲是非常重要的。“民欲迭而教以劳,民欲生而教以死。劳教定而国富,死教定而威行”(《管子·侈靡》,下引《管子》只注篇名)。这就是说通过教化…  相似文献   

16.
王祥伟 《法音》2022,(4):14-19
<正>佛教中“教化”一词最初的基本含义是通过讲经说法等方式教导感化众生。在佛教发展过程中,教化的目的除了劝导众生行善去恶外,还逐渐有了劝人布施的功能。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教化劝施之风愈来愈盛,甚至出现借之聚敛财富的不良现象,故至唐代还曾被官府明令禁止,如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颁布的《禁僧徒敛财诏》中云:“近日僧徒,此风尤甚。因缘讲说,眩惑州闾,  相似文献   

17.
道家教育思想研究,在中国教育史研究领域属薄弱环节。《老子想尔注》作为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之一,到目前为止尚无人著文探讨其教育思想。本文从教育的目的和对象、以"道"为核心的教育内容、社会教化思想和师道理论几方面对《老子想尔注》所论教育问题作了分析评价。以期抛砖引玉,把《老子想尔注》教育思想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8.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从教学、教材的角度认为《诗》不仅应当让人们学到知识,更重要的让人们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但孔子这种强调诗的教育作用的思想被后世文人加以引申阐发,成为了中国传统诗学的核心思想。儒家诗教原则得以确立有一个过程,这既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历代儒家文人不断努力的结果。为实现教育教化功能,中国历代文人探寻出了“文以载道”的理论,并付诸于创作实践。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与实践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9.
“教化”(Bildung)是黑格尔哲学的基础概念,也是他的文明发展观的理想。教化的核心含义是精神从个别性的野蛮状态被提升到普遍性的文明状态,《法哲学原理》整体地贯穿着教化思想,展示了作为精神的意志在抽象法、道德、伦理三个阶段达到越来越高的教化程度的过程。从教化论的角度梳理此书,能更准确地寻绎其中的义理。  相似文献   

20.
刘秀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其长期的经国治军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并形成了柔武制胜的军事思想特色。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刘秀柔武思想对《孙子》兵学理论发展的贡献:宽仁恤民,注重教化,发展了《孙子》的道胜思想;远交近攻,不战屈人,完美诠释《孙子》的全胜思想;以智克力,以谋胜敌,灵活运用《孙子》战术思想;"文吏典军","泛爱容众",补充完善《孙子》治军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